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技术究竟该如何学?——写给自学炒股的有缘人
(2017-11-08 14:15:41)
标签:
忠言逆耳、自学炒股炒股智慧、学习方法波段操作一招精均线理论、金山谷机构、主力、庄家 |
分类: 我在股市 |
缘起:
上午一个认识多年的网友,在读过最近我几篇纯技术性的日志后,发来一条消息:收了!
这位网友属于那种住在火星一族,很少出来,短则数月,长则半年至一年都会不见人影,偶尔又突然出来象幽灵一般发一条半条消息过来。因为很多年前就认识,相互也都了解,看到他来这么一句,我就回复:算了,你好好做好你的工作,别浪费这个时间……
因为是比较熟悉的网友,所以可以讲这话,这网友性格较开朗,知道我说的是真心话,不象现在很多人那种极度自卑各种怕人看不起,会把我这话误以为是在看不起人。
为什么我这么跟他讲呢?因为他对于技术的学习,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在搞各种收集,收完之后又没有认真去看,可能是由于工作的关系,没有时间吧,所以这么多年来,他的技术水平仍旧是超级的低。所以,我直言相劝,既然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向这一块发展,就真的别浪费这个精力了。
这位网友看到我这么说,明白我的意思。就回了句:我是先收着,以后有时间再学习。没时间就留给儿子将来学……哈哈!
谈到炒股票,对于技术的学习,很多人其实都是这种类型,有些是没有时间学习;有些则是太懒了……总之因为各种因素,最终对于学习技术,都没具体有个计划,更多的情况是用现在一些广告台词说的7×24小时,都在晒网。早已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
偶尔有点时间,或者提起了一点兴趣,所谓的学习,就是在找各种收集、收藏。我之前讲过很多次,技术不能这么学,这么学习,永远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技术。
实用的技术竟究该如何学?
这句话准确地说,应该是实用的技术竟究该如何修炼?因为技术(功夫)靠修炼得来,而不是学来。能学的只是知识而己。现在大家都习惯称为学,那么也依大家的习惯讲,究竟该如何学?
之前我提到一个问题:真正的绝招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一位武汉网友告诉我,他1999年5.19行情时入市,到今年炒股已经18年了,这么多年来一直也在努力学习,虽然也有小心得。当他看到我这么一个问题时,竟然哑口无言了。是啊!这么多年我都在寻找绝招学习,这绝招究竟是什么样的?不知道什么样的才是绝招,那么这么多年来我岂不是一直在乱寻找?
那么今天我再提一个问题:实用的技术竟究该如何学?这可不是我在这里咬文嚼字,而是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就好比吃饭,排骨好吃,但不小心会骨卡喉;鱼虽美味,但是不会吃会被刺扎,所以方法很重要。但是由于现在教育的原因,差不多很多人是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甚至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我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只因为我与一些网友的交流中,发现很多人根本不是不肯努力,而是相当的努力,但是很可惜,学习方法不对,而且一部分人在学习态度上也不对。所以,最终虽然是很努力了,却始终学不到真正实用的技术。
据我与一些网友的交流,发现主要在学习方面有以下几种典型的类型,只谈典型的情况,至于一些奇葩就不谈了。由于我们这一代人,所谓的学习,基本上都是在学校与老师之间的学习。不同于这去那种行业的师父带徒弟,师徒之间是共同生活,共同修炼甚至共同劳作,这种区别性太大了。
我今天提出这个问题,诸位一定要引起重视,无论你炒不炒股,在人生其它方面,道理都是相通的。当然还是那一句,我没有专门针对谁去谈,所以请个别网友,不要认为我是不是又在拿你当典型,别胡乱理解。
