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京剧的咬字

(2008-06-13 21:53:50)
标签:

京剧

发音

尖团字

上口字

文化

分类: 戏曲知识

关于京剧的咬字

刚在和戏友聊到京剧的咬字,大家说了半天我也云里雾里关于京剧的咬字,最后索性让我对着录音硬背。

一直很想学几个像样的段子,怎奈川剧音调高、音域宽,嗓音条件有限,只有忍痛割爱;唱越剧吧,江南的吴侬软语更是望尘莫及;至于京剧,从一开始就不敢奢望:一是小嗓对我来说太难,二来京剧的咬字归韵,等等一系列的规范实在太难、太难!

不过在戏友的鼓励下,我还是决定学一段,大家建议我先学《苏三起解》“苏三离了洪桐县”一段,说里面尖团字多,嗯,索性试试吧,反正不长,背都要背下来关于京剧的咬字

为了积累点理论知识,在网上查了查,尽管看起吃力,还是硬着头皮啃吧。。。

 

现在转几个比较典型的帖子:

京剧里的上口字和尖团字

现在似乎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老戏里的上口字和尖团字跟普通话发音不同,听着别扭,是累赘,主张废除掉……
  
殊不知,几十年前,懂不懂区分这些字,正是有文化的人和没文化人的差别,估计就像时过境迁的今天,和现代人用会不会说英文来衡量人有无文化是一个意思哈……唉,不知者不怪罪吧……
  
据说,粤语受五四后白话文的影响比较小,因此保存了不少古音,甚至古汉语的语法……
  
现代普通话里的声母jqx,在古汉语里似乎并不存在,那时也基本没有j、q、x、zh、ch、sh这样的声母。而普通话把跟jqx发音相近的很多以zcs做声母或其他声母的一些字,都演化成用jqx做声母,再把另一些zcs做声母的字念卷舌,变成zh、ch、sh。京戏终究是古中国的歌声,因此唱戏时尽量想多点唱出古音,也就是要分清楚上口、尖团字的原因。
 
从字音上说,粤语里不发后鼻音,还保持了很多入声字,而在普通话完全抛弃了那些入声字,这些字在京戏里,多半就变成了所谓的“上口字”了。上学的学,粤语里念做“hok”,入声、团字。唱戏时,要上口但不能念成尖字。

唱戏中说的尖字,是把原来以zcs为声母而北京话改以jqx做声母的字挑出来,还用zcs做声母念。而团字就是原来不是zcs做声母,而现在以jqx做声母的字。刚才说的学字,把声母h变成了x,就是团字。但是,原来zcs念成了zh、ch、sh的,并不强调再念回尖字,不过,在梅兰芳早年的很多唱片里,有很多他把“水”唱成"sui”这样的例子。
  
学粤语对唱戏的好处就是粤语基本保持了很多古汉语的发音,只要知道粤语怎么念,尖团字一般就不会念错。京剧里的尖字,在粤语里都还是zcs做声母呢,而团字,粤语里的声母则很可能是khg等等……比方普通话数字的九和喝酒的酒是同音字,而粤语九念做gou,而酒念做zau,就是说数字九是团字,而喝酒就是尖字。
  
老戏里的老生角色都是念韵白,要上口加尖团分明,因为他们扮演的角色都是过去的文化人。只有小丑小花旦这些没文化的角色,才满口京片子哈……而清朝之后,没文化的胡同串子们说的京片子越来越被推广,发展到今天,一帮不懂古中国文化的人来否定尖团上口也不奇怪了哈……
 
 
不必把 “尖团字”、“上口字”搞得那么神秘
 坛子里有不少音韵专家,谈到京剧语音问题总是引经据典,不是搬出《xx音韵》就是引用xxx老先生的论述,或是言必四呼五音,弄得在下晕头转向。也许在下是学理科出身的关系,比较求实,业余习唱京剧从实用角度也钻研过有关上口字、尖团字的问题,以个人体会,语音无非是用发声器官发出来的,是实际的声音,是物理现象,不必搞得那么玄妙,完全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清楚的。尤其是在《汉语拼音方案》诞生之后,我们基本可以利用汉语拼音来表述各个语音,不必再用不是十分科学准确的如“五音”、“四呼”去描述了。查到在下发过的旧帖,有关问题已经涉及就不重写了,略加修改汇集如下:

