洪洞大槐树(中华姓氏)

标签:
旅游休闲 |
分类: 旅游 |




讲述的是明洪武年间,移民到河南、河北等地的四兄妹根据约定,二十年后回到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团圆,他们有分离的悲伤,有团圆的喜庆,更有再回老家的激动。虽然二十年间个人际遇不同,但他们对老家的依恋,对父母的牵挂却更为强烈,整个剧情跌宕起伏,令人回味。


魁星楼
民俗村最南面那个塔式造型的建筑就是魁星楼。据《汉书》记载:魁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主宰文运。魁星楼是古代村庄里供奉魁星的圣地,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以祈求在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所谓“魁星点状元”,就是如此。魁星楼的旁边还设有北斗七星,而北斗前四星称为“璇玑”,也叫魁,又因为四颗星排列如“斗”字,也称“斗魁”。

石经幢
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千年槐根
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洪洞大槐树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思乡鸟
每年4月,寻根祭祖节开幕,人如潮,花似锦,一派节目气氛,素有商机意识的人们不失时机的纷纷摆摊设点,展示出玲琅满目的地方特产、各样商品。主祭日那天,进入节日高潮,从早到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祭祀仪式,文艺表演,好一番热闹。
黄昏时分,只见那槐树上密密麻麻的趴满了小鸟,交头接耳,如诉如语,那一条树枝桠几乎不堪重负,颤颤巍巍。再看那鸟,状似麻雀,形体略微显亮,更加灵动,更加婉转。
这些小鸟,每天黄昏纷纷从四面八方飞来,栖息于大槐树景区大大小小树木上,推推搡搡,拥拥挤挤,翻翻飞飞,就是没有丝毫离去之意,可第二天早上你去看是时,却已无影无踪,不知去向。更加惊异的,这群可爱的精灵,只有在每年临近四月一日才陆续在这里聚集,清明时节,便已是密密麻麻,不计其数。此后,便渐次减少,四月十日后,就零落无几了。于是,这莫名其妙的精灵就自然而然得到了一个亲切的名字:“思乡鸟”。
时至今日,寻根祭祖节年年举办,祭祀的形式、规模、祭品、礼仪等等,几乎都有了不小的变化,唯只有这令人敬畏,诱人遐想的思乡鸟没有变,每年清明时节准时来、准时去。
每年4月,寻根祭祖节开幕,人如潮,花似锦,一派节目气氛,素有商机意识的人们不失时机的纷纷摆摊设点,展示出玲琅满目的地方特产、各样商品。主祭日那天,进入节日高潮,从早到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祭祀仪式,文艺表演,好一番热闹。
黄昏时分,只见那槐树上密密麻麻的趴满了小鸟,交头接耳,如诉如语,那一条树枝桠几乎不堪重负,颤颤巍巍。再看那鸟,状似麻雀,形体略微显亮,更加灵动,更加婉转。
这些小鸟,每天黄昏纷纷从四面八方飞来,栖息于大槐树景区大大小小树木上,推推搡搡,拥拥挤挤,翻翻飞飞,就是没有丝毫离去之意,可第二天早上你去看是时,却已无影无踪,不知去向。更加惊异的,这群可爱的精灵,只有在每年临近四月一日才陆续在这里聚集,清明时节,便已是密密麻麻,不计其数。此后,便渐次减少,四月十日后,就零落无几了。于是,这莫名其妙的精灵就自然而然得到了一个亲切的名字:“思乡鸟”。
时至今日,寻根祭祖节年年举办,祭祀的形式、规模、祭品、礼仪等等,几乎都有了不小的变化,唯只有这令人敬畏,诱人遐想的思乡鸟没有变,每年清明时节准时来、准时去。
前一篇:灵空山
后一篇:牢记历史 弘扬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