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调整的前半段,沪深300领跌,中证2000等中小微盘股抗跌甚至逆势上涨;
调整后半段,沪深300已经开始明显抗跌,中小微盘股却大幅度补跌;
但从2021年2月以来计算,沪深300的跌幅是45%,中证500和中证1000的跌幅32%,中证2000的跌幅仅14%。从这个角度看,中小微盘股,特别是微盘股的补跌,还不好说已经结束。
科创50和创业板50从2021年2月计算,跌幅比沪深300还要大,分别达到53%和56%,是跌幅最大的2个宽基指数,显然不存在补跌的需求。
上述3年左右的维度,技术面和资金面对指数的影响显然更大一些。不见得是沪深300近3年的业绩很差,中证2000近3年的业绩很好。也不是中证2000此前3年的业绩很好,近1个月的业绩又突然变差,中证2000的业绩主打稳定性,始终如一地稳定在很差的水平上。
从2015年6月算起,沪深300跌幅40%,中证500/中证2000/中证1000的跌幅分别是61%/63%/71%;
以8.5年~9年的维度看,基本面的影响力就比较大,显然基本面是差的,只是中小微盘股的基本面更差。
沪深300,近36个月下跌48%,从时间和跌幅看,最适合对比2009~2013年和2015~2019年,分别是45个月下跌47%和42个月下跌48%,预计还需要6~9个月,但下跌空间几乎没有了。或者继续下跌,则预计不需要6~9个月这么长的时间;
如果说股市是经济基本面的领先指标,那是不是说12~24个月之后基本面会变好?
一方面,基本面也确实有变好的可能,此前说过,萧条期正常的经营活动都受到冲击,其实等一些负面的压制因素消退,就可以部分地回到正轨。而且对于股市来讲,举例某企业,去年亏1000万,今年如果只亏500万,这就是基本面变好了,尽管这家亏500万的企业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另一方面,刚才说了3年以内的维度,基本面影响没那么大。就算未来12~24个月基本面没有变好,那先把一波行情炒了再说,到时基本面不行就再跌回来。比如2014~2015年行情,就没有太多基本面支撑,炒上去又跌回来,但绝对不代表2014~2015年行情不值得参与。
历史上,1993年、2007年、2021年行情,间隔14年,都以基本面上升或反弹为背景;
2001年、2015年行情,也是间隔14年,但基本面都是弱势的,预计下一轮行情,很可能也是在基本面弱势的背景下产生。
进一步观察利率:
2007年基本面大幅回升,伴随利率大幅升高,资金面收紧;
2021年基本面小幅回升,也伴随利率小幅提高,中国没有跟随美国的无底线放水;
2015年基本面走弱,但利率持续下滑。没有基本面支撑的情况下,资金面催生了当年的杠杆行情;
现在利率已经创了2007年以来的新低,所以不排除下一轮行情,也是基本面弱势,资金面持续放水,由资金面推动的。
2007年基本面推动的行情,是金融股领涨;
2021年也是基本面行情,工业(新能源)领涨;
应该说,金融和工业(新能源)与基本面还是息息相关的。
2001年和2015年,2轮资金面推动的行情,都是科技股领涨。科技股则相对容易被资金面推动,还是需要一定的炒作氛围。
下一轮如果是基本面欠佳,资金面推动的行情,应该是押注科技股。
然后,消费股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存在,每一轮行情都不是绝对的领涨板块,但每一轮都不错,结果30年累积下来,其它板块连消费股的尾灯都看不到了。
消费股,个人觉得没有太多的颠覆性创新,创造出什么需求,更多是这么多年经济发展,老百姓真的很有钱的样子,就是需要消费这么多东西。就跟2008~2021年买了房子的人一样,也不知道做对了什么;
趋势来讲,消费股2008~2021年的上涨趋势结束了,需要相应的大级别调整。
跟经济周期更密切相关的一些板块,显然不像消费股那么强(消费股也被称为“非周期股”)。实际上,工业、能源等周期股是过去30年表现最弱的板块,应该反映了经济周期2007年就走弱了,最终可能使得消费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拉长到50~60年的康波周期,涨了30年的消费股是否真的不存在周期性,我觉得是存疑的。
