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令】比应对下跌更难的事情——20240110
2024-01-10 23:17:23
【上证指数】
1、趋势:
2007年以来,首要的问题是趋势没有向上;
2、波动:
波动大是次要的,美股2008年和2020年的波动也非常大。而且,上证指数现在的问题反而是波动过小,以致于除了量化高频交易以外,手动的短线操作难度较大。当然,也可以说,量化高频交易加快了波动率缩小的进程,很可能也会提前方向选择的时间;
3、方向选择:
2007年、2015年、2021年加速度(波动率)下滑,已经到了末端,今年或者最迟明年,需要选择方向,同时波动率放大。选择向上+波动率放大=传统牛市,这是A股震荡回调超过16年孕育出的机会。
至于基本面,没有必要过于担心,一方面担心这个根本没有意义,另一方面个人体会来讲,我是2007年6月开始炒股的,个人感受到的基本面是2007年就变差了,时间太久了,以致于更应该押注好转。更多人感觉到基本面变差是2021年或2022年,这都是很滞后的,所以实体行业的精英来炒股票,多数成为了韭菜。
【沪深300】
1、底部循环:
2008年底部与2013年底部间隔了4.7年,2013年底部与2019年底部间隔了5.5年,现在距离2019年底部已经是5年整,距离下一个底部不会太远。
2、趋势:
近3年几乎是沿着2年线单边下跌的,突破2年线可以认为下跌趋势结束。
【中证500】
1、结构:
标准的ABC三浪下跌结构,目前是平台型,但也不排除演变成锯齿形;
2、趋势:
第2波下跌(2023年4月以来)是沿着半年线单边下跌的,突破半年线可以认为第2波下跌结束。
【操作策略】
1、目前仓位83%:
芯片44%、券商20%、黄金8%、光伏5%、养殖5%;
2、自下而上的角度:
2007年6月入市,市场波动大,且大部分时间是下跌的,显然只有做短线交易才能赚钱;
2016~2017年,市场波动急剧缩小,“漂亮50”慢牛,这种过度上涨,给成功运行了近10年的短线策略巨大的压力,甚至压力大到不得不转型为长线策略;
2022年以来,成功运行了5年的长线策略开始面临较大的考验。
3、自上而下的角度:
进攻策略,主要是长线持有的策略。经过近5年的研究和实践,得出2个“原则”,坚持“成长股大者恒强”,坚持持有成交最活跃的成长股,业绩基本可以排进前20%;
防守策略,主策略仍然是短线策略,经过2007~2017年的实践,掌握了一套基于盘感的中小盘追涨杀跌策略。暂停了5年之后再度重启,经过2022~2024年的研究和实践,一方面升级更多量化判断趋势的方法,另一方面发现长线持有高分红类股票或ETF、黄金类ETF或黄金股、甚至美股,也是可以作为辅助的防守策略。这个组合型的防守策略仍然在打磨过程中,初步目标是业绩排进前40%,再务实地逐步提高至前20%,特别是考虑到对手是武装到牙齿的量化基金;
策略配置,通过整体性的技术分析,叠加部分的宏观分析,做到较为合理地在进攻策略和防守策略之间做资金的配置,初步也是定位前40%,在逐步提高至20%,这个难度应该会小一些,技术分析在这一块具有优势。考虑对手,大部分资产配置专家并不懂或不屑技术分析。大部分宏观专家基本是在研究过去的规律,对未来也是靠蒙;
然后,上述领先是可以叠加的,达成初步目标是20%x40%x40%=3.2%,达成3个20%目标是20%x20%x20%=0.8%,而且是在最聪明、最勤奋的专业投资者里面的领先率。可以说非常非常难,远比应对眼前的下跌难得太多,换个角度看,这波下跌也就不算什么了。但这个不考虑资金量,为达到这样的领先目标,应该控制资金量,做好自己的事情,钱不是问题。
【阿令】比应对下跌更难的事情——20240110
【上证指数】
1、趋势:
2007年以来,首要的问题是趋势没有向上;
2、波动:
波动大是次要的,美股2008年和2020年的波动也非常大。而且,上证指数现在的问题反而是波动过小,以致于除了量化高频交易以外,手动的短线操作难度较大。当然,也可以说,量化高频交易加快了波动率缩小的进程,很可能也会提前方向选择的时间;
3、方向选择:
2007年、2015年、2021年加速度(波动率)下滑,已经到了末端,今年或者最迟明年,需要选择方向,同时波动率放大。选择向上+波动率放大=传统牛市,这是A股震荡回调超过16年孕育出的机会。
至于基本面,没有必要过于担心,一方面担心这个根本没有意义,另一方面个人体会来讲,我是2007年6月开始炒股的,个人感受到的基本面是2007年就变差了,时间太久了,以致于更应该押注好转。更多人感觉到基本面变差是2021年或2022年,这都是很滞后的,所以实体行业的精英来炒股票,多数成为了韭菜。
【沪深300】
1、底部循环:
2008年底部与2013年底部间隔了4.7年,2013年底部与2019年底部间隔了5.5年,现在距离2019年底部已经是5年整,距离下一个底部不会太远。
2、趋势:
近3年几乎是沿着2年线单边下跌的,突破2年线可以认为下跌趋势结束。
【中证500】
1、结构:
标准的ABC三浪下跌结构,目前是平台型,但也不排除演变成锯齿形;
2、趋势:
第2波下跌(2023年4月以来)是沿着半年线单边下跌的,突破半年线可以认为第2波下跌结束。
【操作策略】
1、目前仓位83%:
芯片44%、券商20%、黄金8%、光伏5%、养殖5%;
2、自下而上的角度:
2007年6月入市,市场波动大,且大部分时间是下跌的,显然只有做短线交易才能赚钱;
2016~2017年,市场波动急剧缩小,“漂亮50”慢牛,这种过度上涨,给成功运行了近10年的短线策略巨大的压力,甚至压力大到不得不转型为长线策略;
2022年以来,成功运行了5年的长线策略开始面临较大的考验。
3、自上而下的角度:
进攻策略,主要是长线持有的策略。经过近5年的研究和实践,得出2个“原则”,坚持“成长股大者恒强”,坚持持有成交最活跃的成长股,业绩基本可以排进前20%;
防守策略,主策略仍然是短线策略,经过2007~2017年的实践,掌握了一套基于盘感的中小盘追涨杀跌策略。暂停了5年之后再度重启,经过2022~2024年的研究和实践,一方面升级更多量化判断趋势的方法,另一方面发现长线持有高分红类股票或ETF、黄金类ETF或黄金股、甚至美股,也是可以作为辅助的防守策略。这个组合型的防守策略仍然在打磨过程中,初步目标是业绩排进前40%,再务实地逐步提高至前20%,特别是考虑到对手是武装到牙齿的量化基金;
策略配置,通过整体性的技术分析,叠加部分的宏观分析,做到较为合理地在进攻策略和防守策略之间做资金的配置,初步也是定位前40%,在逐步提高至20%,这个难度应该会小一些,技术分析在这一块具有优势。考虑对手,大部分资产配置专家并不懂或不屑技术分析。大部分宏观专家基本是在研究过去的规律,对未来也是靠蒙;
然后,上述领先是可以叠加的,达成初步目标是20%x40%x40%=3.2%,达成3个20%目标是20%x20%x20%=0.8%,而且是在最聪明、最勤奋的专业投资者里面的领先率。可以说非常非常难,远比应对眼前的下跌难得太多,换个角度看,这波下跌也就不算什么了。但这个不考虑资金量,为达到这样的领先目标,应该控制资金量,做好自己的事情,钱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