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令】不同时段的成长股——20231025
2023-10-25 17:58:55
上证指数,主要关注类似去年3月16日或今年6月26日那种级别的反弹,既有机会结束阶段性的主跌浪,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短线再次跌破2923点,可以押注上述级别的反弹。
沪深300,大盘股,2023年1月以来的回调有不同于前面3轮的模式,本轮回调的时间显著长,下跌速度明显慢。总的来讲,还是符合A股“U型”走势的习惯,目前处于“U型”的左半边。
中证500/中证1000,中盘股/小盘股,走势区别不大,本轮回调应该也是时间拉长,下跌速度放缓;
某种程度讲,大盘股和中小盘股的走势在趋于同步,有机会形成类似去年4月的共振低点。
中证2000,微盘股,今天再次大幅反弹,本轮回调跟去年4月则没有可比性。以后有必要对微盘股单独分析,其走势既不同于大盘股,也不同于中小盘股;
本轮熊市没有出现2015~2018年大盘股抗跌,小盘股大跌那种局面。近3年,2020年10月26日~2023年10月25日,5200只股票中位数跌幅11.5%,其中有2000只股票上涨,上涨的股票占比达到38%。
另外,除了把股票分成大盘股、中小盘股和微盘股以外(增加了微盘股),也考虑划分成价值股、成长股、题材股和周期股(增加了题材股):
价值股:金融股、2021年以后的消费股;
成长股:2020年以后的新能源、2019年以后的芯片股、2008~2021年的消费股、2007年以前的金融股;
题材股:科技股(ChatGPT);
周期股:资源股。
科技股,4月份以来的回调,从跌幅和下跌速度看,大概率不是回调了,而是熊市的延续,参考上一轮回调,应该还要10周左右;
金融股,5月份以来的回调相对抗跌,而且与前一轮下跌没有可比性,应该还只是回调,也就是倾向于认为2020年7月以来的熊市已经结束;
资源股,4月份以来的回调,也相对抗跌,应该不是主跌浪;
消费股,与沪深300走势几乎一样,1月份以来的回调形成缓跌走势,那就慢慢等。
新能源,去年7月份以来的下跌,“势不可当”,明显是主跌浪,还是需要等待一波20%的反弹,才能确定主跌浪接近尾声或结束;
当然,把各板块放在一起来看,“势不可当”的新能源,某种程度也只是成长股的补跌而已,其缘起是2021年11月的独立上涨。而且新能源大部分的补跌过程应该完成了,过于担心的必要似乎也不大,既然已经跌成这样了。
短线策略,相对来讲,买入要慢,需要谨慎,卖出要快。现在继续等待,看周五和下周一的情况;
长线策略,倾向于买入快,卖出不急,捂得住。现在捂得还是成长股,虽然没有配新能源,但走势其实与新能源区别不大。如前所述,成长股是指2020年以后的新能源、2019年以后的芯片股、2008~2021年的消费股、2007年以前的金融股,可能还包括2025年以后的科技股(ChatGPT)。它不是固定某些板块,实际是一个时间段的概念,现在是2023年,这个时间就该捂住相应的成长股。
【阿令】不同时段的成长股——20231025
上证指数,主要关注类似去年3月16日或今年6月26日那种级别的反弹,既有机会结束阶段性的主跌浪,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短线再次跌破2923点,可以押注上述级别的反弹。
沪深300,大盘股,2023年1月以来的回调有不同于前面3轮的模式,本轮回调的时间显著长,下跌速度明显慢。总的来讲,还是符合A股“U型”走势的习惯,目前处于“U型”的左半边。
中证500/中证1000,中盘股/小盘股,走势区别不大,本轮回调应该也是时间拉长,下跌速度放缓;
某种程度讲,大盘股和中小盘股的走势在趋于同步,有机会形成类似去年4月的共振低点。
中证2000,微盘股,今天再次大幅反弹,本轮回调跟去年4月则没有可比性。以后有必要对微盘股单独分析,其走势既不同于大盘股,也不同于中小盘股;
本轮熊市没有出现2015~2018年大盘股抗跌,小盘股大跌那种局面。近3年,2020年10月26日~2023年10月25日,5200只股票中位数跌幅11.5%,其中有2000只股票上涨,上涨的股票占比达到38%。
另外,除了把股票分成大盘股、中小盘股和微盘股以外(增加了微盘股),也考虑划分成价值股、成长股、题材股和周期股(增加了题材股):
价值股:金融股、2021年以后的消费股;
成长股:2020年以后的新能源、2019年以后的芯片股、2008~2021年的消费股、2007年以前的金融股;
题材股:科技股(ChatGPT);
周期股:资源股。
科技股,4月份以来的回调,从跌幅和下跌速度看,大概率不是回调了,而是熊市的延续,参考上一轮回调,应该还要10周左右;
金融股,5月份以来的回调相对抗跌,而且与前一轮下跌没有可比性,应该还只是回调,也就是倾向于认为2020年7月以来的熊市已经结束;
资源股,4月份以来的回调,也相对抗跌,应该不是主跌浪;
消费股,与沪深300走势几乎一样,1月份以来的回调形成缓跌走势,那就慢慢等。
新能源,去年7月份以来的下跌,“势不可当”,明显是主跌浪,还是需要等待一波20%的反弹,才能确定主跌浪接近尾声或结束;
当然,把各板块放在一起来看,“势不可当”的新能源,某种程度也只是成长股的补跌而已,其缘起是2021年11月的独立上涨。而且新能源大部分的补跌过程应该完成了,过于担心的必要似乎也不大,既然已经跌成这样了。
短线策略,相对来讲,买入要慢,需要谨慎,卖出要快。现在继续等待,看周五和下周一的情况;
长线策略,倾向于买入快,卖出不急,捂得住。现在捂得还是成长股,虽然没有配新能源,但走势其实与新能源区别不大。如前所述,成长股是指2020年以后的新能源、2019年以后的芯片股、2008~2021年的消费股、2007年以前的金融股,可能还包括2025年以后的科技股(ChatGPT)。它不是固定某些板块,实际是一个时间段的概念,现在是2023年,这个时间就该捂住相应的成长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