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中心博文——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名城保护:烟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转)
标签:
烟台城市景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
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来说,只要不曾受到过毁灭性打击,历史上的每个重要时期,都会在今天的城市中留下烙印,这些印记不仅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上,还体现在各时期建设形成的空间形态和整体风貌上,因此,城市整体的历史性景观是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历史性城市景观是一种在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下保护遗产资源的综合方法,并认可城市内部建成环境之间以及与自然环境之间,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价值之间具有层级积淀和相互关联性。历史性城市景观是针对历史遗存的隔离式保护方法的提出的,认为遗产的保护应融入到更广泛的城市环境之中,通过识别历史城市在各阶段形成的空间格局和城市风貌,分析其发展过程和积淀的层次,建立起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空间保护方法体系。
一、烟台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特征
烟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称芝罘,又称转附、之罘,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城市背山面海,沿海有多个岛屿分布,与陆地遥相呼应,又有中国最大的陆连岛——芝罘岛直探入海,构成山、海、城、岛互相交融的自然环境特色,契合了中国神话中对于海外仙山的描述,留下了许多有趣的记载和传说。明代设军事卫所,清末开埠通商,城市空间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并反映出防御功能和商贸发展的双重特征,构成了特色鲜明而又相互交织的历史性城市景观。
1.1 以烟台山为前哨、奇山所为中心、东西炮台为两翼、南山为屏障的沿海军事防卫城市景观
自明初起,为防倭寇骚扰侵犯之祸,加强海疆军事防御,明朝在沿海一些重要城镇和要冲,建立了水陆相辅的海防卫所制度,形成互相襟连的海防据点。奇山所就是这一时期设置的,同时在其北部探入海面的小山包上筑起一座“烽烟台”,用于边防通讯传递信息。当地人将“烽烟台”简称“烟台”,有人认为这就是“烟台”命名的起源。
奇山所全称“奇山守御千户所”,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春,是一座以军事功能为主的城池,也是山东北部沿海登州卫和威海卫之间的重要守御门户,之所以选址在此,是由于这里的地形具备进攻、防守、退却的军事必备条件:北部海中有芝罘岛、崆峒岛等岛屿可设警戒线,形成海疆天然防卫屏障;南部有塔山群峰可作退却防地;中有东西两条自然河流防御(今解放路、西南河路),又能由东河上游引水到城外壕沟形成护城壕;北山(烟台山)所设烽烟台能及时将敌情通过烟火信号与东部宁海卫和西部福山县进行联络,及时出兵歼敌。清代废除卫所制度,奇山所城逐渐成为军户后裔的居住聚落,并随着人口繁衍在清中叶乾隆年间有了大规模的宗祠和民房建筑。
清末烟台开埠后,英、法、美等国为攫取更大利益,频频利用军舰侵扰山东沿海,在这样一种威胁下,清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批准了山东巡抚丁宝桢在烟台、威海卫、长山岛、登州府筑设炮台的奏请,于烟台一地,分别在光绪二年(1876年)和光绪十二年(1886年)建设了西炮台和东炮台。西炮台位于城西郊通伸岗北端山顶,居海岸之制高点,北望芝罘岛,俯瞰入海口。东炮台位于城东郊的归岱山上,所在位置三面临海,一面靠山,与崆峒、芝罘两岛形成三足鼎峙。东、西炮台地势突出、位置险要、面对海疆、视野开阔,炮口分别射向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各个方向,向西控制到福山与蓬莱交接处的八角口海区,向东控制到牟平养马岛,向北控制到芝罘海湾,射面广阔,是卫护烟台海域和城市的重要军事设施。
此外,在芝罘岛、崆峒岛等海岛上还建有灯塔、瞭望哨等设施,形成一道海疆警戒线;在城市背靠的南部塔山群峰上,也建有军事通讯点,既防备敌人从背后进攻,又能在海疆危急时向福山、宁海(即牟平)两城发出求援信号,形成背后防御屏障。

