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线,中证500沿着固定的速度下跌,5月10日的下跌速度本身并不慢,只是在快的基础上,没有变得更快;
但是,如果加速下跌,短线该减仓的减仓,对中长线的走势影响并不大。甚至说,在如此快速下跌的基础上,再次加速,会消耗空头很多能量,反而会加速中长线的见底。
中线,科创50近5个半月的下跌速度是明显慢于2023年4月~2024年2月的,再次加速的概率并不算大。
长线,沪深300比较乐观的划分方法:
将2009年和2021年都看作反弹,这样2007年下跌持续到2013年,2015年下跌则持续到2024年;
进一步2015年也可以看作反弹,那么2007年下跌就持续到了2024年。
超长线来看,回调了17年,积聚了巨大的上涨动能,足以支撑未来15~30年的长周期上涨。当然,这里隐含了一个前提,就是50~100年这样的超长周期内,中国、中国经济、中国股市是向上的,这是不证自明的。反之,如果说50年的周期,比如2007~2057年是向下的,研究股市的必要就没有了;
中长线来看,2009~2013年下跌了3年10个月,2015~2019年下跌了3年零7个月,本轮2021年以来的下跌持续了3年零6个月,参考前面2轮下跌,时间周期已经很接近了。
中证500,与沪深300的主要区别:
中证500走势面非常确定,2015年肯定不是反弹,是牛市。2021年肯定不是牛市,而是反弹。这样长线走势就非常清晰确定,2015~2024年回调了9年,分成了2波,2015~2018年下跌了3年零4个月,2021年以来下跌了2年11个月;
中证500基本面略有不确定,沪深300作为中国的核心资产,如前所述,可以断定沪深300的基本面一定向上。中证500的市值、营收、利润、行业地位都低于沪深300,基本面的确定性比不上沪深300。
快速成长风格,主要是人工智能、芯片等,市值中等,基本面有快速成长的可能性,也具有一定的题材炒作成分;
2000~2005年是历史上级别最大的调整,跌破了8年线;
2008年、2012年、2018和2024年级别一样,都是回调至8年线企稳;
现在在8年线附近震荡,近期略微跌破了8年线,基本上没有太多后退的余地了。
稳健成长风格,主要是酿酒、医药、新能源等,市值偏大,基本面稳健,具有一定成长性,但业绩也有一定的波动性;
2001~2005年也是历史上级别最大的调整,跌破了8年线;
2008年、2014年、2015年、2018年的调整级别都不大,尤其2015年和2018年的调整很敷衍;
2024这次调整的级别较大,已经回调至8年线附近,理论上很接近反弹,可以参考2014~2015年的走势。
红利风格,包括银行、能源、电信、建筑等,市值非常大,基本面很稳定,但缺乏成长性;
2007~2014年是级别最大的调整,将2015年看作反弹,那也可以认为2007~2022年是级别最大的调整;
2022年11月以来的红利风格行情,在整体极慢速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减速。而且红利风格内部在分化,除了银行股以外,其余红利板块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见顶迹象。
周期风格,包括有色、化工等,市值中等,基本面周期起伏;
2007~2014年或2018年是级别最大的调整,与红利风格相似;
2018年以后,尤其新能源的强势崛起,使得有色、化工等周期风格的股票具备了一定的成长性,现在需要观察是否在8年线企稳。
短线策略,按兵不动,等待速度出现变化;
长线策略,最重要的重点是,在有行情的时候一定要赚得足够多,越多越好。依次看好快速成长风格(科技股)>周期风格(有色/化工)>稳健成长风格(消费/医药/新能源)>红利风格(银行、能源)。
市场上好的股票,大部分是涨得多,跌得也多,比如快速成长的科技股;
还有一部分不错的股票,涨得少,跌得也少的股票,比如红利风格的银行股;
最差的是涨得少,跌得多的股票,比如2015年以后的微盘股,多达数千只,可见2015年以前的股市泡沫惊人;
最好的是涨得多,跌得少,比如过去15~30年的消费股,实际上,还包括过去15~20年的中国房产。但这样好机会未来很难复制了,如果还有这样的机会,个人认为会是一部分真正成长起来的中国科技股。
