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长城保护
长城保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4
  • 关注人气: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战国时期秦长城遗迹探索记

(2009-01-03 19:07:12)
标签:

长城保护

鄂尔多斯

秦长城

感动2008

倪方六

十大灰姑娘

新浪2008盘点

文化

分类: 学术
前些时候,我曾就近年所见到的一些长城遗迹,结合古代文献,写了一篇《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其中论到秦昭襄王时所筑的长城。这条长城起自今甘肃岷县,历经临洮、渭源,再经宁夏固原,又经甘肃环县,陕西靖边,而达到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的十二连城。十二连城隔着黄河,和托克托县遥遥相对。
  这条长城筑至陕北,于神木县北窟野河侧旁进入内蒙古。今窟野河于汉时为圁水1。而圁水附近于北魏时固仍有长城的遗迹2。现在这里长城遗迹宛然犹存,就在纳林塔公社束会川的西岸。由此再东北趋向十二连城。前文写作时,我尚未亲自去鄂尔多斯高原进行考察。这段故城遗迹是田广金同志函告的。当时就据以写入文中。而纳林塔公社与十二连城之间一时尚未能细穷其遗迹所在。
  今夏,长城保护与研究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我承邀参预会议。会后复有鄂尔多斯高原之行。乘此机缘,探索这段秦长城的遗迹,实为幸事。旅途终结之后,爰记所得于下。