图1 烟台海防格局示意图
1.2奇山所城十字大街、中轴对称的卫所城市景观
烟台海防军事格局的中心是奇山所城,它完全是由于军事目的而建设的,占地面积9.86公顷,城内面积7.96公顷。城设四门:东为保德门、西为宣化门、南为福禄门、北为朝崇门。城门上部均设城楼,作瞭望指挥而用,北门城楼为总指挥所。城门上部两旁城墙上均设“铺”,“铺”是一种呈圆弧状突出城外的设施,作战时可三面御敌,构成了4楼16铺的军事设施格局。城墙底部采用青石砌筑,上部采用大青砖砌筑,高7.33米、厚6.67米。城墙内侧设有环形马道,可由城内通过斜道直通至城墙上马道及时应战敌人,同时也是交战军械运输道。城墙外四面设防御城壕,每城门口设铁索吊桥。
奇山所城的平面格局呈中轴对称形,城内设十字大街,直通四门。城内以军事功能为主,西北部(今时彦街)设千户所衙门及随职官眷居宅;东北部(今双兴胡同)设兵营、兵械库;东南部设演兵场及点兵台;西南部(今仓余巷)设兵营伙房及粮草仓库。
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将奇山所军事机构废除,自此军变民地,划归福山县属地。同时城内的军事设施改建为居住建筑,奇山所城从此演变成为居住区。所城内街巷基本与十字大街平行或正交,呈现不规则的方格状。建筑以北方四合院、三合院式平房为主,以石材为基、青砖为墙、青瓦为顶,注重以石材和砖本身的颜色拼出富有变化的外墙效果,整体造型精巧朴实,体现了胶东半岛的地方特色。
1.3以港口码头和领事馆为中心、沿海岸展开的近代商埠港口城市景观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山东地区开放通商口岸——登州(即今蓬莱)。但英国驻华公使派人考察后认为,登州港口水浅且没有船舶避风场所,而附近芝罘地区的烟台山有作为天然良港的优越条件,因此通商口岸由登州改为芝罘(烟台)。
作为当时中国北方3个(分别为天津、牛庄、芝罘)对外开放口岸之一,山东省最早的通商口岸,烟台的区域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大大提升,进出口贸易量快速增长,为商贸兴市、以港兴市的发展方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城市开始飞速发展,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开埠以后,在烟台山西侧的太平湾建设了近代港口,烟台山上陆续建设了东海关和各国领事馆,而由于海上贸易发展迅速,烟台山西侧的港口成为大批轮船和外国商船停泊处,因此这一时期城市发展主要是围绕烟台山和港口而建设的。随着洋行、商铺等建筑的不断增加,建设开始沿朝阳街向南发展,逐渐延伸到所城区域。
19世纪末期,城区建设以烟台山为中心,沿海岸向东西两侧扩展。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等均为东西向与海岸平行的道路,从命名方式上可以看出城市建设推进的过程。各类重要的公共建筑包括领事馆、学校、教堂、图书馆和各类型的商业建筑等都有相当规模的建设。1926年西防波堤上建起铁路,将码头和市区连接起来,市区不断向外扩展。
从功能布局上看,烟台山是以领事馆和东海关为主的行政中心;朝阳街集中了各类洋行、商号、饭庄等商业设施,是近代型商业中心;港口南侧的大庙和北大街则是传统商业街区;奇山所城是传统居住区;沿海岸向东的大马路海滨一带和东山区域,以及向西南的毓璜顶区域分布了大量教堂、教会学校、医院、慈善机构等公共建筑,洋行职员和传教士的住宅、别墅等居住建筑,形成东山别墅居住区、大马路文教区、毓璜顶教会区等几大集聚区。
图3开埠后城市格局示意图
由于文化交汇的原因,这一时期的建筑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外国人居住和生活为主的区域,包括烟台山的领事馆区、山下至朝阳街的近代商业区、向东沿海岸形成的文教区和别墅区等处的建筑具有典型的西洋特色,且风格各异,与奇山所城一带的传统民居区形成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在西方影响下,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涌现,例如东海关税务司公署旧址,主体建筑为英式,而大门却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门房形式,是中西建筑风格的巧妙融合;张颜山旧宅虽然是传统四合院,但门窗框的砌法具有西洋建筑的风格。此外,还有政记轮船公司旧址、醴泉公司旧址、交通银行烟台支行旧址、美孚洋行旧址等建筑都具有中西结合
建筑风格。
图4烟台的传统民居
图5烟台的西洋建筑(挪威领事馆旧址)
二、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规划策略