几种典型的学习方式,主要还是在学校养成的,应该说是属于那种现代教育方式下的的后遗症。
第一种类型:所谓的学习,就是要有老师讲课。
这种情况在学校时,到无可厚非,毕竟学校里有专职的老师,可以提供讲课。然而我们学习技术时候,已经不是在昔日的学校,几乎再难有那种专业专职的老师可以来讲课,所以这个时候,学习一定要靠自己多去努力、多思考,不能等人讲。
这种类型的人最大的特征就是整天需要有人讲课,这样才能学习。然而股市中所谓讲课的人,几乎无一例外皆是大忽悠,象这种学习,怎么可能学到真知?更有一部分人甚至可以说是很可怜了,因为没有老师讲,所以在网上只要有人出来吹牛,那怕是背背书也是好的,那也是老师呀,也是在讲课了……象这样的学习会学成一个什么样子,不用形容了。
第二种类型:所谓的学习,就是要有老师的指点,把错的地方打个叉叉,然后再讲解。
这种情况是在学校时,作业做错了,老师打个叉叉,然后再讲这个习题,这么学习是在学校很常见的方式。然而学习技术岂能还是这样?但是很可惜,据我的观察,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学得进去。
因为现实生活没有给打叉叉,并且再针对性讲答案的老师,那么在这种情况就又出现两种典型的极端。其一,性格较内向,极度自卑的人,在这种问题上,因为没有老师这么讲,就会在学习的路上一直卡在那里,再也通不过,又不敢去问人,怕人看不起不回答;其二,就是有点小聪明,然后自命不凡,极度自负,极度傲慢,实际上是不知天高地厚,因为没有老师给打一个叉叉,所以久而久之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这种就走火入魔了,时间一长人格都会发生变态。
第三种类型:所谓的学习,最好有老师给提个重点。
这种人看起来好象有点自学的能力,好象是大学的生活,教授们划几个重点。然后自己去努力。但是很可惜,这种学习重点若是没有给提出来,那就会发晕;纵然有人提出来了,那也是个麻烦,因为仍旧是那种应付考试式的学习。是在知识上死啃,如果就此去考试,及格考个高分应该没问题,但是我们现在是学技术,求实作,不是应付考试。很多人就是这类的学习,最后变成了老油条,说起来好象什么都懂,实际上不是真懂,一用就出错。
第四类型:所谓的学习,就是要老师多讲例题,然后按例题去应付考试。
在学校时,背答案应付考试,甚至死记死背这种事很常见,总之都是为了考高分,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之分。然而我们现在是学习技术,不是背个标准答案就可以,或者照着例题去对号入座,机械化应用就可以。
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方面硬是没办法改过来,我之前讲过一句很难听的话:我举的例子只是帮助学习和加深印象,我不是开模具公司,不是给你一副牛股模具,然后你拿去了就可以批量生产大牛股。
我这就是在劝一些网友,一定要活学活用,对于例子这些东西,不能死学,不能再用在学校的那一套来。如果这个方面不能改过来,永远都是越学越晕的,因为实盘的变化太多太灵活,这么死板的学习,不晕才怪。
第五种类型:所谓的学习,就是重点要学好“数理化”
这个在学校的时候,大家都有这个经历,尤其是现在大部分都是学理科,对于理科生而言,老师会一再强调,重点学好这些。对于其它的方面,都认为不重要。这个在学校的时候,这么专一针对性学习,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一个人精力有限,什么都抓,容易最后什么也抓不住。
据我也一些网友的交流中,发现有一部分人应该是这种毛病的后遗症发作了。对于技术的学习,始终抱着一本书死啃,硬是不肯多读一读其它相关的书。增加一些知识面和见解,于是乎就被一些坐井观天的大神,活生生给教成了井底的小虾米。那种见解、境界那简直就不知道要如何形容。
所以,我常讲,不要做知识上的瞎子、聋子。很多人实际上炒股多年,对于技术的学习,涉及面太窄了,很多东西都没有听说过。所以当偶尔从大神那里听来一句半句,就以为新奇,终于寻到了梦寐以求的神技。最典型的就我一直在讲的,画条趋势线,起一堆名称;改个均线参数,又起一堆名称;一个普通的K线组合,又起一堆名称……然后就神了。象这种就是“读书太少”之故。如果肯读一些相关的“课外书”开阔一下视野,怎么可能上这种当?
