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1000(代表小盘股),“924”以来的上涨速度已经超过了2021年行情,这是完全符合预期的,按历史走势的规律预测,这轮行情的市场投机情绪就是应该高于2021年。但是,由于小盘股数量太多,以至于几乎不可能有太好的直接选股思路。一条间接的思路就是,券商股在市场投机情绪升高的环境,发挥是不错的;
但以发展的眼光看,A股显然不可能再次回到2015年那种疯狂投机的市场环境,所以,仍然需要长期地关注基本面优秀的成长股。
我判断成长股的方式,是以“事后诸葛亮”的方法,来确定哪些股票是成长股,选市值较大,成交额最大,上涨速度较快的股票;
2015年的成长股主要是消费股和医药股,2021年是消费医药+新半军,这次很大概率是人工智能替换掉消费股,人工智能+新半军+医药,形成所谓成长股;
即使成长股的势头有可能不如2021年(因为市场的投机属性比2021年强),但成长股现在的势头仍然是不错的,特别是加入了人工智能板块之后,已经逼近2021年高点,而且成交额也放大。
将成长股拆分来看:
新半军和医药,2021年很强,主要因为它们当时的基本面很好,但并不耽误它们近4年腰斩2次,因为基于基本面的行情,也是会炒作过头的。现在新的逻辑是“反内卷”,由于新半军和医药行业的基本面,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国内政策的影响,所以“反内卷”政策效果应该好于其它更市场化的行业,是有一定确定性的;
人工智能,2021年很弱,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基本面不行,现在很强,某种程度也是因为基本面很好。同样的,基于基本面的行情在某个时间仍然会炒作过头。现在A股人工智能板块的大头,是通信股,也是所谓“英伟达概念股”,所以一定程度上,基本面受国内政策影响小,甚至跟国内市场的关系也不大,“仰赖美国人鼻息”的程度较深,是有一定不确定性的。
走势来讲,2022年10月以来,新半军和医药的主基调是补跌,人工智能的主基调是补涨,差不多持续了3年。观察近10年的走势,现在它们之间的差距几乎没有了,而且人工智能板块还略微高一些。换句话说,如果人工智能板块继续走强,就不是补涨属性(弱者才有所谓补涨),而是正儿八经的“强者恒强”。如果新半军和医药继续走弱,也不是补跌属性(强者才可能补跌),而是彻底不行了,跟“强者”完全就不沾边了。
操作的角度:
人工智能主打“不确定性”,有可能很强,也有可能转弱。走势方面,毕竟上涨了2年零10个月,而A股历史上持续超过3年的行情很罕见。基本面,人工智能下游应用一直不见落地,人工智能中上游烈火烹油的盛世也很难持续,何况美国人的态度始终是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新半军和医药主打“确定性”,但涨幅不一定很大。走势方面,很多股票近4年腰斩2次,反弹空间很够。基本面,“反内卷”政策对这些行业起效是大概率的。
就看怎么选,我选的是“确定性”,涨幅可以小一些。
自选的芯片股,全部为非人工智能芯片股,以军工芯片股为主。近4年腰斩2次,现在处于极端低位,经过9个月的横盘蓄势之后,有向上突破的迹象,短线还是逆势上涨,确定性应该是很强了,而且位置实在太低,就算不刷新历史新高,反弹空间也不可能很小,整个走势的可预测性很强。
自选券商股,为某互联网券商股,兼具券商股、科技股、创业板第2权重股的多重属性。这只股票和前述的军工芯片股都持有8年了,可以说很熟了,但我发现这只互联网券商股的走势很难预测,因为它有太多的属性,不确定什么时间因为什么属性爆发,根本想不到“924”能涨成那样
;
但总之,它现在可以吃得住人工智能板块,“924”以来的走势比人工智能板块还强。
自选有色股,1只铝业股+1只黄金股,它们近3年的走势,莫名其妙跟人工智能板块很接近,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2个板块,共同的特性可能就是跟A股相关性低,有色股跟铜铝、黄金的价格有很强的相关性,人工智能板块则是跟美股有很强的相关性。
操作策略,仓位100%:
芯片股54%,主打“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可预测性是很难得的,需要很多年才会有一次。我认为这一块的“924”行情第2波已经启动,而且确定会强于“924”第1波;
券商股32%,相对来讲,就有“不确定性”,而且“924”第2波几乎不可能强于第1波;
有色股14%,主打“不相关性”,目前来讲,它们跟A股走势基本没有什么关系,自己走自己的。
然后,等待短线调整结束,市场整体进入“924”第2波行情。
