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时桂林钟鼓楼

(2009-02-15 17:28:21)
标签:

钟鼓楼

龙神

门洞

谯楼

桂林

旅游

分类: 桂林民族历史文化

    古代的榕、杉湖统称阳塘,是唐宋时代的护城河。钟鼓楼就耸立在阳桥北端高大的唐宋故城正南门上,系双重飞檐、歇山式顶建筑。这里曾是桂林人喜闻乐道的地方。

 

    明洪武八年(1375)城池南拓至宁远桥(今名南门桥),这故城的城楼就作为嘹望的谯楼。登楼,可眺瞰城厢四隅。永乐五年(1407),曾主持修纂《永乐大典》的解缙来到桂林后,在此题书了“永镇三江”大匾,大增光辉。清初顺治十年(1653),广西镇守将军线国安在谯楼上建起了钟鼓楼。

 

    钟鼓楼位居桂林城的中心。光绪十八年(1892)十一月二十七日,桂林夜雪达旦,平地积雪尺许,是夜,北邻的龙神庙街失火,钟鼓楼及阳桥两岸遭受奇灾。民国时看到的钟鼓楼已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的,三开间,两进深,歇山顶青灰瓦面,楼内祀有北帝等诸神,但主要是用于“以司更鼓”。

 

    抗战以前钟表还不普及,钟鼓楼是官方夜间报时的地方。晚上10时“起更”,以后每两小时为一更,一夜共五更司五鼓,由更役鸣鼓报更。翌日清晨,五更已毕,再鸣钟一次,告知夜尽昼来。抗战时它又是鸣放空袭警报的地方了。

 

    钟鼓楼的门洞是桂林城南北一条大道通衢,民间叫“鼓楼底”。清代志书上也有了鼓楼上大街与鼓楼下大街的名称。上大街是骑楼大铺面,下大街与阳塘两端则是鳞次栉比的板壁吊楼房。

 

    鼓楼门洞比桂林所有的城门都深且大,冬暖夏凉,犹如泱泱叠彩山的风洞。穿过的人们多喜欢在此停留,或是用蒲扇垫着坐下,或是驻足观览各种文告,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许许多多的新闻消息。门洞的石壁上往往贴满了报纸、告示、商业广告与寻人启事。最多的是“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光”这样的小字条。旧时桂林老百姓常以此安抚夜哭的小孩。

 

    宋代大观四年(1110)徽宗赵佶曾诏告天下,对青赤黄白黑五龙皆封王爵。桂林钟鼓楼北邻有座庞大的龙神庙,清雍正五年(1727),广西巡抚韩良辅钦奉当朝上谕,迎请了大小五个龙神像供奉在此。1999年,在龙神庙的东侧出土了一块“龙神大街”石碑。原来,此庙前的大街曾叫过龙神大街。

 

    鼓楼的西北城下,还有一座信奉天、地、水三官属道教的三官殿,其教义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最后的住持是于姓道长。昔日,凡男孩子满16周岁需出花园门,告别不懂事的少年之季,这天皆要由道长行典仪。2000年4月,该遗址中出土了这件“三官殿”石匾。

 

    鼓楼底有打更巷,住着打更人,后来叫白了,就叫打狗巷了。1933年,桂林市政开拓马路,始将钟鼓楼拆除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