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服饰

标签:
青布仡佬族服饰长辫旅游 |
分类: 桂林民族历史文化 |
历史上仫佬族服饰,以无褶“通裙”为特色。《新唐书·南蛮传》记僚族“妇人横布二幅,穿中贯其首,号曰‘通裙’。”http://www.0773cc.com/files/shopping/minzufushi/laozu_a.jpg 宋《溪蛮丛笑》称之为“仡佬裙”:裙幅而头缝断,自足而入,斓斑厚重,下一段纯以红……名‘仫佬裙’。”明《行边纪闻》称之为“桶裙”:“以布一幅,横围腰间,旁无襞积,谓之‘桶裙’,男女同制。花布者为花仫佬,红布者为红仫佬。”以后,明清两朝方志,如明嘉靖《贵州通志》、万历郭子章《黔记》和清康熙田雯《黔书》、乾隆《贵州通志》、道光爱必达《黔南识略》、嘉庆《重修一统志》等,均有类似记载。
清代载仫佬族服饰,在无褶桶裙之外,又有“仡佬袍”。如光绪桂筱乡《黔南苗蛮图说》记:“披袍仫佬,男子束发挽髻,多以铸犁为业。妇人以青线束发,披青布,囊缀海巴其上,织五色羊毛为彩裙。男女皆外袭方袍,无领、袖,洞其中,从头笼下,前短后长。性好洁。”在此之前,嘉庆李宗昉《黔记》言:“披袍仡老在黄平州,男妇外披一袍,前短后长,凿窍为桶裙,羊毛织成。”
近代仫佬族女服饰,为短衣长裙。上衣短仅及腰,臂膀上绣有花纹,花纹以下用条布重叠,鳞次栉比,直至袖口为止。裙子为无褶筒裙(又记为统裙、桶裙、通裙)。男子穿裤,外套贯头衣(又称仫佬袍),无袖,前短后长,由整幅青布做成,横中穿一个洞,从头上笼下。(田曙岚的《“僚”的研究与我国西南民族若干历史问题》(初稿),贵州民族研究所1963年6月印。)又民国《清镇县志稿》记,仡佬“男服青蓝布,女则短衣长裙,自织葛为之,系布带,盘头插花。妇女以幅布围腰,无褶,谓桶裙。”二十世纪初,“桶裙”和“仫佬袍”的服装式样已逐渐消失。佬族的日常服装已逐渐与附近汉族服装一致。
古代仫佬族有“打牙”(或称“凿齿”)习俗。光绪桂筱乡《黔南苗蛮图说》记:“打牙仫佬……http://www.0773cc.com/files/shopping/minzufushi/laozu_c.jpg女子将嫁,必折其门牙二齿,以遗夫家,恐妨害夫家……在贵定、安平(案:今平坝县)、清镇、平远(案;今织金县)等属。”这一部分“打牙仫佬”的打牙习俗在近现代已经废止。仫佬族先民发式昔以椎桔为特色,异于汉族的束发和其他民族的披发、辫发。《史记·西南夷列传》首记此俗:“魋(椎)结、耕田。”其后,《汉书》、《反汉书》、《新唐书》、《通典》、《太平寰宇记》、《溪蛮丛笑》、《异域志》等,均记其有“椎结”之俗。明清以来载籍,对各地仫佬族分别名类,记述较详,发式亦出现多种形式。清末还有相当一部分仫佬族改梳长辫。辛亥革命以后,渐剪长辫,男子头缠青布或戴瓜皮帽。女子未婚梳独长辫,用彩色毛线扎束拖脑后,或盘于头上。已婚妇女盘髻,束发网,插银簪,缠白布帕或青布帕。现在,仫佬族男女挽髻或盘髻之习已基本消失。
仫佬族在历史上以跣足(赤脚)见于史籍。从小赤脚在山路上行走,在足底形成一层厚茧皮。农闲时编草鞋穿。祖祖辈辈赤脚与穿草鞋的状况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