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A股的V型反转通常在顶部,比如2007年和2015年。而美股的V型反转通常在底部,比如2020年3月的美股。慢慢转向美股化,也不算坏事,但这种V型底减少了调整时间,使得后续上涨的时间也会减少;
通过对比,创业板指的第1波上涨,2019~2021年,上涨约3年,涨幅202%;
假设创业板指成功V型,第2波预计上涨时间1.5年左右,空间100%,比2021年高点仅高出19%,比2015年高点高出5%;
第2波上涨会存在2个潜在的风险,一是个股分化,二是上涨结束后潜在的断崖式下跌。所以说,需要采用第1波上涨不同的应对策略。
应对V型底部,我没有什么经验,也是要走一步看一步,主要参考2020年3月的美股。但应对第2波上涨是有经验的,我的经验是这样的:
一、首先,2次经历了上涨第1波,即2009~2010年和2019~2021年,采用了激进的策略,一次是单票满仓,另一次是双票重仓,涨多少倍都不卖,直到上涨结束。因为经过2008年和2015~2018年的断崖式下跌,遍地黄金。而且上涨结束时也没有“疯狂”的情绪,2011年和2022年的调整,都是可接受的幅度;
二、经历过1次上涨第2波,即2013~2015年,其上涨力度实际上强于2009~2010年,但我的收益不如2009~2010年,也不如绝大部分股民。第2波上涨更容易产生“疯狂”的情绪和市场泡沫,当时采用了相对保守的波段操作策略,就是为了防2015年下半年的断崖式下跌,那个下跌不可承受。
总的来讲,第2波上涨的策略是放低预期,增加波段操作,这个大方向仍然没有问题,细节再根据这次的实际情况做些修正即可。
沪深300,本轮调整大于/等于2015年下半年,与2011年级别相当。仍然以1.5年左右的维度来看,很大概率,可以参考2016~2017年反弹,或2012~2013年震荡筑底,总之偏弱。而且这个判断,与创业板指的强势不冲突,2012~2013年沪深300弱势期间,创业板指的确逆势上涨超100%。
中证500,仍然是假设已经见底,中证500显然强于沪深300,预计会刷新2021年的高点,类似2013~2015年,但幅度弱,预期涨幅在100%左右;
留意周期股在中证500有22%的权重,是数一数二的权重板块。
上证指数,上方阻力在4400~4200点,另外第1波上涨53%,预期第2波上涨也在这个幅度,目标是4380点,也是在4400~4200点区间。
留意上证指数将强于沪深300,上证指数的权重是金融、消费和周期,沪深300的权重是金融和消费,其差异是上证指数有更多周期股和小盘股,所以需要留意周期股和小盘股,与前面中证500的分析是互相呼应的。
借鉴历史,借鉴自己或他人的经验,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更多是片段式地组合在一起。假设V型底部成立,综合策略如下:
沪深300,类似2012~2013年或2016~2017年,偏弱,预计大盘股和消费股不强。金融股待定,如果V型成立,潜在的上涨提前和上涨期缩短,上涨期大概剩1年多一些,其实就是涨完拉倒那种,不需要玩那么长线的,那券商股可以博一下,要“疯”就来点狠的;
中证500、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类似2013~2015年,但幅度没那么大,中证500和创业板指100%、上证指数50%,关注中小盘股、科技股和周期股;
策略上,比2019~2021年更多地波段操作,市场和其他人疯狂的时候,需要相对地冷静,但也没必要像2015年那么极端厌恶风险(几乎100%仓位波段操作)。比如创业板,预计2019~2024年整个6年的涨幅还不如2013~2015年2年的涨幅,随后的回调虽然会比今年(-40%)厉害,但不能跟2015年(-70%)比,脑补一下就是跌50~60%。假设V型底成立,计划拿60%的仓位波段操作;
反之,若V型底不成立,年底或明年初二次探底(低点可以比今年4月份高),上述策略也不需要大的变动,只是预计上涨会更持续、时间更久,长线不动的部分可以多一点,波段操作的部分少一些而已,可以40%的仓位波段操作。
短线,科技31%、金融17%、周期16%。还不确定V型底,呵呵,说了半天。不着急,虽然上涨有可能提前,上涨期也可能缩短,但怎么也是1.5年左右,而不是1.5个月,下周仍然可以观望;
长线,假设V型底,对标创业板指会比较有挑战,跑赢指数的方法不外乎通过选股和择时,股票主要就是押注中小票、科技、周期
和券商。择时则分2段,大致地,今年通过重仓,争取涨过创业板指,明年通过降低仓位,争取躲过断崖式下跌。
【阿令】V型底的可能性及应对——20220624