在网上最怕遇到这种人,或为理解能力极差;或为理解能力怪异,老是理解偏了;或为修养不够,讲什么不懂不是事小,更麻烦的是变成了我看你才是不懂的……最后变成对牛弹琴,弄不好还会话不投机。
第六种类型:聪明用错了地方。
这种严格来讲,不是学校养成的习惯,而是跟一个人的性格、、学识、修养有关系。很多人往往都是好神秘,越是搞得神秘兮兮的东西,越是认为那才适合自己爆表的智商身份。实际上这些都是小聪明,所以我常说:本来就智商不够用,结果硬要把简单的事搞到异常复杂,然后就把自己搞晕……
这类人最典型的是什么样呢?就是整天猜机构、主力、庄家在如何。并且还有人没事就臆想这主力是如何在套散户的……这种情况我之前讲过很多,就不再细述了,总之一句话,这属于小聪明,不是大智慧,小聪明过头,并且还用错了地方了。象这种需要吃药才行。
第七种类型:纯粹的是在搞知识研究,在文字上去搞各种分析和推敲
这种情况很常见,而且据我的观察,很多有相当高学历的人,都喜欢搞这一套。其理由就是先要搞懂理论。理论懂了才能有效实践。这个咋一看,好象没有毛病。然而实际情况却问题很多,因为我们是要修炼技术,需要实修实证,然后有些东西才能真正明白。
如果不肯去实修,仅在文字上去搞各种理解,是很难理解到其中真谛的。这个问题我之前讲过很多,也举过不少的例子,例如最近的日志,我还拿佛经中阿难的故事来举个例。当然这种情况也是现在的一种社会病,一种学习风气上的大问题,这个问题有点大,稍后再细谈。
第八种类型:忘记了自己学习的初衷
这种人也很多,多见于40周岁以下的人,当然五六十岁的也不是没有。据我的观察,这类人主要就是自卑心重,可能是在生活、工作中压力大,有点类似抬不起头的样子,所以就要想方设方证明自己还有点用,你别看不起我。
于是乎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其学习的目的就完全变味了,他们学习不是为了要实践,要把股票炒好,而是为了要显摆、得瑟、秀智商……象这种心理扭曲的学习,自然就会学不出什么真的技术。
在网上这种人很多很多,而且也是最喜欢跟人吵架的一类人,所以,我得出一个经验,这类人十之八九是生人勿近的,没事别招惹。
第九种类型:想当然的学习
这种类型是我最近才发现的,前段时间有网友拉我进一个QQ群,群里的学习气氛一看好象挺浓的,因为群内的人平均年龄皆在35周岁以上,平时很努力。这群人一起在学习,每天都在商量、探讨。
他们有一个游戏,就是每天由一个网友随意截起一些K线形态组合,然后练习分析下一步的走势,最后再给出是那支股上截来的“答案”。这个游戏看起来好象很不错,而且群里的互动也做得很好。
然而,这种练习,实际上毫无用处,纯粹属于想当然的做法,为什么呢?因为K线组合形态,是要结合趋势的分析,那个形态才能谈“有用或无用”。换言之,如果离了趋势,那个形态组合就什么也不是。单一截一些K线组合出来搞分析,这跟猜迷没有区别,对于学习毫无帮助可言。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跟他们讲,别玩这个,意义不大,而且还容易养成不好的习惯,以后就难改了。群内的网友于是说:你是专业级别的,我们还在学,我们认为这样学得很快……言下之意,好象我还是不懂他们了,最后免得话不投机,我就退群了。
知识与技术
关于知识与技术,我之前写过不少的专文,但是很可惜,很多人依旧不明白。当然这也不能全怪诸位。这个主要是现在的社会风气问题,确切地说是世界性社会风气的问题。
知识越普及,就越没有学问。前段时间,几位老先生还跟我们讲到,现在的人成熟的比三十年前的人要晚10-15年。这是什么意思呢?中国传统的文化定义是三十年为一世。即三十年一代人当中就有不少的变化,比如最典型的语言变化就会较大。
回忆自己小时候的话跟现在的小朋友日常用语是不是差别很大了?有些话再没人讲了。例如我们小时候叫妈,都是母妈这么叫。大约到了十岁左右,就全变成了直接叫妈。大约二十岁左右时,再也听不到有人喊母妈了。话说现在要是再听到,甚至觉得怪异了。
为什么说现在的人成熟比以往的人晚呢?这么说吧,诸位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查一查红军长征时期那些军队首长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这个资料自己去查,我不讲了,我保证你查出来会大吃一惊,平均年龄怎么那么小?最小的十七八岁,最长的不过四十出头。完全不是现在一些影视中的形象,一出场就是一个成熟稳重的中年形象。
再说一种比较具体经验,现在四五十岁以上的人看二三十岁的小伙子,是不是有一种感觉那还是个孩子?甚至认为还不懂事。这可是事实哦,三十多年前的三十岁能做大事。现在三十岁除了打游戏,整天玩手机,能做大事的差不多是凤毛麟角了。
所以,老先生后来说了个笑话,因为时下都在讨论多少年龄段为青年、中年和老年。一位老先生说:依我看,将来的社会呀,25岁以前是儿童,35岁是少年,50岁是青年,70岁是中年……