【阿令】难得的确定性——20250804
中证1000(代表小盘股),“924”以来的上涨速度已经超过了2021年行情,这是完全符合预期的,按历史走势的规律预测,这轮行情的市场投机情绪就是应该高于2021年。但是,由于小盘股数量太多,以至于几乎不可能有太好的直接选股思路。一条间接的思路就是,券商股在市场投机情绪升高的环境,发挥是不错的;
但以发展的眼光看,A股显然不可能再次回到2015年那种疯狂投机的市场环境,所以,仍然需要长期地关注基本面优秀的成长股。
我判断成长股的方式,是以“事后诸葛亮”的方法,来确定哪些股票是成长股,选市值较大,成交额最大,上涨速度较快的股票;
2015年的成长股主要是消费股和医药股,2021年是消费医药+新半军,这次很大概率是人工智能替换掉消费股,人工智能+新半军+医药,形成所谓成长股;
即使成长股的势头有可能不如2021年(因为市场的投机属性比2021年强),但成长股现在的势头仍然是不错的,特别是加入了人工智能板块之后,已经逼近2021年高点,而且成交额也放大。
将成长股拆分来看:
新半军和医药,2021年很强,主要因为它们当时的基本面很好,但并不耽误它们近4年腰斩2次,因为基于基本面的行情,也是会炒作过头的。现在新的逻辑是“反内卷”,由于新半军和医药行业的基本面,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国内政策的影响,所以“反内卷”政策效果应该好于其它更市场化的行业,是有一定确定性的;
人工智能,2021年很弱,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基本面不行,现在很强,某种程度也是因为基本面很好。同样的,基于基本面的行情在某个时间仍然会炒作过头。现在A股人工智能板块的大头,是通信股,也是所谓“英伟达概念股”,所以一定程度上,基本面受国内政策影响小,甚至跟国内市场的关系也不大,“仰赖美国人鼻息”的程度较深,是有一定不确定性的。
走势来讲,2022年10月以来,新半军和医药的主基调是补跌,人工智能的主基调是补涨,差不多持续了3年。观察近10年的走势,现在它们之间的差距几乎没有了,而且人工智能板块还略微高一些。换句话说,如果人工智能板块继续走强,就不是补涨属性(弱者才有所谓补涨),而是正儿八经的“强者恒强”。如果新半军和医药继续走弱,也不是补跌属性(强者才可能补跌),而是彻底不行了,跟“强者”完全就不沾边了。
操作的角度:
人工智能主打“不确定性”,有可能很强,也有可能转弱。走势方面,毕竟上涨了2年零10个月,而A股历史上持续超过3年的行情很罕见。基本面,人工智能下游应用一直不见落地,人工智能中上游烈火烹油的盛世也很难持续,何况美国人的态度始终是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新半军和医药主打“确定性”,但涨幅不一定很大。走势方面,很多股票近4年腰斩2次,反弹空间很够。基本面,“反内卷”政策对这些行业起效是大概率的。
就看怎么选,我选的是“确定性”,涨幅可以小一些。
自选的芯片股,全部为非人工智能芯片股,以军工芯片股为主。近4年腰斩2次,现在处于极端低位,经过9个月的横盘蓄势之后,有向上突破的迹象,短线还是逆势上涨,确定性应该是很强了,而且位置实在太低,就算不刷新历史新高,反弹空间也不可能很小,整个走势的可预测性很强。
自选券商股,为某互联网券商股,兼具券商股、科技股、创业板第2权重股的多重属性。这只股票和前述的军工芯片股都持有8年了,可以说很熟了,但我发现这只互联网券商股的走势很难预测,因为它有太多的属性,不确定什么时间因为什么属性爆发,根本想不到“924”能涨成那样 ;
但总之,它现在可以吃得住人工智能板块,“924”以来的走势比人工智能板块还强。
自选有色股,1只铝业股+1只黄金股,它们近3年的走势,莫名其妙跟人工智能板块很接近,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2个板块,共同的特性可能就是跟A股相关性低,有色股跟铜铝、黄金的价格有很强的相关性,人工智能板块则是跟美股有很强的相关性。
操作策略,仓位100%:
芯片股54%,主打“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可预测性是很难得的,需要很多年才会有一次。我认为这一块的“924”行情第2波已经启动,而且确定会强于“924”第1波;
券商股32%,相对来讲,就有“不确定性”,而且“924”第2波几乎不可能强于第1波;
有色股14%,主打“不相关性”,目前来讲,它们跟A股走势基本没有什么关系,自己走自己的。
然后,等待短线调整结束,市场整体进入“924”第2波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