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张一山胡兵刘智扬 |

今年是古田会议胜利召开七十周年,历史史诗片《古田军号》描述的正是那段不容被忘却的纪念。影片通过类型化的叙事风格,展现了那段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革命往事,完全实现了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在创作立意和创作风格上的突破和超越。而故事是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中,添加喜剧等商业元素,彰显人民军队的军魂塑造的来之不易。
开篇独特又别致。楼内有楼、环内有环的福建土楼民居里灯火通明,兴高采烈的乡民大舞板凳龙习俗来祈福。红军小号手孙子抚今追昔的画外音响起,突破时空阻隔,达到以历史告诉未来的效果。镜头随之闪回到遥远的过去,故事讲述从中央“二月来信”到“九月来信”之间,古田会议前后,红军征战闽西的经历。那革命后人的叙述口吻,既构成小人物视角观察大历史事件,也呈现着对历史往事的趣味化表达。而青年革命领袖们朝气蓬勃的进取之态,极具创业者为理想奋斗的时代气息,又带有熟悉的热血青春味道,非常贴近年轻一族的观感。
精心的拍摄、精彩的表演、精致的制作之下,影片还原历史真实见准度、刻画人物性格带精度、体现重大事件有力度、昭示精神内涵显高度。尤其是,影片以更开放的态度来拍摄,没有回避红四军内部有关队伍该如何建设的激烈争论,充分做到了尊重史实。从武器的样式到日常生活用具,一个个小道具在选用上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地还原当年的时代风貌。而在红军怎样整军经武的剧情主体下,残酷战斗的画面起到穿插点缀的作用,使得故事形成烈火相伴深情之感。
故事的好看与耐看,在于做到了影像故事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人物性格化。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在革命元勋的形象塑造上,一改以往很多影视剧里神情严肃、满口说教的符号化、脸谱化样子,喜怒哀乐等情绪表达的多层次,让人物立体又丰满。毛泽东上课教授劳动妇女学文字,陈毅耐心倾听老裁缝对红领章制作意见,还有朱德对不守纪律战士的发火训话……他们一个个同普通小人物交流的细节,凸显他们生活化、情感化、个性化的一面,显示着革命领袖亦是凡人,让角色形象鲜活而深入人心。造纸厂老板对劳苦大众的通情达理、老裁缝给红军实心诚意做军装、乡绅女儿对妇女解放的充沛热情,一个个平凡小人物在形象上也是有血有肉有风骨,他们的存在更是构成观察红军上下的多维角度。
出场阵容上,资深戏骨与年轻演员,构成了“红军天团”。一些有颜值、有演技的年轻实力派纷纷来入伍,不爱时装爱武装,演绎革命元戎青年时代对信仰坚守的壮志豪情、不凡气度。刘智扬表现出青年陈毅的弥合分歧,张一山刻画青年林彪的沉默寡言,特别胡兵饰演的特派员刘安恭,一方面显现在队伍建设照搬苏联套路上的固执己见,另一方面诠释出为革命献身牺牲的壮怀激烈。他们的出演也显露红色基因在国人中的绵延不绝、薪火传承,也更易于年轻人对故事的接受与理解,真正让情怀接地气,叫世人明白古田会议召开的宏大意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