【阿令】有行情的时候需要赚足够多——20240827
短线,中证500沿着固定的速度下跌,5月10日的下跌速度本身并不慢,只是在快的基础上,没有变得更快;
但是,如果加速下跌,短线该减仓的减仓,对中长线的走势影响并不大。甚至说,在如此快速下跌的基础上,再次加速,会消耗空头很多能量,反而会加速中长线的见底。
中线,科创50近5个半月的下跌速度是明显慢于2023年4月~2024年2月的,再次加速的概率并不算大。
长线,沪深300比较乐观的划分方法:
将2009年和2021年都看作反弹,这样2007年下跌持续到2013年,2015年下跌则持续到2024年;
进一步2015年也可以看作反弹,那么2007年下跌就持续到了2024年。
超长线来看,回调了17年,积聚了巨大的上涨动能,足以支撑未来15~30年的长周期上涨。当然,这里隐含了一个前提,就是50~100年这样的超长周期内,中国、中国经济、中国股市是向上的,这是不证自明的。反之,如果说50年的周期,比如2007~2057年是向下的,研究股市的必要就没有了;
中长线来看,2009~2013年下跌了3年10个月,2015~2019年下跌了3年零7个月,本轮2021年以来的下跌持续了3年零6个月,参考前面2轮下跌,时间周期已经很接近了。
中证500,与沪深300的主要区别:
中证500走势面非常确定,2015年肯定不是反弹,是牛市。2021年肯定不是牛市,而是反弹。这样长线走势就非常清晰确定,2015~2024年回调了9年,分成了2波,2015~2018年下跌了3年零4个月,2021年以来下跌了2年11个月;
中证500基本面略有不确定,沪深300作为中国的核心资产,如前所述,可以断定沪深300的基本面一定向上。中证500的市值、营收、利润、行业地位都低于沪深300,基本面的确定性比不上沪深300。
快速成长风格,主要是人工智能、芯片等,市值中等,基本面有快速成长的可能性,也具有一定的题材炒作成分;
2000~2005年是历史上级别最大的调整,跌破了8年线;
2008年、2012年、2018和2024年级别一样,都是回调至8年线企稳;
现在在8年线附近震荡,近期略微跌破了8年线,基本上没有太多后退的余地了。
稳健成长风格,主要是酿酒、医药、新能源等,市值偏大,基本面稳健,具有一定成长性,但业绩也有一定的波动性;
2001~2005年也是历史上级别最大的调整,跌破了8年线;
2008年、2014年、2015年、2018年的调整级别都不大,尤其2015年和2018年的调整很敷衍;
2024这次调整的级别较大,已经回调至8年线附近,理论上很接近反弹,可以参考2014~2015年的走势。
红利风格,包括银行、能源、电信、建筑等,市值非常大,基本面很稳定,但缺乏成长性;
2007~2014年是级别最大的调整,将2015年看作反弹,那也可以认为2007~2022年是级别最大的调整;
2022年11月以来的红利风格行情,在整体极慢速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减速。而且红利风格内部在分化,除了银行股以外,其余红利板块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见顶迹象。
周期风格,包括有色、化工等,市值中等,基本面周期起伏;
2007~2014年或2018年是级别最大的调整,与红利风格相似;
2018年以后,尤其新能源的强势崛起,使得有色、化工等周期风格的股票具备了一定的成长性,现在需要观察是否在8年线企稳。
短线策略,按兵不动,等待速度出现变化;
长线策略,最重要的重点是,在有行情的时候一定要赚得足够多,越多越好。依次看好快速成长风格(科技股)>周期风格(有色/化工)>稳健成长风格(消费/医药/新能源)>红利风格(银行、能源)。
市场上好的股票,大部分是涨得多,跌得也多,比如快速成长的科技股;
还有一部分不错的股票,涨得少,跌得也少的股票,比如红利风格的银行股;
最差的是涨得少,跌得多的股票,比如2015年以后的微盘股,多达数千只,可见2015年以前的股市泡沫惊人;
最好的是涨得多,跌得少,比如过去15~30年的消费股,实际上,还包括过去15~20年的中国房产。但这样好机会未来很难复制了,如果还有这样的机会,个人认为会是一部分真正成长起来的中国科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