2.1动态保护城市发展各时期形成的历史性景观
2.1.1保护沿海军事防卫体系格局
在研究烟台由明初至清末海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保护构成沿海军事防卫体系的要素,包括历史城区内的烟台山、东炮台、西炮台、奇山所城等重要节点以及周边地区其他相关遗迹,例如崆峒岛灯塔、马山寨、福莱山烽火台、宫家岛烽火台、烟墩山烽火台等,形成一条海防军事文化保护带。对于防御体系的中心——奇山所城,要重点保护城址轮廓和空间格局,拆除压占城墙遗址的建筑并对城墙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和展示,对遗址不连续的地方可采取地面铺装、绿化种植和小品布置等方式进行标识;保护城内的十字大街和各历史街巷的走向、尺度和沿街界面,在重要节点设立标志说明历史上的功能布局。
2.1.2 保护近代开埠通商形成的城市景观格局和风貌
首先,保护烟台山近代建筑群、俄国领事馆旧址、顺泰商行旧址、烟台基督教长老会堂、中国内地会学校旧址和哈根旧宅等因开埠兴建的领事馆、洋行、商号、银行、邮局、教堂、学校、别墅等具有特定时代风格的建筑,展现烟台开埠后留下的历史印记及发展盛况。
其次,保护烟台山-朝阳街、广仁路-十字街、虹口路、海军航院、港口码头等集中体现开埠文化的片区,形成以烟台山为中心、向西连接近代港口、向东延伸至滨海北路的烟台开埠文化保护带,充分展现见证开埠历史的丰富文化遗存。
第三,保护烟台开埠后,由东海关税务司主持修建的近代港口区。保持港口内的码头岸线和水域形态,禁止填海及其他改变港池形态和环境的建设工程;保护东、西防波堤,附近海域的建设和航运活动不得对防波堤本体及其历史环境造成破坏;此外,还应保护区内的烟台山灯塔、东海关码头验货房旧址、东海关发讯台旧址、东海关职员宿舍旧址、东海关税务司官邸旧址等相关设施。
2.2整体保护城市空间格局和总体风貌
2.2.1控制城市景观的视线联系和空间尺度
首先,保护历史上重要节点之间形成的视线通廊。烟台山、毓璜顶、通伸岗(西炮台)、归岱山(东炮台)及南部群峰金黄顶、魁星阁、塔山等制高点之间,都有互相的视线联系,体现了军事瞭望和传递信息等功能。为保持这些制高点之间的视线通畅性,规划划定了9条宽度为200米-400米的视线通廊,视线通廊范围内的建筑高度不得影响各制高点之间的景观视线联系。
其次,保护东、西炮台对海面的视线控制区。由于东、西炮台分别居海岸制高点,可眺望和控制临近海域和沿岸入海口,因此分别以东、西炮台为圆心,形成扇形的视线控制面:西炮台视线控制面北端至烟台山北侧海岸,南端至近代港口码头,视线控制面范围内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不得影响西炮台看海的通视性;东炮台视线控制面北端至烟台山北侧海岸,南端至阜民街,视线控制面范围内不得进行填海等影响历史海岸环境的行为。

图6通视区域保护规划图
在保护主要通视区域和历史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各主要视线控制点的可视高度,并充分考虑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巷尺度、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和控制要求,提出历史城区建筑高度的分区分级控制目标。

图7视线剖面分析示意图
2.2.2保护多样建筑风貌构成的历史性景观
烟台城市中保留了中国传统式的庙宇、民居,西洋风格和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筑、住宅别墅等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不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出多元化的历史景观。对于这些建筑,应按保护等级、保护价值、风貌特征和保存现状等,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保护:其中已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建筑的,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护;其他有价值的传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应保持和延续建筑外观形式、风格和色彩,保护重要构件和装饰物等,内部允许进行改善和更新;对于保存状况不佳的建筑,应加固建筑结构,提高安全性,加强日常的修缮保养,延年益寿。
同时要整体保护具有集中成片传统风貌的历史地段,并区分不同风貌特征。例如保护奇山所城的传统民居建筑风貌,控制建筑高度以一层为主,建筑形式为青砖、灰瓦、坡顶,色调以青灰色为主。保护烟台山-朝阳街、广仁路-十字街、虹口路和海军航院的近现代建筑风貌,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建筑类型、风格多样,不宜以某一种风格作为风貌控制的唯一标准,应采取与邻近文物建筑或历史建筑风貌相协调的原则进行控制。
