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指数明显拉胯,对A股形成短线拖累,但长线看不出来港股对A股有大的影响,它们的走势是错位的:
上证指数的历史高点在2007年,深证综指的历史高点在2015年。恒生指数的高点则在2018年,已经下跌超过4年,而A股2019~2020年是明显的上涨走势。
过去28年,A股处于更强的走势,而且深证综指强于上证指数,长线更看好深证综指。
上证指数,本轮回调13个月,跌幅15.7%,判断回调的级别会大于2019年4月~2020年3月(跌19.5%)。空间方面,预计跌幅也会在19.5%左右或略大一些。
本轮调整的级别也会小于2015~2018年,时间方面,预计不会调整3年半那么久。
细分结构可以参考2010年11月~2012年12月,目前处于细分结构的主跌浪。等待一波1~2月的反弹出现,倒不是说靠反弹去赚多少钱,而是反弹出现意味着主跌浪结束。
深证综指,一轮清晰的上涨走势,从2018年10月持续到了2021年12月,目前仅回调3个月,是明显的强势表现。
近3个月回调了21.1%,是近3年最大的调整,细分结构也是主跌浪,等待反弹出现。
消费股,是过去10年最强势的板块,很值得研究:
2015年下半年仅回调2个月,2018年仅回调5个月,显著短于大盘和其它板块回调的时间,是极其强势的表现;
本轮回调长达13个月,这是转弱的信号,预计调整级别与2010~2014年一样,那一次是时间调整为主,这次是空间调整为主,预计时间在一半左右(2年),还剩1年。通胀的背景下,最弱势板块大概率是消费等中下游板块。
科技股,对比消费股来看:
2010~2012年调整了2年,时间比消费股短,随后2013~2015年大涨;
2015年下半年调整7个月,2018年调整12个月,调整时间比消费股长,计算2016~2020年区间,涨幅也小于消费股。
大体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调整时间越短,随后的表现可能会越强。现在科技股调整7个月,比大盘和消费股的时间都短,预计下一波上涨还是科技股领涨。
再参考美国1976~1980年通胀时期,纳斯达克的走势也显著强于道琼斯,甚至一个是上涨的,另一个是下跌的。
周期股转跌,去年9月以来的回调继续,第1波回调8周,第2波才2周,还需要等待。
金融股跌破了2015年以来的6.5年横盘,下方目标是2007年以来的震荡区间下沿,距离并不远,而且这个震荡时间超过14年,预计不会轻易跌破。
持有科技股32%、周期股18%和金融股9%,中短线继续观望。
控制仓位的前提下,通过去弱留强,寻找长线的强势股。等待指数的主跌浪结束后,真正的强势股通常不会创新低了。
【阿令】等待主跌浪结束——20220314
恒生指数明显拉胯,对A股形成短线拖累,但长线看不出来港股对A股有大的影响,它们的走势是错位的:
上证指数的历史高点在2007年,深证综指的历史高点在2015年。恒生指数的高点则在2018年,已经下跌超过4年,而A股2019~2020年是明显的上涨走势。
过去28年,A股处于更强的走势,而且深证综指强于上证指数,长线更看好深证综指。
上证指数,本轮回调13个月,跌幅15.7%,判断回调的级别会大于2019年4月~2020年3月(跌19.5%)。空间方面,预计跌幅也会在19.5%左右或略大一些。
本轮调整的级别也会小于2015~2018年,时间方面,预计不会调整3年半那么久。
细分结构可以参考2010年11月~2012年12月,目前处于细分结构的主跌浪。等待一波1~2月的反弹出现,倒不是说靠反弹去赚多少钱,而是反弹出现意味着主跌浪结束。
深证综指,一轮清晰的上涨走势,从2018年10月持续到了2021年12月,目前仅回调3个月,是明显的强势表现。
近3个月回调了21.1%,是近3年最大的调整,细分结构也是主跌浪,等待反弹出现。
消费股,是过去10年最强势的板块,很值得研究:
2015年下半年仅回调2个月,2018年仅回调5个月,显著短于大盘和其它板块回调的时间,是极其强势的表现;
本轮回调长达13个月,这是转弱的信号,预计调整级别与2010~2014年一样,那一次是时间调整为主,这次是空间调整为主,预计时间在一半左右(2年),还剩1年。通胀的背景下,最弱势板块大概率是消费等中下游板块。
科技股,对比消费股来看:
2010~2012年调整了2年,时间比消费股短,随后2013~2015年大涨;
2015年下半年调整7个月,2018年调整12个月,调整时间比消费股长,计算2016~2020年区间,涨幅也小于消费股。
大体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调整时间越短,随后的表现可能会越强。现在科技股调整7个月,比大盘和消费股的时间都短,预计下一波上涨还是科技股领涨。
再参考美国1976~1980年通胀时期,纳斯达克的走势也显著强于道琼斯,甚至一个是上涨的,另一个是下跌的。
周期股转跌,去年9月以来的回调继续,第1波回调8周,第2波才2周,还需要等待。
金融股跌破了2015年以来的6.5年横盘,下方目标是2007年以来的震荡区间下沿,距离并不远,而且这个震荡时间超过14年,预计不会轻易跌破。
持有科技股32%、周期股18%和金融股9%,中短线继续观望。
控制仓位的前提下,通过去弱留强,寻找长线的强势股。等待指数的主跌浪结束后,真正的强势股通常不会创新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