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走势,可以说是2021年以来最重要的。如果说2022年1月暴跌,确认了熊市开始,那么今天的下跌,也是标志性事件,意味着熊市接近尾声。
技术分析的目标是预测市场,也就是认为未来是可预测的。但不是随时随地预测,而是预测和判断一些标志性事件,并且分析标志性事件出现之后,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件。
中证500,跌破了大B浪反弹里面的小b浪低点,形成了加速下跌。类似事件上一次发生是2018年6月,这个时间点就很精确了,有助于预测后续的事件:
1、短线加速下跌,中线下跌将持续数月;
2、某种程度上,2021年下跌可以看作2015年下跌的第2波,这个第2波下跌显然弱于第1波下跌。2023年的下跌也可以看作2021年下跌的第2波,大概率的,这个第2波也会弱于第1波。
对接下来数月的艰难性需要有一定的准备,虽然从市场走势本身来讲,可以预见不如2018年和2022年那么难,简单讲就是跌幅会小于2018年和2022年。但是这种“伤害”是累计的,大部分人的钱包厚度和心理弹性已经不如2018年和2022年。
恒生中企指数(也叫国企指数),外资有定价主导权,这个指数的走势明显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所以说,昨天提到的那些关于经济环境和全球政治的(悲观)观点,大部分的,我不认为是错误的;
股票走势包含一切信息的意义也在于此,恒生中企指数经过2007年和2015年两轮大幅度暴跌(-77%和-67%),很大程度上已经反映了那些悲观的因素,接下来观察一些标志性的事件,逐步判断2023年、2021年、2018年、2015年、2007年以来的下跌渐次结束即可。
消费股加速下跌,考虑消费股在多数主流指数的权重都是数一数二的,消费股将对多数主流指数形成长期制约,类似2007年以来的金融股;
复盘上一轮走势,留意2018年6月是消费股的一个阶段性高点,也就是说中证500当时加速下跌,导致了消费股勉强见顶,但消费股仅仅4个月后就见底了,当时是强势股的表现(未来4个月左右,就要找类似这种的强势股)。
新能源,也在多数主流指数的权重数二数一,如果新能源也走弱,那么主流指数就难了;
新能源现在主要的问题是第2波下跌的跌幅(-47%)大于第1波(-43%),第2波下跌有形成大型主跌浪的风险,化解此风险的办法是,在数月之内组织一次有效的反弹,幅度20%左右那种反弹。
消费股和新能源是公募基金最重仓的2大板块,考虑消费股已经进入超大级别的回调,如果新能源也进入主跌浪,个人觉得,公募基金的信誉会出现问题,而信誉是金融业唯一重要的东西。所以公募基金退无可退了,时间窗口应该还有数个月,新能源反弹20%就行,公募基金不准备挣扎一下了吗。
芯片股,是科创50的第1权重板块。科创50几乎是唯一的第1权重板块不是新能源或消费股的主流指数,值得重点关注;
芯片股第1波下跌已经是主跌浪,第2波下跌明显不是主跌浪,结构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另外,芯片股属于科技股的一部分,也会受到科技股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很可能是正面的影响。
科技股最大的优势是处于2015年以来的绝对低位;
其次,本轮长线回调始于2020年7月,时间长;
然后,中线第2波回调的幅度(-26%)明显小于第1波(-48%),第2波大概率不是主跌浪。
金融股与科技股类似,处于2015年以来绝对低位;
本轮长线回调时间够长,可以从2020年7月甚至2018年1月算起;
金融股中线根本没有第2波下跌,理论上是最强的板块了。
资源股,2021年9月以来的2波回调,幅度都比较小(-33%和-20%),都不是主跌浪,有机会是长线最强的板块之一(不一定弱于科技股)。
今天标志性的下跌走势之后,不仅确定性增强,而且中长线见底的时间还有机会提前,之前是认为6个月后,现在不排除是4个月后:
短线3~6周,没有太多可操作性;
中线3~6个月,科技股、金融股、资源股值得关注,特别是芯片、券商、黄金。然后,新能源最好有20%的反弹,不然还是会有些问题。
