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16-03-10 11:18:52)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感悟
一、引言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学习化社会已成为我国迎接挑战的主要对策,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去适应这竞争的社会、如何去充分认识自己在数学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如何去提高数学教育质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近二十年,就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二、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理念,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当理解这些理念,并运用这些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那么如何在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又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首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
(一)学生观
   教师对待学生学习的不同观念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同的观念就会为学生提供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活动,以及运用不同类型的班级活动模型。传统的学生观:教师总是用统一的模式去衡量和要求学生,形成一种“ 我讲你听”、“我说你写”、“我问你答”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头脑中总是留有“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观念……。这样驯化的学生其结果只能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产生抵抗情绪,甚至厌学、失学,产生大量的“差生”。而在数学教育改革的今天,必须摈弃传统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观,而应当提倡的是:
    1、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
   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存在着差异,但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可以学生大纲规定的数学内容,都有条件按教学要求学好数学。
    2、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着,教师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并为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别的学习要求。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同一个水平发展,学习完全一样的数学和达到同样程度的数学水平,在数学知识、能力和技能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
    3、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
    数学需要按一定的速度完成。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按同样的速度完成所学的内容。可以允许一部分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学习,也允许一些学生用较长一点的时间达到相应的要求。
    4、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
   认识和理解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同时教师也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观
    如何认识数学教学?怎样指导学生学习?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只是传递书本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无需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情境。知识是死的,变什么花样也是传递知识,不如实实在在详细地讲、精精细细地讲,然后多做练习;学生自然就理解掌握了。这种注入式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们逐渐丧失了数学实践能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无法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而在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应当提倡的是:
    1、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学科。而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是来自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要把数学教学设计得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的教学气氛要宽松和谐。
    2、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是小学生。教师首要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建立学习数学的情感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使学生学好数学的需要。要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作为数学教学的目标,而不是学习数学的动力机制。
    3、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
    学习数学要以一定的经验为背景,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探索数学的情境,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等活动来认识数学。让学生“做”数学比简单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4、教学中要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也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机会,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
    5、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
    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在设计数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式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三) 教师作用的观念
    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学生的责任感对待教学任务。应以现代课程观和教育观重新审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1、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大纲和教材,也不只是原原本本地按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教师要用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专业理解,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决策者。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活动的同时,还应成为数学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和认识数学
 三、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有效的服务教学策略
    二十一世纪的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最根本之处,就是教师角色功能的转变,教师只有基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真正实现角色功能的转变,才能使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人物,不起组织指示和评价的作用,他只以班级一员的身份参加学生的活动。以真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但教师决不是普通的一员,而是“特殊”的一员,特殊之处,不再于起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信息源”作用,而在于起到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的作用。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工作,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学习能力。教师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契合点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就学习机制而言,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最后都是呈现为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模式并对已有知识模式进行调整。因此,提高教室的帮助,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在逻辑上的契合点,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比如,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再呈现关于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和除法关系的练习材料,学生骤然开捂,原来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是同样道理。
     2、帮助学生找到能力与目标的契合点
    教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必须作最充分的了解。就其现有能力要达到学习目标存在什么困难?跳一跳能否摘到果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搬几个“垫子”,搬什么样的“垫子”,才能提高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弹跳力?这个“垫子”就是契合点。
    3、帮助学生找到秩序与情绪的契合点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共同的学习探索而产生情绪体验,较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会影响班级的秩序。教师应通过语言评价、进程推动等行为。让学生既能表达他们的情绪体验,又能较好地保证课堂秩序,使秩序要求与情绪表达处于一个平衡点上。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 依据不同的课型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认知结构
    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三种主要课型。不同的课型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促进学生组建认知结构。
1、新授课——“新”
    从知识系统的角度,抓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认知结构的角度,抓教学的起点、坡度、转折。
    (1)重视教学的起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引出与新知识、新问题密切联系着的旧知识、旧问题;其次是启发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在联系点上迅速展开。例如求平均数应用题:“解放军行军,第一天走42千米,第二天走48千米,第三天走45千米,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改编为“解放军行军,三天走了135千米,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把这到题作为教学的起点,展开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
    (2)注意教学的坡度
    学生在学习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时,要注意设计教学坡度,坡度是为克服某种难度服务的阶梯,既是把具体事例抽象化的阶梯,又是把抽象理论具体化的阶梯。例如教学工程问题时,第一阶梯是具体问题抽象化:“电视机厂要装配120台电视机,甲组单独装配要10天完成,乙组单独装配要15天完成,两组同时装配需要多少天?”学生依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 =工作时间,得出120÷(120÷10+120÷15)=6(天)     然后教师把题中的工作总量改变 150台、180台等等,分别求出工作时间还是6天。学生在具体演算过程中懂得了只要各组单独装配的时间不变,工作总量不论是多少,两组共同装配所需的时间总和是不变的,进 而把总台数的若干具体量抽象为“装配一批电视机”用“1”来表示,数量关系仍旧不变,从而概括出工程问题的特点。第二阶梯是抽象问题具体化;在解答工程问题后,让学生列举“一项工程”的具体内容,并进行演算验证,进一步证实工程问题解题方法的正确性。
教学坡度的或缓或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是放缓坡度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坡度,发展成为思维过程的中间环节,然后压缩思维过程的中间环节,促使思维速度的发展。
    (3)注意教学的转折
一是知识的转折,从旧知识到新知识学习的转折点。
二是思维方式的转折,从旧的解题模式过渡到新的解题模式。
2、练习课——“精”
     练习棵要“精”,就是要精心选题、精心安排。数学教学中的练习,一方面通过解题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解数学题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形成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题来实现的。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突出思考性训练,做到内容多系列,形式多变换,安排多层次。
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掌握和运用是按“懂、会、熟”的顺序向前发展的,安排练习也要与之相适应。围绕“懂”安排练习,其中包括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的准备性练习,为揭示规律服务的操作性练习,为辨别新旧知识区别点的辨析性练习。围绕“会”安排的练习,就是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来指导练习,保证技能的正确性,增强技能的稳定性。围绕“熟”安排练习,一方面要求在正确的基础上达到迅速,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熟中求巧,注意方法的合理和灵活,简化推理过程和相应的运算系统。
3、复习课——“清”
    复习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概括比较,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的知识按一定的系统梳理成线,进一步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使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同时通过复习课的综合训练和扩散训练,在解题上理清由繁化简的思路,弄清一题多解中各种解法的联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