一、关于尖团字的两种定义

其实不同书上有不同定义并不影响实际发音。定义无非是起名字,同一东西有不同叫法并不影响那东西的性质。

关于尖团字,历来有广义、狭义两种定义。

广义的:以声母z、c、s为字头的字一律称为尖字;以声母zh、ch、sh或j、q、x为字头的字称为团字。

    狭义的尖团字只包括在普通话中以舌面音j、q、x为声母的字中,如果在京剧中这些字的声母改为z、c、s则称为尖字,如果仍为j、q、x则称为团字。

    按照广义的定义,间(jian)、去(qu)、香(xiang),张(zhang)、长(chang)、山(shan)是团字而箭(zian)、取(cyu)、相(siang),脏(zang)、仓(cang)、三(san)则是尖字;按照狭义的定义,间(jian)、去(qu)、香(xiang)是团字,箭(zian)、取(cyu)、相(siang)是尖字而张(zhang)、长(chang)、山(shan)),脏(zang)、仓(cang)、三(san)不属于尖团字范围。
    对南方人来说,往往z、c、s和zh、ch、sh分不清,所以有必要按广义的定义去分清尖团。但是对大多数北方人来说,只需分清哪些普通话中的j、q、x要改为z、c、s,哪些不用改,所以只要按狭义的定义去辨别尖团就够了。

    至于z、c、s的发音部位,究竟是舌尖抵上齿背,还是上齿尖,不同资料上的描述确有不同,但实际发声听不出很大区别来,可能个人发音习惯有所不同吧。

    查书的话最好查尖团字对照表。有的书上只列出尖字,那么表上没有的字就有两种可能:也许是团字,也许是未选入的尖字。因为,表上不可能列出所有的字。不同资料上对尖团字的认可基本上是一致的,有争议的是极少数。所以,应当说,在明确了定义后,尖团字还是有标准可循的。
    如果认定狭义尖团字的说法,那么部分声母是zh、ch、sh或z、c、s的字如果京剧读音与普通话不一致,改怎么描述呢?例如普通话的初(chu)在京剧中有读作cu音的。这其实就是卷舌音改为不卷舌而已,不属于狭义尖团字问题,可以把读cu音的初字叫作一般的“上口字”。

二、也谈“尖团字”的来源

    尹丕杰老先生在《京剧尖字来源于《中原音韵》吗?》一文中提出“京剧尖字的语音来源……必有主流,而主流非“高阳口音”莫属”。在下对尹老先生执着的钻研精神表示敬佩,但对上述结论尚持怀疑态度。

    在下没有听过河北高阳话,但是听过山东聊城一带的方言和山东威海、文登的方音。如果狭义地以普通话中j、q、x为声母的字为限来定义尖团字,那么可以说这些地方的尖团字与京剧的几乎完全一致。而且,胶东的出、住、吃等字的韵母也与京剧上口字一致。但同是胶东,靠近威海的烟台就没有上述定义的尖字。

   方音肯定也不会是天生的,方音是怎么形成的?在下认为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极难理清楚。不知高阳的“出、住、吃”等字怎么念,为什么京剧只取它的尖字,又从别处搬来上口字?高阳的尖团字又是取自哪里?……

   尹丕杰老先生说:“《中原音韵》绝不是"尖字大字典",元杂剧也并没有在河南生发、繁衍的历史。因此,几百年后的京剧演员们,不可能翻着这本韵书,寻根问祖般地去找尖字的依据。”在下认为,语言(包括语音)是形成在先,总结规律(语法书、韵书)在后的,把某韵书作为语音的来源当然是本末倒置了;但是前人根据当时语音总结而成的韵书作为后人正确使用语音的依据还是有必要的。今天的京剧演员如果没有明白的老师可咨询,翻翻韵书以确定某个字是尖还是团,还是有必要的。当然,《中原音韵》是否合用还是个问题。即使有了准确的韵书,它也只是判断字音的工具,而决不是字音的来源。