【阿令】熊市接近尾声的标志性事件——20231019
今天的走势,可以说是2021年以来最重要的。如果说2022年1月暴跌,确认了熊市开始,那么今天的下跌,也是标志性事件,意味着熊市接近尾声。
技术分析的目标是预测市场,也就是认为未来是可预测的。但不是随时随地预测,而是预测和判断一些标志性事件,并且分析标志性事件出现之后,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件。
中证500,跌破了大B浪反弹里面的小b浪低点,形成了加速下跌。类似事件上一次发生是2018年6月,这个时间点就很精确了,有助于预测后续的事件:
1、短线加速下跌,中线下跌将持续数月;
2、某种程度上,2021年下跌可以看作2015年下跌的第2波,这个第2波下跌显然弱于第1波下跌。2023年的下跌也可以看作2021年下跌的第2波,大概率的,这个第2波也会弱于第1波。
对接下来数月的艰难性需要有一定的准备,虽然从市场走势本身来讲,可以预见不如2018年和2022年那么难,简单讲就是跌幅会小于2018年和2022年。但是这种“伤害”是累计的,大部分人的钱包厚度和心理弹性已经不如2018年和2022年。
恒生中企指数(也叫国企指数),外资有定价主导权,这个指数的走势明显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所以说,昨天提到的那些关于经济环境和全球政治的(悲观)观点,大部分的,我不认为是错误的;
股票走势包含一切信息的意义也在于此,恒生中企指数经过2007年和2015年两轮大幅度暴跌(-77%和-67%),很大程度上已经反映了那些悲观的因素,接下来观察一些标志性的事件,逐步判断2023年、2021年、2018年、2015年、2007年以来的下跌渐次结束即可。
消费股加速下跌,考虑消费股在多数主流指数的权重都是数一数二的,消费股将对多数主流指数形成长期制约,类似2007年以来的金融股;
复盘上一轮走势,留意2018年6月是消费股的一个阶段性高点,也就是说中证500当时加速下跌,导致了消费股勉强见顶,但消费股仅仅4个月后就见底了,当时是强势股的表现(未来4个月左右,就要找类似这种的强势股)。
新能源,也在多数主流指数的权重数二数一,如果新能源也走弱,那么主流指数就难了;
新能源现在主要的问题是第2波下跌的跌幅(-47%)大于第1波(-43%),第2波下跌有形成大型主跌浪的风险,化解此风险的办法是,在数月之内组织一次有效的反弹,幅度20%左右那种反弹。
消费股和新能源是公募基金最重仓的2大板块,考虑消费股已经进入超大级别的回调,如果新能源也进入主跌浪,个人觉得,公募基金的信誉会出现问题,而信誉是金融业唯一重要的东西。所以公募基金退无可退了,时间窗口应该还有数个月,新能源反弹20%就行,公募基金不准备挣扎一下了吗。
芯片股,是科创50的第1权重板块。科创50几乎是唯一的第1权重板块不是新能源或消费股的主流指数,值得重点关注;
芯片股第1波下跌已经是主跌浪,第2波下跌明显不是主跌浪,结构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另外,芯片股属于科技股的一部分,也会受到科技股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很可能是正面的影响。
科技股最大的优势是处于2015年以来的绝对低位;
其次,本轮长线回调始于2020年7月,时间长;
然后,中线第2波回调的幅度(-26%)明显小于第1波(-48%),第2波大概率不是主跌浪。
金融股与科技股类似,处于2015年以来绝对低位;
本轮长线回调时间够长,可以从2020年7月甚至2018年1月算起;
金融股中线根本没有第2波下跌,理论上是最强的板块了。
资源股,2021年9月以来的2波回调,幅度都比较小(-33%和-20%),都不是主跌浪,有机会是长线最强的板块之一(不一定弱于科技股)。
今天标志性的下跌走势之后,不仅确定性增强,而且中长线见底的时间还有机会提前,之前是认为6个月后,现在不排除是4个月后:
短线3~6周,没有太多可操作性;
中线3~6个月,科技股、金融股、资源股值得关注,特别是芯片、券商、黄金。然后,新能源最好有20%的反弹,不然还是会有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