2021年这一波,是新能源的崛起,新能源应该还是周期股,但处于周期的向上阶段,会表现得像成长股。新能源进一步替代传统能源的大方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显然不像此前一些投资者以为的那么快,而且最终替代的比例也不见得那么大;
我现在配置了光伏和创业板50ETF合计达到10%,已经是配置新能源相关品种比例最高的一次。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方向仍然是对的,投资者对新能源的悲观又有点过头了。
金融股,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很明显是跟实体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也是2007年就走弱了;
但是金融股的跌幅并不大,算上较高的分红,甚至几乎没有跌或略有上涨,最近四大行的股价纷纷逼近历史高点。所以走势来讲,不能说金融股蓄积了很大的能量,而更像是处于垃圾时间,股价无意义地晃动,主要赚取分红收益;
券商股目前占金融股的比例是25%,我觉得券商还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权重还较小,很难带动金融股整体爆发。
科技股,观察1970年代以来美国科技行业和纳斯达克市场的发展,可以认为,高科技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是严重相关的,没有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就不可能有高科技的发展;
走势上来看,科技股本轮的调整与2001年是相似的,都可以看作是持续8~9年的调整,下一轮行情主要可以参考1994~2001年和2008~2015年;
并且,沪深300里面,大消费的权重约30%、大工业约30%、大金融约30%、大科技仅10%,科技板块的份额之低完全是荒谬的,似乎靠着吃吃喝喝就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了。
进攻策略,持有军工芯片股28%、互联网券商股21%、创业板50ETF5%、光伏ETF5%;
如果创业板50和科创50继续回调,关注芯片、新能源、券商等;
防反策略,目前持有芯片8%、养殖6%、科创50ETF5%,主要押注沪深300超跌反弹;
如果创业板50和科创50形成向上突破过去2年的下跌,也是关注芯片、新能源、券商等,只不过换成追涨加仓。
【阿令】基本面分析——20240205
本轮调整的前半段,沪深300领跌,中证2000等中小微盘股抗跌甚至逆势上涨;
调整后半段,沪深300已经开始明显抗跌,中小微盘股却大幅度补跌;
但从2021年2月以来计算,沪深300的跌幅是45%,中证500和中证1000的跌幅32%,中证2000的跌幅仅14%。从这个角度看,中小微盘股,特别是微盘股的补跌,还不好说已经结束。
科创50和创业板50从2021年2月计算,跌幅比沪深300还要大,分别达到53%和56%,是跌幅最大的2个宽基指数,显然不存在补跌的需求。
上述3年左右的维度,技术面和资金面对指数的影响显然更大一些。不见得是沪深300近3年的业绩很差,中证2000近3年的业绩很好。也不是中证2000此前3年的业绩很好,近1个月的业绩又突然变差,中证2000的业绩主打稳定性,始终如一地稳定在很差的水平上。
从2015年6月算起,沪深300跌幅40%,中证500/中证2000/中证1000的跌幅分别是61%/63%/71%;
以8.5年~9年的维度看,基本面的影响力就比较大,显然基本面是差的,只是中小微盘股的基本面更差。
沪深300,近36个月下跌48%,从时间和跌幅看,最适合对比2009~2013年和2015~2019年,分别是45个月下跌47%和42个月下跌48%,预计还需要6~9个月,但下跌空间几乎没有了。或者继续下跌,则预计不需要6~9个月这么长的时间;
如果说股市是经济基本面的领先指标,那是不是说12~24个月之后基本面会变好?
