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叶光寒
(2008-12-02 15:50: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艺家杂评 |
歌唱的色彩把天地激荡
打乱需要勇气,重构则需要非凡的创造力。而这两者都是叶光寒所具备的。就像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叶光寒的荷花是静止的,但它们又是如此喧闹,喋喋不休,像是在争论什么,“与柯桐枝先生画的荷花不同,柯先生的力量是内在的,类似于地壳运动。而叶的力量是张扬的,只是他的这种张扬不是轻飘虚浮的张扬,而是有一种似神似妖的灵动,是一种带有启示性的张扬。”
15.禅家著有《指月录》一书,他们把“月”比作真如(犹如道体),把书中的文字比作指月的“指”,以“指”指“月”,借其传“道”,只要不执“指”为“月”,也就不执着于文字以求道了。自老子以来,即说“道可道,非常道”,这话,著名艺术家叶光寒也许已是深深体会到,而偏去道此不可道之“道”,莫非亦如禅家之以“指”指“月”的方便法门吗?果然通读《荷花档案》以后,正如我之所想。庄子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于是叶光寒的绘画似又成为识“道”的阶梯,这阶梯又是切切不可看轻的,熊十力先生曾说过,“必须深入文字中,方可出于文字外”的话。青年艺术家叶光寒的《荷花档案》正维持着这种态度,当然前辈艺术家的作品,并不是对他毫无影响的。他是以自身强烈的个性情感与浓郁的奋斗激情来弥补读者眼睛的所感的不足——酷嗜荷花形象的人,往往描摹表面的真实;而只顾画面形式的人,往往忽略荷花的品性。好比指示的目标,原来是空中楼阁。此二者,正缺乏艺术家叶光寒《荷花档案》中所谓“莫若以明”的精神。莫若以明,就是以此明彼,以彼明此,合则双美离则两分。艺术家叶光寒不为此惧,所以于二者不敢偏颇,因为不敢偏颇,他竟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文体”,又寻获了其自制的钥匙,持此以创作《荷花档案》系列组画,他似乎略能窥见大千世界的种种变象,万物之富,人性之美,于是不揣敝陋,姑妄言之,因而有了《荷花档案》组画的出现。
16..叶光寒的当代山水画系列,不能以自然的风景去界定,他运用无常形的烟云雾气、溪流光影、山石树木进行巧妙的揉合,以营得心造极致美境地的自由王国。因此他的作品蕴含许多原文化的踪迹,有涵括着生存环境,人文情结和人格力量的多重怪诞的文化含量。在他的水墨山水中,那种冷峻寂寞中却又显现出气势恢宏的灵光,莽苍玄秘,沉雄博大。(陈慰民:著名美术史论家、书画家、收藏鉴定家、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