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娘则国娘教育局手撕娘炮冲上热搜

少年娘则国娘 教育局手撕娘炮冲上热搜

2020年,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2021年1月28日,教育部作出答复。教育部官网发文表示,表示将通过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以及加强相关问题的研究四个方面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据报道,2020年5月,全国政协常委、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斯泽夫曾提出社会要关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趋势。他发现现在的青少年男孩子有柔弱、自卑、胆怯等现象,追求“小鲜肉”式的“奶油小生”,他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男孩子“女性气质化”。斯泽夫认为,中国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要从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解决问题,大大增加男性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增加“男性化”的影响。另外,要研究社会问题,中国当前的男孩子们生活环境“母系化”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社会学者应该研究这个问题,并加大引导。


在教育部的答复公开不久之后,相关问题就冲上了微博热搜,提案中的“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答复中提到的“阳刚之气”,都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有的网友认为,官方终于对这个问题出手了,现在的男孩子越来越不像男孩子了:



最后,当然少不了“和稀泥”的网友:


教育部的回复中提到,要通过加强体育课培养“阳刚之气”,但是体育课可能真的背不动这个锅。说实话,从教育部有关答复可以看出,多年来教育部对青少年的教育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比如,答复公开的“十三五”期间,教育部人文社会研究项目“家庭教化功能的彰显与青少年精神家园的建构研究”、“新时代社会协同管理下的青少年健康促进理论体系研究”等,但为何教育部门搞了那么多的项目,投入那么多人力、财力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还会出现“男性青少年女性化”,以至于有政协委员提案,同时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呢?

或许真正该改变的是孩子的父母,是教育系统中长期的阴盛阳衰,是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一篇名为《品格教育视野下男孩发展困境研究》的论文称,某小学班主任直言四年级一个男孩说话细声细语、爱撒娇、动不动哭鼻子、爱往女生堆里扎、不经意翘兰花指,流露对男孩行为“女性化”的焦虑。

美国没有出现“娘文化”很重要的一点与美国家庭中父亲育儿的参与度正大幅提高有关。美国在家工作的爸爸人数在2012年达到了200万,是1989年的2倍,其中有21%表示他们的动因是为了更多照顾家庭。而同属东方文化的日本,父亲带娃的比例也在日渐提高。

阳刚之气的话题之所以有热度,是因为在很多人眼中,男人阳刚,女人阴柔,仿佛是天经地义一般。男孩子若是长相精致、举止温柔,就会被冠以“娘炮”的称号。但实际上,阳刚之气绝不等同于“糙汉子”。


男生也可以喜欢粉色,也可以情感细腻,也可以敏感脆弱。拥有选择自己喜欢的成长方式的权利,无疑是一件好事。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抛去那些强加在男性身上的标签,不按照约定俗成的“该有的样子”发展,这实际上应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台湾屏东县高树乡高树初中学生叶永志,因外型秀气、举止温柔,遭受校园霸凌。老师在知道叶永志因为遭人威胁而不敢上厕所后,只是让他在下课前提早五分钟上厕所,或是上教职员厕所。2000年4月20日,叶永志倒在了厕所血泊中,再也没有醒来。


讨论性别平等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认识到,性暴力、性侵害这些具体的行为,与最底层的性别成见,并不是分开的。

某些人脑海中的阳刚之气实际上就是认为男女有别,真正的男性不应该“像女性一样”。通过划分男女气质的界限,阳刚之气想要暗示的世界秩序是:男性具有同质性的“掌控”与“强势地位”,女性具有同质性的“顺从”及“弱势地位”。

在建立这个秩序的过程中,倘若出现了一部分人的偏离,如“男性女性化”或者“女性男性化”,这部分人便会立刻受到系统的攻击,被羞辱以及污名化。偏离了“阳刚之气”的男性会被贬低为“娘炮”,而偏离了“顺从地位”、或者想要争取政治话语权、工作地位的女性,会被污名为“不顾家”、或者“攻击性、事业心、进取心太强”。