  一 巴龙梁上

  这次探索行程中最大的凭借,实为已经知道了纳林塔附近的秦长城遗迹。根据这段长城遗迹可以约略规划出最初探索的范围。这段长城遗迹既在束会川的西岸,又作南北走向,则向前伸延mhtml:file://F:/%E9%84%82%E5%B0%94%E5%A4%9A%E6%96%AF%E9%AB%98%E5%8E%9F%E4%B8%9C%E6%88%98%E5%9B%BD%E7%A7%A6%E9%95%BF%E5%9F%8E%E9%95%BF%E5%9F%8E.mht!http://www.meet-greatwall.org/zhuanzhu/wen/dcbg/photo/29.jpg,只能是越束会川而北,其东侧不能再绕至牸牛川,其西侧也不会直达束会川的源头。束会川与牸牛川会合处在纳林塔公社以下,这段长城遗迹就是山那里来的,如果需要沿牸牛川而上,那就不会再趋向束会川的,既已达到了束会川,就不可能再折回到牸牛川去。束会川由发源处到与牸牛川会合处,都是作东南流向。如果长城一直沿着束会川西北行,则将距离它的终点十二连城愈远,不易达到。而已据前引北魏时的记载,秦长城也是不会达到束会川的源头的。于是探索的范围暂先着眼于牸牛川之西和束会川之北的一个地区。
  经过探索,终于在暖水镇获得了若干信息。暖水镇濒暖水川。暖水川就是牸牛川的上游,在由东胜县至准格尔旗的公路之南。
  由公路所经过的范家渠东南行,约十七公里即抵暖水镇。据暖水镇的同志见告,暖水镇正西稍偏北的铧尖公社就有长城遗迹。铧尖公社就在束会川旁纳林塔公社的正北稍偏东处,两地间直线距离约二十公里。铧尖公社的长城遗迹自当是由纳林塔逶迤而来的。由铧尖公社向北达到敖包梁。敖包梁即在由东胜县至准格尔旗的公路上,为牸牛川和母化河的分水处。母化河由此北流,至新民堡附近的榆林子入于黄河。长城遗迹又稍东南至于巴龙梁上。巴龙梁就在暖水镇西北,为由范家渠至暖水镇必经之地。其实在巴龙梁西北由范家渠至暖水镇的公路侧旁已有断续遥相联系的土丘,就是长城的遗迹。由于去时行车过急,竟未能多所留意,经暖水镇同志见告,始得略知其究竟。这段长城遗迹由巴龙梁再东经神树沟,更达到德胜梁上。
  这段长城遗迹以在巴龙梁上的距暖水镇为最近,其地又是来去道路所必经之处,在巴龙梁上高处远望,长城遗迹曲折蜿蜒,随地形上下,高低起伏,愈伸愈远,出乎视线之外,仿佛直达天际,隐没于苍茫烟云之中,可以略见当时规模的宏壮。
  这里的长城是用夯土筑成的。历经风雨剥蚀,间有人为破坏,倾圮崩坍,在所难免,已非原来旧观。现存遗迹当初皆经夯实。遗迹侧面,夯土层清晰明显,历历可见。各层薄厚仿佛,整齐划一。上端间或未盖浮土,夯土后所留下的杵臼痕迹,皆紧密连接,中间尚未发现未经夯过的空隙,这些都似有意告人以创建时精心施工的过程。现在虽已属残垣败墙,高低参差不齐,然大部分尚高2米有余,故远远望去,犹仿佛一线相连,初未间断。
  当时修筑长城,自是根据原来地形,随地势的高低而显得时有起伏。巴龙梁东部逐渐低下,呈缓坡状,长城遗迹亦相应逐渐趋下,以越过暖水川。这段暖水川当是早已有之,故这里的长城遗迹随缓坡下降,直至川道深处,利用陡绝的深崖,补人工之所不及。越过这里的川道以后,再循坡而上,直攀上对面的梁头。隔川道遥望,清晰如绘。
  巴龙梁东部缓坡的长城遗迹外侧,紧濒深沟,崖壁陡绝,了无坡状。由于受长城阻隔,亦无支沟。仅有一处由于长城内侧地形稍高,缓坡上流水无由流下,因而冲断长城,向外侧流去,注入城外深沟之中。长城冲断处不仅城基完全冲尽,并在城基之下又冲深达数米之多。虽然如此,长城内侧部分还未形成沟形,因而似说不上就是长城外侧深沟的支沟。而长城外侧深沟的另一侧,则支沟骈列,沟畔亦呈坡形。这一深沟的形成,应与暖水川不同。那条川道在长城修筑以前即已形成,而这一条深沟却是长城修成之后才形成的。其形成的过程当与长城外侧城下壕沟有关。古代城郭通常外围皆有壕沟,就是所谓的池。一般称道都以城池连言。壕沟的作用乃是要阻止敌方攻城时的攀登。长城既是防御工事的一种,也是应该有这样的壕沟的。由于时过境迁,长城失去防御意义,壕无人疏浚,自易为风沙湮没,故迹难存。然在斜坡处却易为雨水流入,经过侵蚀,而成为沟壑。巴龙梁上这条长城外侧所临的深沟正可据以说明长城始筑时城下壕沟的旧规模。
  巴龙梁上长城内侧有一隆起的土堆,其高约4米上下,由最高处向周围作缓坡倾斜,下部所占的面积相当广大。最易引起注意的是土堆缓坡上遍地瓦砾,间杂着残青砖。随手掇拾残砖半块,残瓦数枚,还有一块残瓦当、两块残瓦缶口部边缘。这块残砖即送置于东胜博物馆内。
  巴龙梁上杳无人家,距附近居民点亦颇遥远,附近更无砖瓦窑等类设施,则此处何来瓦砾残砖?幸砖瓦上皆有花纹,犹可略示其来历所自。尤其是那块残瓦当,虽仅余一小角,大非全貌,以上面印有花纹,更可作为原制作时代的证据。此残砖、残瓦当、残缶及大部分的残瓦皆为战国后期秦国的制品。这条长城之为秦昭襄王时所筑,《史记·匈奴传》中早有记载,而郦道元、李吉甫等人的著作中亦屡屡言及,现在又得此残砖破瓦以相证明,当已确实无疑,无烦再事推敲。
  但在这里还有一事不能略而不言。此事为何?即所拾得数枚残瓦中,一枚花样略同,而条纹较粗,这是汉代瓦式,故与战国后期制品稍异。战国后期的长城之下,何来汉代瓦式?殊是引起滋疑。然证以历史记载,则不仅事出有因,而且佐证灿然俱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始皇又遣蒙恬北征,另筑长城于阴山之上。鄂尔多斯高原已同于内地,这里的长城亦已完成其历史的使命,宛如祭余的刍狗,等闲弃置,无人过问。秦祚短促,才及二世。秦亡汉兴,匈奴又复南下牧马,抵于故塞3。所谓故塞,自是指这条长城而言。汉王朝虽限于国力,未能还击,然据地设防,亦是不可或免的举动。汉初经常派遣守塞之卒4,就是为了防守这条秦昭襄王时所修的长城。初期这些守塞之卒还是一岁而更,后来徙民塞下,成了长期的屯戍5。直到汉武帝大举征伐匈奴时,这条长城才最终归于废弃。当汉卒在此防守之时,自必修葺秦卒所留的废垒旧堡。当地瓦砾堆中,战国后期残瓦中杂有汉瓦,也是理之必然,无足怪异。