这话虽然是开玩笑,但是不要真的一笑就过去了,老一辈那种忧虑不能说完全不会发生。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这个问题其实相当的广,详细谈来差不多要写专著了。今天只点到为止,有机会再详谈。
为什么过去的人成熟得早?简单地讲,就是过去的人能虚心、脚踏实地地学习古人的生活经验、历史经验,所以年纪轻轻就能有很多生活中的经验,所以就会成熟较早,比较老练;而现在的人,都不肯去学习古人的经验,只是在依自己生活中去慢慢总结,所以就会成熟得较晚,因为很多经验如果没有经历过,就根本不可能有,所以有些人是几十岁了思想还是那么天真,不是他们幼稚,而是他们没有经历过,没上过那种当,吃过那种亏,更没有学习过古人相关的经验,不懂。
当然,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后辈不仅不肯虚心学习前辈的经验,反而还有一个概念——代沟。不仅认为不学是有道理的,反而认为前辈的经验是落伍,对于老一辈的经验是大排斥,这种社会病将来的后果会很严重。因为人老了有经验,但是没有体能;年轻人有体能可以实干,却缺少老年人的那种经验。如果年轻人能早一点学会老年人的经验,再加上自己年青的体能,自然就容易成功。年轻人不能向老一辈学习宝贵的经验,人生路变得难走,还有很多麻烦会接二连三到来。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呢?而且似乎还是一种时代潮流的大趋势。这个就是知识与学问的问题。现在几乎都搞知识的多,真正做学问,实修实证的越来越少。当然这个问题也是由来以久,我们看佛道的一些相关文献就知道,在唐宋以前,尤其是唐代以前,成佛成道的人特别多,到了明清以后差不多就绝迹了,现在就更不用说。现在很多所谓的大师、高僧,内行人一看就知道,真有那种修为的人,至少身材的三围分明,不会大腹便便,脸上油光发亮,两眼昏沉,步子沉重……
由于都习惯在知识面上做功夫,不追求实修实证,所谓的学习,实际上都在文字上玩。若是读过一些佛道儒等经典现代大师的注解,就会发现,其实几乎都是在文字上搞,缺少那种实修实证,即只是望文生义的注解而已。自己本身功夫没有实证到。
我们都知道佛家有一句话:“依经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如同魔说。”说的就是对于经文不能望文生义讲解,同时更不能瞎编乱造。但是现在这种情况不仅到处都是,而且还更演变出一种新花样,我戏称为:望形生义。
望文生义已经很可怕了,更有望形生义的。这个我之前谈过很多次那些所谓的国学育儿读经,里面所谓的讲《易》经,就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和望形生义。至于炒股票的学习,那就更多了,因为所谓的分析,大部分是地着形态,那么望形生义的情况就发生得更多了,看着形态讲鬼故事,比蒲松龄还能吹《聊斋》。
接下来搞出一个大问题,无论是望文生义还是望形生义,这明显就是忽悠,照理说纵然是一时上当,也不会一直受骗下去呀?但是为什么会一直被忽悠下去呢?难道真的一入股市就都喝过孟婆汤,过了奈河桥,前尘往事都不再记得?智商变负数了?
主要的原因就是都只知道从文字上去搞理解,而且现在的人还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只相信自己能理解的东西,至于搞不懂的东西一概认为无用、认为是忽悠。所以那些望文生义、望形生义的忽悠,反而能大行其道,因为都容易理解,并接受。
恰恰相反,那种真正功夫的见解,因为需要修炼到一定的层次才能懂,所以根本就不接受,甚至认为是大忽悠。还要用自己所谓的聪明去证明自己的看法绝对正确。所以我常说,这个是误性,而绝对不是什么悟性。都是误性极高。
这个是学习态度上的问题,确切地讲是现在的社会病,都是只能接受自己看得懂的东西,对于看不懂、搞不清楚的一概认为是无用之物。诸位扪心自问是不是有这种倾向?在网上寻找各种神技,无论是真神还是假神,只要自己看得懂的才认为有用,然后要赶紧收集、收藏、转载。只要是自己搞不清楚的,一概认为是无用,马上绕道,是不是这样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要注意了,因为所谓的新知识、新的技术,那必定是有一定难度,甚至是高难度的东西,至少自己曾经没有接触过,甚至是一种全新的领域。那么换言之,自己不懂、一时间难以理解,都是极其正常的事情。这个时候切莫再调头就走。需要反问自己:我为什么不懂?然后顺着这个去努力,那么你才能学到真知、新知。否则永远不可能。
所以,再啰唆一次,知识是知识,技术是技术。技术靠实修,不能仅从知识的字面上去挤眉弄眼搞理解,搞注解,那种东西学来只能应付考试,实盘操作毫无用处。
后记:真知实用的技术如何修炼?