2.3关联保护自然环境和更大范围的文化遗产
2.3.1保护山、海、城、岛的地理环境
背山面海、城岛相映不但是烟台的主要环境特征,而且是构成军事防卫体系的基础和骨架,因此要保护各山体的形态和轮廓线,自山脊线面向历史城区的区域内不得进行影响历史性景观的建设活动;保护海岸轮廓线、沙滩、礁石,创造优美的滨海景观;保护隔海相望的芝罘岛、养马岛、崆峒岛等岛屿,包括岛上具有导航和通讯功能的灯塔等设施,展现外围防卫系统。同时依托城市中的一些南北向道路,形成山-城-海联系路径,突出山-城-海之间的重要联系。

图8自然地理环境保护规划图
2.3.2梳理市域相关联的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
烟台作为海防重镇,除城池及两侧防卫设施建设外,在外围也建有很多相互关联的军事设施,有水军基地——蓬莱水城、驻军营寨——金沟寨、解宋营、徐家村军寨,烟墩烽燧——大金山烽火台、东羊郡烽燧、西羔烟墩等等,它们主要沿海岸线分布,应纳入烟台南北岸线明清海防文化体系的保护内容。
除军事遗迹外,还有一些体现海洋信仰和沿海村落生活的文化遗存,例如天后宫戏台、福建会馆、东海神庙遗址、海草房等,以及体现烟台仙道文化的文化遗存,例如芝罘岛秦始皇东巡寻仙遗迹、毓璜顶古建筑群、蓬莱阁和昆嵛山烟霞洞等,都代表了烟台不同时期的建设与发展,也应作为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相关构成要素加以保护。
三、结语
由于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烟台在城市景观上具有中西融合的文化特色。一方面,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并不是同一时期形成的,也不是在连续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化的,而是在外部作用下“突变”出现,例如明代处于海防的需要设立卫所,大量建设军事设施,而清末开埠通商,各国设立领事馆,并带来工商业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各文化遗产不是位于一个有限定边界的区域内,而是通过特殊的联系分布在城市中,例如海防军事设施按照海岛警戒线、海岸防御线、驻军和指挥基地、山林退防带等层层防御的布局设置,而近代开埠后的相关设施集中在领事馆区和港口周围建设,并随着城市的繁荣逐渐自海岸向内陆推进。
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方法,契合了名城“整体性保护”的视角,强调城市并非一座静态的纪念碑或单纯的建筑群,而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借助这一方法,烟台名城保护通过研究城市动态发展的过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提出了动态、整体和关联的保护方法。动态,指保护的范围不是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行政区划,而是要涵盖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整体,指保护城市历史空间格局、视线联系和风貌要素,即使出于保护管理的需要划定了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但不能将其分隔为一个个保护的“孤岛”,而是要在不同范围层次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突出保护重点,使各项保护要求落到实处;关联,指既要保护遗产本身,也要保护相关的自然环境,既要保护历史城区,也要保护更大范围内的相关遗产,通过充分研究各遗产组合作用的程度来认识它们所体现的历史文化价值。
作为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理念的延伸,本次规划还提出了合理利用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优化历史城区的用地功能、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强化城市新区与历史城区的有机联系等措施,并积极探索保障实施的管理机制,从而促进保护工作的落实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料来源:中规院微信公众平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