   那末,究竟京剧尖团字、上口字的来源是什么呢?在下赞同暂且采用这样的笼统说法:“上口字、尖团字来自各地的方音和古音”。只有先彻底理清楚说汉语的各地方音的来源,才能最终确切找到京剧尖团字、上口字的真正来源。这项工程浩大艰巨,不知何年何月何人能完成。眼下,较切实际的当务之急倒是要让青年演员学会正确运用尖团字、上口字,编写一本切合实际的“京剧字典”还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尹老先生说的尖字到底有没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若有,在哪里?撕边的看法是,语音是一种习惯,尖团字、上口字已经融入京剧的唱腔、念白之中,成为传统京剧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有先入为主的欣赏习惯。“千岁请”读作“ciansuicin”,听惯了,您要改成“qiansuiqing”就觉得不入耳,不像京剧。如此而已!

  关于尹老先生说的“京剧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允许把尖字念团了,不许把团字念尖了。这条规则谁定的?何时定的?意图何在?”在下是这样看的。京剧的语音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存在着“京音”(基本同普通话)和“湖广音”(并不就是湖北话而是特指京剧语音)并存、湖广音逐渐减少京音逐渐增加的现象。一个字,例如“心”本属尖字,如果你念成团字了,那就是从了京音了,应该是允许的;可是,例如“欣”本属团字,京音、湖广音都读xin,谁要是读成尖字sin,那就什么也不是了,当然就不能允许喽!所以这“不成文的规定”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在下不赞成京音无限制地取代湖广音,目前有些演员基本不用尖字,听着很不习惯,使人怀疑他不是改革而是懒得区分尖团字。这样下去京剧的特色要受影响的。因此在下主张这样的提法:“上口字”不上口(包括尖字读成团字)不为错,但该上口的字不上口是不够规矩。

 

 

辨别尖团字

《辞海》的“尖团字”条目说:“凡古代精、清、从、心、邪五母字,现在的韵母是i、ü[y]或以i、ü[y]起头,叫尖音字,如‘将’、‘节’;凡古代见、溪、群、晓、匣五母字,现在的韵母是i、ü[y]或以i、ü[y]起头,叫团音字,如‘姜’、‘结’。有的方言分尖团,‘精’念zing,‘经’念jing;‘青’念cing,‘轻’念qing;‘星’念sing,‘兴’念xing。普通话不分尖团,‘精经’、‘青轻’、‘星兴’都同音。”

  啥是“母字”?大致就是表示“声母”的“字”了。哈哈,您要是有时间也有兴趣就去读些音韵学方面的书,比如《广韵》(宋代的一本儿音韵书)。古人用“反切”的方法,也就是用两个字来表示一个字的读音,比如:“津,将邻切。”,“将”便是用来说明津字读音的反切上(母)字,其中的“将”字就归在“精”母字之下。

  铺垫打好了,下面就给出保证区分尖团不会差错的方法啊。先给张表:

    精母: 作、则、祖、臧、子、即、将、资、姊、遵、兹、借、醉。

    清母: 仓、千、采、苍、麤cū、麁cū、青、醋、七、此、亲、迁、取、雌、且。

    从母: 昨、徂、才、在、藏、酢、前、疾、慈、秦、自、匠、渐、情。

    心母: 苏、先、桑、素、速、息、相、私、思、斯、辛、司、虽、悉、写、胥、须。

    邪母: 徐、似、祥、详、寺、辞、辝、随、旬、夕。

  呵呵,您首先手头要有本音韵书来检索母字哟。凡是普通话声母为“j、q、x”并且韵母是i、ü[y]或以i、ü[y]起头的字,《广韵》的反切上字见于表中的,必是尖音,比如“津”字,“将邻”切,“将”字表中有,所以是尖字;反之,必是团音,比如“斤”字,“举欣”切,“举”表中无,所以是团字。这样来分尖团,是不会出现差错的。不过,很麻烦是吧,那就查那些尖团字表好了,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