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西已居住一年多,却总是对周边的地名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无论休闲娱乐都赶着进城。继上次去模式口闲逛之后,偶然发现距自己一路之隔的五里坨原来也是京西古道上的百年古村落。趁着清明节假期,踏青去也。
根据网上寥寥可数的资料,五里坨为位于模式口西北五里处的一个小山包,明万历年间称为“兴隆山”,当地人俗称小青山,山顶建有娘娘庙,围绕小青山脚下呈西南弧形分布的村庄也因而得名五里坨村。这里背靠西山克勤峪支脉,面朝永定河,与模式口的两山夹峙不同,属于京西古道上难得的平原地带。五里坨是门头沟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也曾是京西运煤的一条交通要道,当年很多山西的煤商均迁居至此,至今这里仍有不少煤业大户留下的百年民居。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清末民初甚或更早,如同北方的大多数城镇布局一样,一座座建筑坐北朝南,街巷串联其间。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拆迁”这样的命运,终于落到了这些未被纳入文物保护范围的民居头上。
去年我无意间看到了两条有关五里坨的新闻,一条是投资一亿元的五里坨污水处理厂动工修建,另一条是纳入北京“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的石景山五里坨生态社区建设正式启动。作为北京首个低碳生态社区,五里坨这个原本只在驴友圈中颇有名气的京西古村一举跃上报纸头条,着实风光了一把。事实上,早在2006年,当地居民就已开始风传拆迁补偿事项。直到2009年1月7日,石景山区政府在该区第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首次公布《CRD(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建设行动规划》,将五里坨规划为生态建设区。按照规划,五里坨将被打造为“以生态为主导,以休闲度假为特色,集休闲、娱乐、居住、办公、购物于一体的世界风情小镇。”“在31.25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内将建设低密度住宅、人工湿地、太阳能供暖照明、风能发电等,同时适量建设部分保障性住房,以解决原有居民的拆迁安置问题。”2009年5月21日,石景山区国资委下属的北京实兴腾飞置业公司受托实施拆迁,2009年12月22日,拆迁工作正式启动,共涉及约3647户居民拆迁、约1.4万人。至此,几家欢喜几家愁,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公交车上都能听到老百姓们讨论的话题围绕着拆迁进行,不是如何扩大违建面积,就是讨论征地补偿款,或者是议论拆迁规模太大,附近租金直线上涨。
而在铺天盖地的拆迁建设与为石景山西部地区发展建设而欢欣鼓舞的新闻中,对古村古建筑命运的关注也不时见诸报端:《新京报:石景山五里坨:百年古村落被规划为生态建设区面临拆迁》《国际在线:被榔头敲碎的五里坨京西古村》《新京报王徽:五里坨村落的古民居能否不拆除》。
一些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组织也不断转载这些文章。记者们甚至采访了罗哲文,他建议村民们申请文物认定,然而事情仍然朝着大家都明白的方向发展。在建设者的眼中,这是一个基础设施已经严重不堪负荷的“城中村”,是石景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西部山区,是五年前仍然靠毛驴下山拉水的落后农村。如今,能够打造成一个先进的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的低密度欧式小镇,单纯的经济帐已足够令人艳羡。
在面对古建筑的拆除与保护这对矛盾,我们建设口的人似乎就像那天生软弱的小资产阶级,看似要寻找二者的平衡,事实上却总是摇摆不定,一方面我们清楚地知道城市经济发展的诉求,无法像单纯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者们那样热血沸腾地口诛笔伐;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同样清楚地知道一座建筑、一条街道、一个村落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对于社会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更无法闭着眼接受大笔一挥铲平一切的大拆大建。我们的古建保护还依然处于高校的理论研究与民间志愿者阶段,而在实际生活中的政绩化与商业化驱使下,连前门都是一堆仿古建筑,连前门西河沿街都要拆迁了,你还能期望些什么?保留街道肌理,保留古树与标志性的节点空间,让我们对历史的记忆不要完全被抹平,不要只从地名中去推测过去似乎也就成了现在唯一的奢望。
我们没办法阻挡历史车轮碾平一切,但至少,在它碾平一切之前,让我们赶紧去留个支离破碎的影像记忆吧。事实上,当我于2011年4月5日来到这里时,新闻里报道过的建筑大多已难觅其踪,最终只寻到了三处已被拆剩的四合院大门,其中两户主人似乎是仍在坚守的钉子户,另外一户则由工人暂住着。除此之外,还令人欣喜地发现两户完整的两进四合院,屋内居住的似乎是在附近拾荒的外来打工者,尽管院内污秽破败不堪,但仍存留有当年大户人家的风范。两座两进院落虽紧邻,但格局仍有所不同,一个是通过东侧甬道将前后两进完全隔离,各自独立,另外一座四合院则是通过正房正中的房屋穿堂进入后院。两座四合院的后院都还住着人,无论他们是不是房主,真心希望他们能够住得更久一些,只要房子没拆,终究还是有希望的。
而古村中未被挂牌的百年古树能否最终被留存下来,也许是我们现阶段比较靠谱的奢想。
http://s10/middle/51e1a420ga0b2fe8999f9&690
五里坨村地理位置
http://s5/middle/51e1a420ga0b3203efe24&690
小青山虽然不算高,从上方也可俯瞰整个五里坨村
http://s6/middle/51e1a420ga0af2d9c5305&690
小青山上整修后的娘娘庙,成了这里唯一完整的建筑
http://s8/middle/51e1a420ga0af2f002167&690
已有不少场地被拆空,只留孤零零的几棵树
http://s13/middle/51e1a420ga0af2fd2404c&690
待拆的办公室,一片破败
http://s14/middle/51e1a420g7677eb42436d&690
桀骜的蝎子尾在瓦砾中表明自己的身份,坚守岗位
http://s9/middle/51e1a420ga0af3493c6d8&690
辟谣的拆迁通告信
http://s9/middle/51e1a420ga0af39426bc8&690
被拆剩的门楼上还遗留有精美的砖雕 门楣上的图案为向日葵
旁边工地上的工人也来凑热闹分辨图画,讨论起来也颇唏嘘
http://s15/middle/51e1a420ga0af361215fe&690
虽然院墙已被拆除,仍能看出方正的院落格局和二院门前的两棵树
http://s1/middle/51e1a420ga0af36cd3df0&690
二院门细部
http://s16/middle/51e1a420ga0af37b65c0f&690
正房背后凸出了一部分,不知道和伊斯兰教有没有什么关系。房后与院墙之间种植了五棵榆树。
http://s1/middle/51e1a420ga0af38958ac0&690
四合院旁边加盖的小平房仍未拆迁,门楣上的阿拉伯文横联也许证明了刚才的猜测是对的?
(门前已经浇筑了供施工用的水泥路面,对面正在搭建工人宿舍活动板房,但水泥路面也没忘给屋主留一个入口的斜坡)
http://s10/middle/51e1a420ga0af3a5bb0a9&690
五间倒座南房加一个大门,颇为气派
http://s4/middle/51e1a420ga0b449be6373&690
另外一个两进院,石板与鹅卵石是这里较为常见的建筑材料
http://s16/middle/51e1a420ga0b44a940f6f&690
约能三人合抱的古树(槐树?),没有挂牌,我头顶上的一个枝杈已经断裂
http://s8/middle/51e1a420ga0b44b4b26d7&690
在南侧山墙上开窗的东厢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