  二 纳林镇的故城

  准格尔旗为伊克昭盟六旗之一,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其驻地为沙圪堵,在正川河的右岸。正川河发源于旗西北的坝梁,下游为黄甫川,经府谷县的麻镇、黄甫,至杨家船口入于黄河。由沙圪堵循正川河东岸上溯,二十公里为纳林镇。纳林镇北有一古城废墟。城内已垦为农田,玉米红缨初吐,胡麻亦结穗累累,一片丰收景象。农田周围,故城垣墙宛然犹存,其高有踰4米者。东西长约360米,南北宽约410米。登城上遥望,河谷两侧高岸屏立,谷中宽广,现在公路即循河谷蜿蜒而行。在公路兴修以前,这里已为一往来通道。地老天荒,亘古之时当也是如此。
  鄂尔多斯高原大城废墟为数不少,掩映于荒烟蔓草之中,多半系秦汉时期的遗迹,以郦道元的博雅,犹未能一一细究其本初的名号。似有待于考古学家的仔细发掘,探索个中的隐秘。然《水经注》中亦非完全阙而不论,还有若干线索可以作为根据。《河水注》中记载一条湳水,出于西河郡的美稷县,东南注入于黄河。按方位推求,这条湳水当是现在的正川河及其下游的黄甫川。《河水注》十这条水旁还举出了另一座富昌县故城。美稷和富昌皆西汉旧县,下至东汉,富昌县已经废省,美稷县固仍矗立在湳水岸上。
  现在正川河上犹有两个故城,除纳林镇北这个废墟外,还有一个迄今仍以古城为名,其地正在准格尔旗与府谷县交界处的南侧。《河水注》说,“湳水又东迳西河富昌县故城南。湳水又东流注于河。”现在古城附近的形势,恰与《河水注》所说的相合。现在的正川河由准格尔旗东南的五庙梁东南流,直达古城,又绕古城之西,再由古城之南东流。正川河和黄甫川的流向是由西北趋向东南,而流经古城城南之后,接着还是向东流去,再折向东南流。这一点和《河水注》所说的若合符节,似非偶然的雷同。如果这一点不至于乖误,则纳林镇北的古城废墟,似可定为美稷县的遗址。
  当然,要确定一个古城遗址,应该依靠老古发掘,求得最后的解决。不过,在考古发掘尚未着手之时,似宜再就历史记载推求考核,以征翔实。远在西汉时,美稷虽为西河郡属县,实为属国都尉的驻地6。东汉初年,始置使匈奴中郎将这一官职,也以美稷为驻地7。后来南匈奴单于内附,更长期移驻到这里8。可见其位置的重要,是非寻常县邑足以比拟的。属国都尉和使匈奴中郎将都是准军事的职守,其驻地自应能符合军事的要求。南匈奴单于移驻到这里,汉王室更要调派兵将随时卫护9。前已言之,正川河谷宽广,为一条南北通道,纳林镇北古城扼守其间,前后呼应一定是会灵活便利的。因此,以纳林镇北古城作为美稷的遗址可能不会有很大的舛误的。
  这里之所以不惮其烦地来讨论美稷县故城的所在地,正是因为它和秦昭襄王时所修的长城有关。关于这一点,郦道元曾经有过记载。《水经·河水注》记湳水的原委说:“湳水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亦谓之为遄波水。东南流入长城东。咸水出长城西咸谷,东入湳水。湳水及东迳西河富昌县故城南,又东流入于河。”文中所说的长城就是奏昭襄王时所修的。
  《河水注》这段记载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湳水只在长城之东流过,长城并未横过湳水;二是长城横过湳水的支流咸水;三是长城虽经过这个地区,却与富昌县故城无关。可是也有一个问题没有说得清楚,就是长城距离美稷县城的远近。不过明白了前面三点,这后一个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河水注》指出富昌县故城之北的一段湳水有两条支流,咸水之外还有一条浑波水。
  现在古城之北正川河却有由西北流来的三条较大支流:由北而南,一是流经德胜西之北,至纳林镇北入于正川河;又一是流经神树沟之北,至纳林镇南入于正川河;再一是由暖水镇东南流出,至十字湾入于正川河。
  既然已经知道长城遗迹乃在暖水镇之北,而不在暖水镇的东面,则流至十字湾这条支流与长城遗迹无关,应是明白无疑的。如果古今相比较,这条支流当为《河水注》中所说的浑波水。剩下的德胜西和神树沟的两条支流哪一条应是《河水注》中所说的咸水,关系就不是很大了。
  长城横过神树沟,这一点上文已经说过了。长城遗迹是由巴龙梁再至神树沟的。如果以神树沟那条支流作为《河水注》中所说的湳水,本是未尝不可的。虽然如此,长城遗迹还是横过德胜西那条支流的。这一点我虽未目睹,按之当地同志的传说,对照《河水注》的记载,是可以肯定的。当地同志见告,坝梁上有长城遗迹。坝梁就是正川河发源的地方,并且还由那里再向东伸延。《河水注》既已明言,湳水东南流入长城东,是长城遗迹位于湳水以西,向北绕过它的源头,再向东北行去。这就是长城遗迹不能横越湳水的缘故。这样说来,神树沟有长城遗迹,坝梁也有长城遗迹,这其间长城遗迹就不能不横越德胜西那一条支流了。至于《河水注》中所说的湳水东南流入长城东,这也是说,这段湳水是在长城东侧流过的。可以看出,由神树沟和坝梁间的长城遗迹不一定就是正南正北的方向,而是在中间向东绕了一段,近于湳水,因而《河水注》在这里就说是“入长城东”了。
  根据这样的说法,经过正川河流域的长城遗迹,距纳林镇北的故城遗址都相当远,也就是说不在美稷城的近旁。不过郦道元在《河水注》中记载了美稷县和富昌县故城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由于记载了这两个县城,湳水及其支流所在的方位就会更加明确,其所涉及的两段长城就可与现在的长城遗迹互相勘比对照,使问题更易得到解决。

