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尽忠,为民尽瘁
(2022-05-07 10:01:41)
标签:
原创书评杂谈 |
为国尽忠,为民尽瘁
——《晏安澜传》的双重启迪
文、石常明
最近,由陕西省作协会员、镇安县融媒体副主任吴向阳同志历时三年撰写的长篇传记《晏安澜传》由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公开发行。全书共十章25万余字。该书参阅了《清史稿》、《中国盐业史》、《甲午战争史》、《宴海澄先生年谱》等大量的历史档案,作者还走访了数十位晏安澜故乡的乡邻和宴氏后人,以晏安澜的成长历程年鉴为经,以发生在清末民初有关宴公的历史故事为纬,运用大量生动详实的细节和简洁清丽的文学语言,使一个清廉正直、睿智博学、爱国为民的乱世英杰,穿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尘埃,跃然鲜活于我们眼前。著名作家陕西作协总顾问和谷称赞其“是一部弘扬民族精神、启迪后人的好作品”。
贾平凹先生说:道被确立之后,德将重新定位。通读《晏安澜传》,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这一观点的认同。
晏安澜,字海澄,号丹右,别号虚舟,于1851年3月19日出生在陕南秦岭深山镇安县北阳山的一个叫庙坪的小山洼里。他自幼聪慧好学、刻苦以专;晚清名臣、翰林院编修景凌霄在《宴海澄先生年谱序》里盛赞他“天资英迈,智虑深纯”。他四岁开始识字,五岁从家乡私塾裕贤馆念起,辗转镇安县青铜关红岩峡、白龙庙私塾、旬阳县沙沟学馆、山阳县赛胡岭学馆、商州书院、镇安县安业书院、关中三原县宏道书院等,一路刻苦攻读,学业日益精进。在清光绪三年(1877)阳春三月的殿试中,一举得中三甲第34名获赐进士出身,授主事,任职户部山东司,从此进入晚清的政治和经济舞台,开始了长达五十余年的艰辛仕途。
说他的仕途艰辛,是因为在他走进清朝政治中心的那一刻起,就与这个风雨飘摇的末代王朝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那时候,清王朝内忧外患、沉疴愈重,太平天国运动刚过不久,捻军初平,甲午烽烟又起,列强津京作乱,中华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在这时局动荡的年月,做为朝廷命官,人生的走向何去何从?将考验一个人的心理定力和价值取向。晏安澜不愧为“人中杰也”,面对复杂多变的动荡局势,在每一个历史的拐点,都能凭着过人的智慧和胆识,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在甲午战争中,作为文臣而拼死杀入敌阵救出恩师兼主帅吴大澂,在庚子之变中不顾等级低矮而勇于建言劝阻以增加丁税赔款的主张,在公车上书中力主将关学会并入保国会支持变法,在辛亥前夜冒着杀头的危险规劝载泽等重臣顺应历史振国救民,在共和建立民国初兴之时临危受命治理川盐,在昔日故旧悖逆潮流窃国篡位时倾向共和拥蔡拒袁。这就是晏安澜的忠!他从来都不是忠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而是忠于这个饱受忧患的国家和受尽奴役和屈辱的民族。而这种价值观的确立,在晏安澜人生初定的弱冠之年就已形成,具体体现在他的文章《守正论》中。他认为,古人以“持正守一”为道德操守,并非绝对正确,因为一能生二,即正邪两面。而守正则抛弃了邪的一面,只坚持了正,则立于不败。因此,在五十二年的从政生涯中,他虽处乱世、两朝为官,都能做到殚精竭虑始终如一,秉持正义坚守真理,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尽了忠,贡献了他所有的智慧和心力,做了他在那样一种特殊条件下所能做的一切。特别是在事关国计民生的盐政上,他广泛涉猎历朝历代留下的盐政史料,深入盐区潜心调研,写下了数十万字的《两淮盐法纲要》、《沿海产盐州县地理志》等盐政专著,出台了以“明法令,一事权”为精髓的盐政法令二十四条,并广为推行,使盐业的产运销中长期存在的弊端一举廓清,为后世盐权归一、盐税统一立下了不朽功勋。他本人也因此成为商洛被史书立传的唯一一人。
与此同时,晏安澜为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他的整个从政生涯,不仅与他的为国尽忠思想毫无冲突,而且在实践中相得益彰互为镜鉴。无论是居庙堂之高时的方略制定建言献策,还是在处江湖之远时的赈灾治盐之旅中体察民情,都是从利国利民的基点出发,大胆革除弊政、惩治贪腐、恤民安民、为民争利。在除弊上,不顾安危,痛陈时弊,大胆直谏;改革盐厘、劝阻丁税、开源节流、兴商利民。在惩治贪腐中不畏强权刚正不阿,无论是老佛爷的干儿子还是新贵袁世凯的亲信发小,抑或是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张汝梅,只要是贪赃枉法、侵害民众利益,他都会毫不手软一查到底。在恤民安民上,他每赴一地、每做一事、每推行一法,都能首先考虑是否于民有利,看他们能否承受。在山东赈灾期间,他深入灾区访贫问苦了解实情,教导地方官吏要体恤灾民,并敦促他们及时分放救灾钱粮,以解灾民燃眉之急。河南自古人口众多、灾害频仍,又远离盐区,食盐既贵且缺,长期以来普通民众多为淡食,体质虚肿衰弱。晏安澜了解此情后,极力陈述淡食之害,建议朝廷“赈盐”。在他痛陈要害、力主建言之下,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使河南民众广受其益,便准备集资为晏安澜建生祠。宴公得知后,即刻至书一封,加以劝阻。他在信中恳切地说“民有所难,我等尽职纾难,乃是本分。况豫地积年乏盐,民多有夭亡,实乃我等职未尽责,良心何安!……万望诸乡邻体察宴某之苦衷,将建生祠之心绪,用于谋生计之动。”在清末至民初天下剧变的动荡年代,宴公历任盐政院丞、四川盐运使,对紊乱凋敝的川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治,实现了“产有所归,近无积盐,远无淡食”之初衷,使川盐一新、商民齐欢。在他去世二年后,川人感慨地说“我辈食德受恩”,情犹未了,便集资在乐山建了一座祠堂专祭宴公,名晏公祠,匾额上镌刻“有功于民则祀之”,足见其惠民之广、爱民之深。
晏安澜虽身在朝廷,却时刻关注着家乡,并多方支持,频伸援手。在“延长石油案”中,他力主扶持民族产业、制止列强染指油矿,有效保护了这一宝贵资源,为造福子孙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震惊全国的“蒲城学案”爆发后,晏安澜联合三十多名陕籍京官,上书督察院,控告残害学生的蒲城县官李体仁,弹劾包庇纵容李体仁的陕西巡抚恩寿,使此事件得以公正平息。在筹建西潼铁路中,他开导陕人、破旧立新,采取国筹商办、认股集资的办法,以确保铁路尽快上马又不被洋人把持。回乡丁忧期间,见乡里贫富不均,匪患日深,便规劝侄儿把田产分予乡邻,变大户为小户,使族人和乡里得以安宁,即可见宴公对世事人心的洞察之深,也可见得宴公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前一篇:寻访古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