今天天还有一个网友来问我,先是讲他一直在读我的博客,受益匪浅,这种忽悠我的话先讲一通,接着问:你看我这支股见底了没有?你看我这支股是洗盘还是出货?
看到这两个问题,真让人有点火大。第一个问题我说过多次,在《知己知彼地炒股》《中长线一招精》《波段一招精》中都有详述。其实见不见底自己完全可以判断的,那是什么呢?三句话:有信号就操作;没信号就休息;有风险就回避。
是不是见底,就看它有没有信号或者信号形成了没有,这个还要人教?还声称读懂了我的博客?第二个问题关于洗盘还是出货,这已经不知道讲过多少回了,别再把聪明用在不该用的地方。真想发一句大牢骚:这种智商就别炒股了,太可怕了……
这位网友为什么自认为读懂我的博客,反而还在犯这种低级错误呢?这就是不懂得如何修炼,更不懂得具体如何运用。
我再强调一次:真正的技术,它是简单、直接、直观,没有花梢的东西。从文字上都是易于理解,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把理论停在文字层面,更需要具体去实践、练习、实作。慢慢在实战中真正深入理解。
那么,成功之道是什么?答曰:简单的事,重复做!
我发现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犯这种低级错误,一看文字好象懂了,然后就又赶紧去寻下一个神技学习并收集。这种就是典型的仅从字面理解,而非真正的懂得,话说如果真的懂得,怎么可能马上又去想着寻下一个神技并收集。这种收集要收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想过没有?
接下来一个问题就是除了学习、练习之外,还要注意应用。任何一种方法,只有用得其时,用得其势,才能用得好、用得妙。这个道理应该不难懂,例如现在是立冬了,北方好象正在播种冬小麦。那么这个时候播种小麦就是得其时;如果这个候你去播种水稻,那你个水稻品种再优良,亩产万余斤,播下去也不会有收成。
这么讲,应该明白了吧,再不明白,那我真的又没办法了。
昨天晚上,还有网友要求我再讲一讲那个《波段操作一招精》中的技术面细节。然后还说自己正在努力寻找详细特征……
看到这种情况,只想说,炒股票有时候真的需要点智慧。其实我在《波段一招精》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作为业余的操作者、作为一些初学习者、作为一些一直都不见成效者……抓牢一个金山谷操作就够了。(这其中的道理之前讲过很多次,不需要再重复!)
见信号就操作,没信号就休息;有风险就回避。还需要去钻研、寻找什么详细特征、细节、粗节?还有什么需要再讲讲的呢?三组金叉,最重要的是10.20金叉,这个核心细节,我早就说了。这个不就是特征了么?为什么硬是不明白?还要跟我讲看懂了,这也叫看懂了?懂到那里去了?
金山谷的三条均线金叉,一定要多去实盘观察,多去看、多思考。这个不能死学,更不能机械化对号入座式应用。我每周平均要看上万幅K线图,我总结出来的方法,你知道我是看了多少K线图之后的总结吗?话说如果你只看一两幅图就认为懂了,那我岂不是白忙活一场?
这个已经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再多讲一句,就是画蛇添足了,我这里是重实际运用。不要把一些神棍的教神技的方式带到我这里来,我这里不搞什么细节、粗节,更不搞什么名词、概念和定义。只要自己多去练习,怎么可能会整天各种的难消化?呵呵!要不要我快递一包江中牌健胃消食片过来?
技术要靠修炼,不是玩弄文字,在文字上去死啃。上周六的日志中,我讲过大厨炒菜的例子,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工序,而且老师傅在旁边手把手的教,我那位朋友也烧不出那个味。这是为什么?这个就是火候掌握,这个需要无数次的练习,慢慢去体会。火候别人教不了,炒股的技术也同样如此,你那个运用的火候也得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教得了你。
有科学的方法,然后多去练习,慢慢体会,才能学到真功夫。如果不肯去修炼,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功夫,顶多是嘴皮子功夫。
开盘之中,一边在看盘,一心多用所写。时间仓促,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论谬论,望高人不吝赐教!
祝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