  三 点素脑包

  此次探索长城遗迹,最后是要达到十二连城。由准格尔旗驻地沙圪堵到十二连城去,要经过纳林镇。由纳林镇起分成两路:一路东行,经碾房塔、玻璃圪旦、东孔兑,至黄河岸边,再折而北行,即抵十二连城;一路东北行,经海子壕、点素脑包、大路公社等处,亦可达到十二连城。东北一路,里程稍近,且离纳林镇后,仍有一段行于正川河流域,距德胜、神树沟以及坝梁等处尚非悬远,可能期望得到有关长城的踪迹,因此,即循着这一路前行。初不料在经过公益盖梁上点素脑包时就有所发现。
  点素脑包位于海子壕正北,大路公社西南,地势较高,由周围发源的一些河流分向四方流去,东流的水即注入黄河,其向西南两方流的都分别注入正川河。点素脑包所在的公益盖梁西与坝梁遥相连接。其间地势较高,梁的形势也很显著。这里的水南北分流,南流的自是注入正川河中,北流的皆注入虎嘶太河。虎嘶太河北流入于黄河,也就是说这里是正川河和虎嘶太河的分水处。
  点素脑包的最高处为当地近旁蒙人祭神的地方。所谓神庙只是用木条搭盖起的简陋蓬庵,蓬庵侧旁植两木柱,木柱间系有绳索,绳索之上张挂四五幅红布,红布上亦有字迹,仿佛一般寺庙中所悬的匾额。就在这些蓬庵和木柱的前方,有一高约3米上下的土台,台身约略呈方形,每侧宽约2——3米。上台乃系夯土筑成。上下夯层薄厚相当,夯层之间线条井然有序,显示筑垒时施工的细致。这一土台和其旁侧的蓬庵木柱颇不协调,且亦无任何相关联处。不必多事琢磨,即可知其必非当地蒙人因祭神而建成的若何设置。
  当一仔细观察,则此土台夯土层次,颇与巴龙梁上长城残迹相似。这当非偶然的现象。土台每侧虽仅约宽2——3米,其上剥蚀痕迹明显,可见,现存残迹绝非原初本象。最引人注意的,则此土台周围以及整个脑包顶上,也是瓦砾遍地,残瓦片上的花纹也和巴龙梁上所见者一样,在这里虽然没有找到象巴龙梁上所发现的残瓦当,仅这遍地杂有花纹的残瓦,也可昭告这里也是秦长城的一段遗迹。何况这里土台的夯土也和巴龙梁上的长城相似。
  到此陪同探索长城遗迹的准格尔旗和十二连城公社的几位同志,皆久居当地,于山川道里均极熟谙,于高处遥指坝梁。其时天高云淡,视野清晰,虽地势高低间有起伏,而坝梁端倪依稀可以观望。这个土台目前剥蚀殆尽,作为长城的一段,当系由坝梁蜿蜒而来。虽其间已无其他残垣败堵可资联系,然山川走向暨地理形势,以及坝梁本系正川河和虎嘶太河的分水岭等现象,皆使人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   四 十二连城