一方面,基本面也确实有变好的可能,此前说过,萧条期正常的经营活动都受到冲击,其实等一些负面的压制因素消退,就可以部分地回到正轨。而且对于股市来讲,举例某企业,去年亏1000万,今年如果只亏500万,这就是基本面变好了,尽管这家亏500万的企业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另一方面,刚才说了3年以内的维度,基本面影响没那么大。就算未来12~24个月基本面没有变好,那先把一波行情炒了再说,到时基本面不行就再跌回来。比如2014~2015年行情,就没有太多基本面支撑,炒上去又跌回来,但绝对不代表2014~2015年行情不值得参与。
历史上,1993年、2007年、2021年行情,间隔14年,都以基本面上升或反弹为背景;
2001年、2015年行情,也是间隔14年,但基本面都是弱势的,预计下一轮行情,很可能也是在基本面弱势的背景下产生。
进一步观察利率:
2007年基本面大幅回升,伴随利率大幅升高,资金面收紧;
2021年基本面小幅回升,也伴随利率小幅提高,中国没有跟随美国的无底线放水;
2015年基本面走弱,但利率持续下滑。没有基本面支撑的情况下,资金面催生了当年的杠杆行情;
现在利率已经创了2007年以来的新低,所以不排除下一轮行情,也是基本面弱势,资金面持续放水,由资金面推动的。
2007年基本面推动的行情,是金融股领涨;
2021年也是基本面行情,工业(新能源)领涨;
应该说,金融和工业(新能源)与基本面还是息息相关的。
2001年和2015年,2轮资金面推动的行情,都是科技股领涨。科技股则相对容易被资金面推动,还是需要一定的炒作氛围。
下一轮如果是基本面欠佳,资金面推动的行情,应该是押注科技股。
然后,消费股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存在,每一轮行情都不是绝对的领涨板块,但每一轮都不错,结果30年累积下来,其它板块连消费股的尾灯都看不到了。
消费股,个人觉得没有太多的颠覆性创新,创造出什么需求,更多是这么多年经济发展,老百姓真的很有钱的样子,就是需要消费这么多东西。就跟2008~2021年买了房子的人一样,也不知道做对了什么;
趋势来讲,消费股2008~2021年的上涨趋势结束了,需要相应的大级别调整。
跟经济周期更密切相关的一些板块,显然不像消费股那么强(消费股也被称为“非周期股”)。实际上,工业、能源等周期股是过去30年表现最弱的板块,应该反映了经济周期2007年就走弱了,最终可能使得消费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拉长到50~60年的康波周期,涨了30年的消费股是否真的不存在周期性,我觉得是存疑的。
2021年这一波,是新能源的崛起,新能源应该还是周期股,但处于周期的向上阶段,会表现得像成长股。新能源进一步替代传统能源的大方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显然不像此前一些投资者以为的那么快,而且最终替代的比例也不见得那么大;
我现在配置了光伏和创业板50ETF合计达到10%,已经是配置新能源相关品种比例最高的一次。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方向仍然是对的,投资者对新能源的悲观又有点过头了。
金融股,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很明显是跟实体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也是2007年就走弱了;
但是金融股的跌幅并不大,算上较高的分红,甚至几乎没有跌或略有上涨,最近四大行的股价纷纷逼近历史高点。所以走势来讲,不能说金融股蓄积了很大的能量,而更像是处于垃圾时间,股价无意义地晃动,主要赚取分红收益;
券商股目前占金融股的比例是25%,我觉得券商还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权重还较小,很难带动金融股整体爆发。
科技股,观察1970年代以来美国科技行业和纳斯达克市场的发展,可以认为,高科技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是严重相关的,没有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就不可能有高科技的发展;
走势上来看,科技股本轮的调整与2001年是相似的,都可以看作是持续8~9年的调整,下一轮行情主要可以参考1994~2001年和2008~2015年;
并且,沪深300里面,大消费的权重约30%、大工业约30%、大金融约30%、大科技仅10%,科技板块的份额之低完全是荒谬的,似乎靠着吃吃喝喝就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了。
进攻策略,持有军工芯片股28%、互联网券商股21%、创业板50ETF5%、光伏ETF5%;
如果创业板50和科创50继续回调,关注芯片、新能源、券商等;
防反策略,目前持有芯片8%、养殖6%、科创50ETF5%,主要押注沪深300超跌反弹;
如果创业板50和科创50形成向上突破过去2年的下跌,也是关注芯片、新能源、券商等,只不过换成追涨加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