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西民族风情

(2009-03-27 17:04:52)
标签:

铜鼓

壮族

软梯

民族风情

吊角楼

广西

旅游

分类: 桂林民族历史文化
    壮族人民能歌善舞,三月三歌节是传统的节日,从唐代开始,刘三姐的故事就广泛传播,山歌人人会唱,其内容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青年相恋,节日喜庆、祈神求雨、婚丧嫁取、时令变化、讲述故事、阐明观点等均能以歌代言。壮族最著名的舞蹈为绣球舞、采茶舞等。198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作为广西文化艺术节,1993年又作为广西国际民歌节,每年举行,每届都有大量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助兴。壮族还有壮剧、壮师剧等传统剧目。壮族的民居建筑很有特色,多为干栏式建筑,一楼用于圈养鸡、鸭、牛等牲畜,二楼住人,以保持屋内的干燥。壮族人因为相信世间万事都有灵性,所以对居所十分在意,避免大门对开,引邪物入室,有些甚至不装后门,以防财物走失。夫妻也不在室内同居,主房内都放有两张床,更不允许外来夫妻同住。广西壮族多穿对襟式窄腰上衣,镶边,长裤,多为蓝、黑两色。壮族的织锦闻名海内外,绣球更是出彩,绣球的十二个花瓣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每个花瓣上绣有当月的花卉。

  壮族人民最斐声海内外的,是从春秋时期流传至今的铜鼓:先民们在原始社会时期从最初的衣食无着到稍后的略有盈余,从陶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都喜欢在夜晚点燃熊熊的火堆,围着它唱歌、跳舞,老人和小孩则拍打着反转过来的锅、盆等餐具以作伴奏,渐渐形成了用作乐器的铜鼓,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鼓除了用于伴奏外,还主要用于祭祀、祈雨等,逐渐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到奴隶社会后期,铜鼓只有集中在少数奴隶主手里,而且谁的铜鼓越多越大,谁的身份就越高。在广西博物馆里面,展出有从春秋时期到清代为止的五十一面铜鼓,其中最大的一面直径为165米重300多公斤,称为世界铜鼓王。

  广西的第二大少数民族是瑶族,壮锦瑶绣并称于世,瑶民自称盘王的后代,传说古时候,高王和评王作战,不能分出胜负,评王许诺谁能杀高王,就招为三公主的附马,盘王挺身而出,渡海杀了高王,娶三公主为妻,幸福的生活。并生下了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后来盘王上山打猎时被羚羊以角撞击下山而亡,子女为纪念他,用羚羊皮作成腰鼓,在节日时拍打唱歌。瑶族喜欢住在山顶的平坝上,所以称为高山瑶。瑶族最喜欢盘王歌,爱跳的舞蹈是长鼓舞、盘王舞等。

  苗族人民喜欢穿腊染的百折裙,以青黑色为主,裙摆宽大,便于跳舞,腊染也是游客喜爱的工艺品。苗族的婚俗颇有特色,姑娘们在长到十四、五岁时,家里便为其在原有的竹楼旁加盖一座吊角楼,悬空而立,姑娘们在房内藏有软梯,每到夜晚,村里的小伙子结伴而行,到姑娘们的楼下,吹起芦笙,唱起动人的情歌,以打动心爱的姑娘,而姑娘一旦中意那个小伙子,便会放下软梯,接其入房,共渡一个良宵,天明再放下软梯,送其离开。等到姑娘年纪稍长,媒人便会上门提亲,商议嫁娶之事。而姑娘婚前所生的小孩子同样也到夫家,不受岐视,也享有继承财产的权利,只是不能作一家之主。苗族吊角楼也因此闻名全国。

  侗族是少数民族中难得的能工巧匠,他们所修建的风雨桥、钟鼓楼等木式结构建筑物,是民族建筑的一朵奇芭,整个建筑不采用一钉一铆,完全利用木器的自然镶嵌而成。在广西三江县侗族自治区,有一座建于一九一六年的程阳风雨桥,桥身长六十六点四米,虽经近百年历史而依然无恙,是中国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古桥之一,也是侗族人民心灵手巧的一个象征。 广西有世居的少数民族十一个,有从外地迁入的少数民族十四个,共计二十五个少数民族。广西还有两个独特的少数民族--京族和仡佬族。有近十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他们和汉族人民一起,在广西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共创未来的家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