  以十二连城为秦长城所至之地,始见于《元和郡县志》的记载。据说,胜州榆林县,北近榆林,即汉之榆溪塞。榆溪塞应该是榆溪塞10。溪溪音近,因而讹误。唐时榆林县置于胜州郭下,为胜州的治所。而胜州的故城就在现在的十二连城。
  李吉甫虽以胜州城北的榆林为汉代的旧塞,而汉代人却已把榆林塞说是榆溪旧塞11,显系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有了。据汉代记载,秦始皇修长城时曾经树榆为塞12。则榆溪塞是和长城有关系的。且榆树是在长城外侧栽种的13。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的长城本为秦绍襄王时所修,则唐代胜州城北的榆溪塞,就应是秦长城的所在地了。今点素脑包既有秦长城遗迹,而点素脑包距十二连城以直线计,尚不足四十公里。而十二连城正濒于黄河,也是秦长城应该达到的地方。
  可是现在十二连城附近却没有长城的遗迹。这只是由唐代迄今当地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非文献记载的错误。《元和郡县志》在记载胜州时,还提到榆林关。说是在榆林县东三十里,东北临河。可见胜州虽近黄河,其间还有一段不短的路程。但现在的黄河在十二连城正西六公里处向北绕了一个不小的弯子,大致到了十二连城的北面,再折而南流,直冲十二连城的北城墙,站立在城头下视,河水就在脚下奔流。城北已无田亩庐舍,更何论千余年前的榆林。即令唐时尚有长城残迹,也早已被波涛涤荡无余。现在十二连城之西,也是一片滩地,显示黄河在这里曾经有过大幅度的摆动,旧迹已难以一一辨认。
  前已言之,点素脑包的长城遗迹只有一个不很高大宽广的土台,已无由据以观察其间果遵何途以达到十二连城。现在点素脑包与十二连城之间一片黄沙,使其间的道路也不能不绕经大路公社。这片沙地的形成应该在秦汉时期以后,因为近年还曾在沙丘中间的低洼地带发掘出一些墓葬,而古墓葬则是由战国至汉代之际掩埋的14。这里的长城遗迹也当已早被沙漠湮没了。   五 余论

  根据这次实地的探索,可以看出: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战国时期的秦长城乃是循窟野河北,由束会川西岸至纳林塔附近,北向趋铧尖公社,再至脑包梁,然后折而东行,经巴龙梁、神树沟、德胜梁,而北至坝梁,又折而东,至点素脑包,最后达到十二连城之北,黄河侧畔。其遗迹断断续续,已难尽睹全貌,其北端也已为黄河所冲蚀,旧迹更是不可再见了。
  秦长城经历的地方既已明确,当可进而申论鄂尔多斯东部这一段落长城的战略意义。秦国的修筑长城自是为了防御匈奴。这一段长城正说明了秦国当时在这一地区和匈奴对峙的形势。秦长城在这里曲折蜿蜒,走向时有变更。这样变更正显示出秦国在这里的战略重点。秦国当时是想借着长城控制有关战略的高地,巩固当时的湳水,也就是现在的正川河及其下游的黄甫川这一条军事通道,尤其重要的是要控制位于现在十二连城附近的黄河渡口。
  这段长城虽曲折蜿蜒,其最为显著的转折点实际有三处,就是敖包梁、坝梁和公益盖梁上的点素脑包。这三处转折点论地势都较高亢。不必细究这三处的具体高程,当地都成为几条不同流向的河流的分水岭,就是具体的说明。秦长城正是控制着这几处高亢地方,然后再山其间的梁上互相联系起来。
  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乃一丘陵地区,丘陵多,梁多,正是适宜于建筑设施的地方。因此,这里的长城就自然具有居高临下的特点,易于防守。
  这段秦长城虽绕行束会川,然束会川并不是一条军事通道,所以秦长城并不一定要囊括这个川道的整个流域。可是对于正川河就不是这样。前面已经说过,正川河谷这条南北通道早就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秦国当时所辖的疆土在这个地区显得向北突出,而这里和后方的联系只能依靠这样一条通道。所以长城在进入正川河流域后,更向北行,绕道坝梁,把正川河的源头都包括在内,以免它受到外力的阻挠。
  为什么秦长城的东端当时要选择在现在的十二连城?这当然是要控制当地的黄河渡口。这个渡口之东就是大黑河。大黑河于汉时称为芒干水15。战国秦时可能就已有了这样的名称。沿大黑河可以通到阴山之下,当然分出歧路也可以达到附近的草原各处。这条道路由赵武灵王设置的云中郡更显得重要。因为云中郡城就建在今托克托县东北大黑河的南岸。这样的形势就使秦国当时必须控制这个渡口,防御来自黄河以东的敌人。
  秦长城修到这里固然是要和黄河这样的天堑相连接,也是使这个渡口的防御力量不受来自侧面的威胁。这取既为长城的终点,可能相应还有一些控制渡口的设施,只是由于黄河冲蚀,这此都已无从得其真象了。 (史念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