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令】入市18周年——20250605

2025-06-05 00:48:33

2007年6月5日入市,已经18年。入市时间比我还长的ETF只有5只(用ETF分析的好处是包含了分红),2007年6月5日以来:

成长风格的中小100ETF和深证100ETF分别上涨了75%和54%;

价值风格的红利ETF和上证180ETF分别上涨了50%和42%,另外一支图中没有展示的上证50ETF上涨了26%。

总的来讲,过去18年,上述5只A股主流指数表现都是极差的,以致于分析谁更强的意义都不是很大。考虑这么多年GDP的增长以及通货膨胀,大体上,过去18年的A股看作熊市会更合适。

股市是典型的复杂系统,成千上万的人根据瞬息万变的信息做着买卖决策,理论上具有不可预测性。就像持续向沙堆添加沙子,这个沙堆会在什么时候崩塌,理论上需要计算每粒沙子的状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这种计算量是极大的,个人认为即使是人工智能,也不一定能够具备这种计算能力;

但即使“不可预测论”是正确的,它最大的作用,也是几乎唯一的作用,就是提醒人们保持谦逊,不要陷入一种“以为自己知道,实际上并不知道”的陷阱,那将非常危险。脱离理论层面的讨论,进入股市实操的层面,显然是需要去预测的,不然寸步难行。就像一个人出门去某地,一定是预测了路途相对顺利,至少天上不会下砖块、刀子之类的,否则绝不敢出门。

我现在采用一种方法,来尽量提高预测的确定性和准确性,首先关注均线,好处在于:

1、均线可预测性很强,假设大盘的2年均线今天在3000点,几乎可以肯定地预测2年均线明天在2999~3001点附近,误差很小;

2、均线很直观地反映趋势的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

3、均线可以代表“价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那个“价值”,这样跟基本面就联系起来了。

其次,再考虑“沙堆”的问题,比如以沪深300月线收盘价偏离2年均线的程度当作“沙堆”:

2015年,我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之后,在“沙堆”达到5米的时候撤了,很快“沙堆”在6米的时候崩溃了。这当然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因为有可能类似2007年那样,到14米的高度才崩溃,这样就踏空很多。也有可能类似2021年那样,在2米的高度就崩溃了,结果套牢;

这种判断的难度确实很大,需要考虑很多因素,而且也需要一点运气。然后,需要结合策略来指导操作,打个比方,现在“沙堆”高度大约0.5米左右,也就在我膝盖附近,其实就不用管它会不会崩,崩了又能怎么样。

这套方法是经过过去18年“熊市”生存历练之后总结出来的,后面需要思考2个问题:

一是,这套方法偏于“技术”,而不是“科学”,我的梦想是提高炒股的科学性;

二是,这套方法是过去18年“熊市”环境下的经验总结,未必适合未来(不少于18年)的牛市环境,比如我就发现它不是那么适合美股的环境。所以即使是“技术”层面,也还是需要不断进化,以适应新的环境。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现在除了看盘、复盘,很多时间是在学习知识,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物理学、数学、人工智能都在关注;

对于第二个问题,每天的看盘、复盘就是不断进化的过程。然后,持续地关注美股,确实有一些提前“演习”的作用。

美股近年来,大体在重复一种模式,“沙堆”在2米~2.5米左右的高度崩溃一次,但是奔溃的程度不严重,很快又可以累积新的“沙堆”;

我的理解,首先是美股过去16年(2009年以来)的趋势足够强,才能形成这种小型崩溃之后继续上涨的模式。然后,这种类似“糖葫芦串”的模式,还是会累积成很高的高度,然后来一次大崩溃,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

美股的操作,看上去很简单,就是选择最强势、市值最大的那些成长股,然后就是在“沙堆”的小型崩溃前后适当减一些仓位。但是,美股操作的最大难点,就是躲避2008年金融危机那种大型崩溃或在1966~1982年超长横盘里面左右逢源(很类似过去18年A股走势,我倾向于认为美股会这么走),需要很大耐心和勇气。

回到A股,通过均线观察趋势,适合选最强势的指数,这里选的是深证100指数;

2年均线经过3年下行之后,已经接近拐头向上,类似的情况,可以直接定位到2014年中,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定量分析的效果。

定性的分析,可以认为现在是2024年低点开始的N字型走势(1234),也就是2021年高点开始的W型走势(01234);

可以定位2024年低点=2008年低点=1996年低点,然后可以通过“沙堆”高度(偏离度)来大致预测上涨高度。1996年那波是12米,这个显然不可能了,不排除很长很长时间都不会再出现那种高度。2008年那波是2米,这是最起码的。还可以对比“0”点(即2021年)高度是3.5米,这是很重要的参考数值,一旦超过这个数值,反过来可以说明过去18年的调整结束。

还可以把市场整体拆分为大盘股/小盘股、价值股/成长股、科技/消费/工业/金融/资源股等等,从而可以进一步分析、对比,以获得确定性和选股的优势(现在看好中盘股、科创板、科技股、券商股等等,不赘述);

而且,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看到,股市整体=股市各部分之和,这是“线性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就说明股市某种程度是可预测的。或者说分析对比股市各部分和整体,是预测股市以及获得确定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今天的文章很难写,很难写得满意,因为要把炒股从一门技术,拔高到体系化、理论化,乃至科学化,肯定是难的,而且我觉得不可能完全成为科学,因为准确的预测一定会反过来影响股市,使得预测就不准确了;

从技术的角度讲,经过18年历练,现阶段跑赢沪深300应该是不难的,这点信心还是要有的。当然,长期来讲,还是有2个潜在的问题:

1、越来越多跑不赢指数的人和机构终于放弃跑赢指数,安心地做指数投资,使得其他人跑赢指数的难度会增加很多。美股现在就越来越是这种情况,跑赢美股指数就是很难。“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人工智能的威胁,以一种现在无法预知,将来出现后人类也不可理解的方式,打败所有人,这种可能是有的。

这2个问题如果成为现实,不一定很容易解决,只有更加的努力,“不断奔跑只是为了停在原地”。

科学的角度,我仍然相信股市从某些角度是可预测的,宇宙也是可以被理解的。除了继续学习文史哲、数理化的知识,还要利用和学习人工智能,获取相对的优势(对不善于利用人工智能的人来讲)。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