什么是真正的阳刚之气?正直诚实、勇敢坚毅、有责任有担当、能够吃苦耐劳等等,这些都可以理解为它的内涵,它是我们每个人——无论男女,都需要着力培养的良好品质。如何培养“阳刚之气”?教育部答复中提出要加强体育锻炼虽然十分必要,但也只是其中比较表层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我们应该警醒,任何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要以平和的心态接纳真实的自我,同时也要让其学会尊重他人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包容和理解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
精选留言
-
电视等媒体才更应主动担负起正确引导的作用和责任,真该要整顿整顿了。
-
简单化了!娘炮不是体育差了,而是娘炮们缺乏男人该有的勇敢,豪气,担当,责任意识等等。不少娘炮只拎小包时让女朋友扛大件行李,遇到危险时跑得比老婆还快
-
目前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教育部关注: 第一,整体教师队伍男教师越来越少的趋势没有变化,光靠体育课显然无法改变这个问题。 第二,目前学校的体育课,完全可以每天安排一节,而且强力监督按要求上,否则什么其他课外活动时间再多都会被文化课作业挤占。 第三,中国家庭的生存压力,让太多男人根本无法用心照顾孩子,当然这并非全部家庭都是如此。倡导父亲带孩子实属必须!这一点在年轻父亲那里,不是没时间,是很多人真不知道其重要性,这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
-
鹿晗只是以前韩国彩妆掩盖了他的本质,本性真的北京爷们儿,该刚的时候很刚,挺霸气的,另外就像小编说的在很多人“刻板印象中”以为秀气一点或者化妆就是娘,就是值得批评的,更应该看内在,并且到底什么是人应该的样子,我觉得接受并认可女生可以阳刚、男生可以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娘”,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
-
-
在教育上如细分、特别是在孩子和少年时男女有别该是对的,男女在思维行为上不同是现实,我感到在教育上做些细分探索是发展方向,这个探索不是要回以前男校女校之分,是要在共同教育基础上的更精准教育,因为我有较深感受。上海市第八中学几年前就在校中搞了个男生班,学校是男女共校,但有几个班是全是男生的班,这个实验班设了一些专门针对男生发展的课程,几年来已取得不少较好收获,我孩子就是其中一届学生,入校后各方面发展均不错,超原预期,所以我认为现学校,特别是初,高中设一些男女不同课程是必需,教育部该高度重视这个在教育上该有的细分,去探索研究和推进,让我们的教育在共性的同时也有个性。
-
丧偶式育儿是大多数家庭的写照,爸爸们应该好好反省一下!
-
现在的各种针对孩子培训班,有几个是培养男孩子阳刚之气的?没有。都是些!跳舞的,唱歌的,弹琴的……。长此以往,中国的男儿都是一群绵羊了,没有血性的羔羊。因此,在这里我要借助邱老师这个平台,建议多开展一些类似狼性教育式的培训班,要把我们的男孩子培养成具有虎狼精神、吃苦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有爱心善于奉献的男子汉,国家要强大,需要多些虎狼式有爱心的男子汉。
-
关健在于电视台集体封杀娘炮(兔子),一切选秀,广告,大型演出必须封杀。
-
总体看教育部的回复把加强体育课放首位有些简单化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要社会和学校二方面的,从学校方面(教育部)重点的教育框架和课程的设置,如有了细分专属的课程设置(这个课程设置不单对男生也该有对女生),那师资配合就该跟上。社会方面就包含社会导向和家庭了,社会导向上传媒现是有一些问题(传媒男孩偏女性化),但现社会是多元化的,探索这个问题也要有宽容度,不可一刀切,简单化。
-
赞同,男孩子就应该有阳刚之气。现低年级的老师基本是女老师,国家应该重视!
-
建每个学校派2名退伍军人做专职体育老师,既解决军人就业,又培养阳刚气
-
体育运动一定要加强,媒体对小鲜肉的渲染应多一些“男性”。男孩从舞美化妆上都应有一定要求底线,避免“娘炮”崇拜和引领时尚。好莱坞板的英雄宣传体系也应有较大的天地。
-
-
调整和提高教师中的性别比,从源头治理。现在的教育,从幼稚园到大学,授课老师基本上都是女教师,适当提高男教师比重。
-
宝玉自古有之无需太在意,每人审美不同
-
娘炮是时代的产物,有需要才有供给!
-
反观整个动物界,雄性和雌性动物都是有显著区别的,这决定了一个种群的繁衍生息。男孩就是要加强锻炼,要有强壮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格。男孩女性化,是心理和生理都出了问题。
-
而且我觉得这个里面的阳刚之气指的就是有担当,有责任感
-
男人就该有个男人样,雌雄有别,自然界,人类界概莫如此,否则人类如何繁衍生息。学校开设男女校本课程,增加男性教师比例;家庭父亲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陪伴是最好的选择;社会创造男性文化和良好的性别生态。
-
大众传媒的导向对男孩女孩的外显行为或特征影响巨大,必须加以整顿,避免负强化
-
要做到文中所示之观点,各媒体首先要做到与娘泡“断绝关系”。可现在还有以深圳电视台为代表的媒体一直为了两个钱而让娘泡做口香糖的广告!
-
战斗年代和和平年代审美标准不同!存在就是合理的!用娘炮本身就带有性别歧视的味道!
-
演艺圈的娘炮示范效应太大了!还有自媒体男性美妆博主们的影响也很不好!
-
-
现在的应试教育造成只注重成绩,人格方面培养严重缺失,现在崇拜的是明星,我们以前崇拜的是民族英雄,是解放军
-
赞赞赞赞同对男孩的"阳刚之气"的培养。
-
这些人吃饱了撑的,舞台上的人能有多少,表演是追求美。真正的男子汉表现在学习和工作中,有责任肯承担就是是阳刚之气。
-
这样说吧,每个家长如果你认为你的儿子表现得像个姑娘一样,你觉得可以接受或者无所谓,那就代表你的真实认知,否则就是一个虚伪的假的,为了博眼球而说的观点
-
美国现在那些举报Maga父母的男孩其实就是娘炮形象,一边抱着hellokitty一边哭着要说父母参加了国会山游行,这不是娘炮是什么?
-
-
动真格!少年强则中国强是伟大的口号,我们要牢记在心。好好培育有责任的体育老师 ,以后要计入人才库名单里面的。
-
这的确是一个社会问题,斯泽夫政协委员提出來,引起各方注意,引起共鸣。教育部的举措值得点赞。
-
关键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是培养人!!!
-
根结在中国的生存压力太大,不允许男人没法在家庭教育上,在孩子陪伴上投入太多的精力。
-
类似这类问题太多了,没有猛药解决不了
-
英国私校现在还分男校和女校,我孙子到伦敦参加奥数赛,一点不紧张,还非常高兴,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可以和女生在一个考场考试了!真可怜!
-
父亲与儿子有充分的互动是重要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男孩子必须要有充分的比较强烈的体育运动时间
前一篇:教育部再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