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未来3~6个月,需要消除回调至3000点的风险,一种方法是加速突破3400点,另一种是跌到3000点自然就消除了风险;
上证指数是代表市场整体的一个指数,但也是受“中特估”影响最大的指数,如果上证指数要突破3400点,甚至3700点,需要“中特估”的表现;
上证指数历史高点停留在2007年的主要原因,也是金融、石油石化这些股票从2007年开始进入下行周期,这些股票2007年以后主要表现出来的是周期属性,涨跌节奏几乎一模一样;
未来3~6年,细分领域主要看好券商股,它业绩波动较大,具有明显的周期属性,甚至可以说就是周期股。另外,券商股的平均市值是比较小的,明显小于银行和保险,“资本市场牵一发动全身”的背景下,券商股还有较强的成长属性;
未来1~2年,主要看好黄金股,对冲全球的经济萧条;
未来3~6个月,“提防”这些股票的脉冲走势,容易形成赚指数不赚钱的局面;
3~6天,如果“中特估”歇火,按今年的板块轮动规律,首选关注科技股,但也适当关注消费医药和“新半军”。如果这些板块都不行,显然,大盘应该就跌到了3000点。
科创50,短线留意本周是否见底,并观察反弹速度;
长线,科创50是2020年7月就开始调整,即使2022年12月的低点不是最终底部,问题也不大,它仍然是调整最充分的主流指数之一。
科技股,历史高点在2015年,回调非常充分。人工智能这次也不是“过家家”,而是国际国内巨头在真金白银投入;
3~6年,看好芯片股。科技股的选股难题就是,10个股票,可能1个跑出来的涨100倍,3个涨10倍,剩下6个一地鸡毛。合理的策略不是追求那个涨100倍的,而是追求涨10倍的,芯片作为上游的“卖水人”,这种概率是很大的。另外一个也很合理的策略,就是把这10个股票全买了,也就是配置科技类的ETF基金,也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1~2年的维度,ETF优于芯片股,芯片股不排除还要受“新半军”的拖累;
3~6个月,若突破则关注上涨速度,若下跌也问题不大,只不过从调整7年,变成调整8年而已,调整更充分了;
3~6天,关注是否见底,以及加速上涨。
创业板50,2021年7月见顶,比科创50晚了整整1年,大概率也会滞后见底。但是2022年7月以来下跌了10个月,下跌速度也明显放缓,可以适当关注,是否会出现类似2022年7月的那种反弹(2个月左右);
长线以创业板50的第2权重板块,医药股为例,2022年的调整明显比2012年和2018年的级别大,应该是与2008年看齐的。但是这次比2008年缓和,应该需要更长的时间,未来1~2年仍然较大概率偏弱。
3~6年,重点仍然看好军工芯片股+互联网券商(为创业板第2权重股),不赘述了;
1~2年,消费医药、“新半军”不排除还会偏弱;
3~6个月,关注是否出现类似2022年7月的反弹;
3~6天,有企稳迹象,比如,创业板50今天的跌幅就比科创50要小,非科创板芯片的跌幅(-0.25%)更是显著小于科创板芯片(-3.13%)。
长线策略:
军工芯片23%+互联网券商15%,从个股、行业、风格3个维度看,个股基本面+科技/金融行业,都问题不大。现在的压制因素是大盘成长风格的弱势,包括消费/医药/“新半军”等等,未来的进展需要关注创业板50的走势;
中短线策略:
券商/基建20%,继续看好“中特估”脉冲走势,这个是偏短线的,如果“中特估”走弱则会减仓;
黄金股14%,中线看好它的对冲作用;
科创板芯片7%,也是中线看好,甚至也有机会转长线;
现金20%,不会继续加仓“中特估”或周期股,主要盯住科技股这个方向,但也不排除创业板50(消费/医药/“新半军”)。
【阿令】也需要留意创业板——20230509
上证指数,未来3~6个月,需要消除回调至3000点的风险,一种方法是加速突破3400点,另一种是跌到3000点自然就消除了风险;
上证指数是代表市场整体的一个指数,但也是受“中特估”影响最大的指数,如果上证指数要突破3400点,甚至3700点,需要“中特估”的表现;
上证指数历史高点停留在2007年的主要原因,也是金融、石油石化这些股票从2007年开始进入下行周期,这些股票2007年以后主要表现出来的是周期属性,涨跌节奏几乎一模一样;
未来3~6年,细分领域主要看好券商股,它业绩波动较大,具有明显的周期属性,甚至可以说就是周期股。另外,券商股的平均市值是比较小的,明显小于银行和保险,“资本市场牵一发动全身”的背景下,券商股还有较强的成长属性;
未来1~2年,主要看好黄金股,对冲全球的经济萧条;
未来3~6个月,“提防”这些股票的脉冲走势,容易形成赚指数不赚钱的局面;
3~6天,如果“中特估”歇火,按今年的板块轮动规律,首选关注科技股,但也适当关注消费医药和“新半军”。如果这些板块都不行,显然,大盘应该就跌到了3000点。
科创50,短线留意本周是否见底,并观察反弹速度;
长线,科创50是2020年7月就开始调整,即使2022年12月的低点不是最终底部,问题也不大,它仍然是调整最充分的主流指数之一。
科技股,历史高点在2015年,回调非常充分。人工智能这次也不是“过家家”,而是国际国内巨头在真金白银投入;
3~6年,看好芯片股。科技股的选股难题就是,10个股票,可能1个跑出来的涨100倍,3个涨10倍,剩下6个一地鸡毛。合理的策略不是追求那个涨100倍的,而是追求涨10倍的,芯片作为上游的“卖水人”,这种概率是很大的。另外一个也很合理的策略,就是把这10个股票全买了,也就是配置科技类的ETF基金,也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1~2年的维度,ETF优于芯片股,芯片股不排除还要受“新半军”的拖累;
3~6个月,若突破则关注上涨速度,若下跌也问题不大,只不过从调整7年,变成调整8年而已,调整更充分了;
3~6天,关注是否见底,以及加速上涨。
创业板50,2021年7月见顶,比科创50晚了整整1年,大概率也会滞后见底。但是2022年7月以来下跌了10个月,下跌速度也明显放缓,可以适当关注,是否会出现类似2022年7月的那种反弹(2个月左右);
长线以创业板50的第2权重板块,医药股为例,2022年的调整明显比2012年和2018年的级别大,应该是与2008年看齐的。但是这次比2008年缓和,应该需要更长的时间,未来1~2年仍然较大概率偏弱。
3~6年,重点仍然看好军工芯片股+互联网券商(为创业板第2权重股),不赘述了;
1~2年,消费医药、“新半军”不排除还会偏弱;
3~6个月,关注是否出现类似2022年7月的反弹;
3~6天,有企稳迹象,比如,创业板50今天的跌幅就比科创50要小,非科创板芯片的跌幅(-0.25%)更是显著小于科创板芯片(-3.13%)。
长线策略:
军工芯片23%+互联网券商15%,从个股、行业、风格3个维度看,个股基本面+科技/金融行业,都问题不大。现在的压制因素是大盘成长风格的弱势,包括消费/医药/“新半军”等等,未来的进展需要关注创业板50的走势;
中短线策略:
券商/基建20%,继续看好“中特估”脉冲走势,这个是偏短线的,如果“中特估”走弱则会减仓;
黄金股14%,中线看好它的对冲作用;
科创板芯片7%,也是中线看好,甚至也有机会转长线;
现金20%,不会继续加仓“中特估”或周期股,主要盯住科技股这个方向,但也不排除创业板50(消费/医药/“新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