很久以前,A股的V型反转通常在顶部,比如2007年和2015年。而美股的V型反转通常在底部,比如2020年3月的美股。慢慢转向美股化,也不算坏事,但这种V型底减少了调整时间,使得后续上涨的时间也会减少;
通过对比,创业板指的第1波上涨,2019~2021年,上涨约3年,涨幅202%;
假设创业板指成功V型,第2波预计上涨时间1.5年左右,空间100%,比2021年高点仅高出19%,比2015年高点高出5%;
第2波上涨会存在2个潜在的风险,一是个股分化,二是上涨结束后潜在的断崖式下跌。所以说,需要采用第1波上涨不同的应对策略。
应对V型底部,我没有什么经验,也是要走一步看一步,主要参考2020年3月的美股。但应对第2波上涨是有经验的,我的经验是这样的:
一、首先,2次经历了上涨第1波,即2009~2010年和2019~2021年,采用了激进的策略,一次是单票满仓,另一次是双票重仓,涨多少倍都不卖,直到上涨结束。因为经过2008年和2015~2018年的断崖式下跌,遍地黄金。而且上涨结束时也没有“疯狂”的情绪,2011年和2022年的调整,都是可接受的幅度;
二、经历过1次上涨第2波,即2013~2015年,其上涨力度实际上强于2009~2010年,但我的收益不如2009~2010年,也不如绝大部分股民。第2波上涨更容易产生“疯狂”的情绪和市场泡沫,当时采用了相对保守的波段操作策略,就是为了防2015年下半年的断崖式下跌,那个下跌不可承受。
总的来讲,第2波上涨的策略是放低预期,增加波段操作,这个大方向仍然没有问题,细节再根据这次的实际情况做些修正即可。
沪深300,本轮调整大于/等于2015年下半年,与2011年级别相当。仍然以1.5年左右的维度来看,很大概率,可以参考2016~2017年反弹,或2012~2013年震荡筑底,总之偏弱。而且这个判断,与创业板指的强势不冲突,2012~2013年沪深300弱势期间,创业板指的确逆势上涨超100%。
中证500,仍然是假设已经见底,中证500显然强于沪深300,预计会刷新2021年的高点,类似2013~2015年,但幅度弱,预期涨幅在100%左右;
留意周期股在中证500有22%的权重,是数一数二的权重板块。
上证指数,上方阻力在4400~4200点,另外第1波上涨53%,预期第2波上涨也在这个幅度,目标是4380点,也是在4400~4200点区间。
留意上证指数将强于沪深300,上证指数的权重是金融、消费和周期,沪深300的权重是金融和消费,其差异是上证指数有更多周期股和小盘股,所以需要留意周期股和小盘股,与前面中证500的分析是互相呼应的。
借鉴历史,借鉴自己或他人的经验,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更多是片段式地组合在一起。假设V型底部成立,综合策略如下:
沪深300,类似2012~2013年或2016~2017年,偏弱,预计大盘股和消费股不强。金融股待定,如果V型成立,潜在的上涨提前和上涨期缩短,上涨期大概剩1年多一些,其实就是涨完拉倒那种,不需要玩那么长线的,那券商股可以博一下,要“疯”就来点狠的;
中证500、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类似2013~2015年,但幅度没那么大,中证500和创业板指100%、上证指数50%,关注中小盘股、科技股和周期股;
策略上,比2019~2021年更多地波段操作,市场和其他人疯狂的时候,需要相对地冷静,但也没必要像2015年那么极端厌恶风险(几乎100%仓位波段操作)。比如创业板,预计2019~2024年整个6年的涨幅还不如2013~2015年2年的涨幅,随后的回调虽然会比今年(-40%)厉害,但不能跟2015年(-70%)比,脑补一下就是跌50~60%。假设V型底成立,计划拿60%的仓位波段操作;
反之,若V型底不成立,年底或明年初二次探底(低点可以比今年4月份高),上述策略也不需要大的变动,只是预计上涨会更持续、时间更久,长线不动的部分可以多一点,波段操作的部分少一些而已,可以40%的仓位波段操作。
短线,科技31%、金融17%、周期16%。还不确定V型底,呵呵,说了半天。不着急,虽然上涨有可能提前,上涨期也可能缩短,但怎么也是1.5年左右,而不是1.5个月,下周仍然可以观望;
长线,假设V型底,对标创业板指会比较有挑战,跑赢指数的方法不外乎通过选股和择时,股票主要就是押注中小票、科技、周期 和券商。择时则分2段,大致地,今年通过重仓,争取涨过创业板指,明年通过降低仓位,争取躲过断崖式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