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菜一炖,多粮一煮里的健康(健康)

(2008-09-22 09:49:31)
标签:

饮食

保健

食用油

木耳炒鸡蛋

多宝

健康

育儿

随着多种知名品牌的婴幼儿奶粉和液态奶中相继检出三聚氰胺,震痛之余也不禁让我们对所有的成品食品打上大大的问号。现在还能吃什么?现在还能相信什么?知名品牌都如此拿人们的生命做儿戏,我们所能做的只有自己保护自己了。几个月前在网上看了令人怵目惊心的无数有毒食品,那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尽最大可能抵制成品食品,抵制下饭馆,尽最大可能自己用最原始的材料来制作一日二餐(午餐在单位吃,孩子则在托管班)。现在,我更坚定了把自己的这种观念坚持下去的信念。

当然在家吃,也要学习一些有关营养健康的知识,而不能闷着头瞎做。通过网络上的学习和听专家的一些讲座,我也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己家庭的饮食原则,概括而来那就是多菜一炖、多粮一煮,每餐尽量只做一菜一粥(饭)(每周清蒸一两次鱼时,则为两菜。),有道是粗茶淡饭最养人。

所谓的多菜一炖就是将原本能做几个菜的原料放到锅中一起炖制。例如准备的原材料是:猪肉、白菜、豆腐、蘑菇、木耳、菠菜。照前几个月,我至少会做三个菜:猪肉白菜炖豆腐、菠菜木耳炒鸡蛋、蘑菇蛋汤。现在则简单多了,只需爆锅后把肉炒炒(我通常会把肉切成很薄的片或细丝,这样看上去会显得多些,以满足孩子的眼球*^_^*,因为肉也要少吃),然后把准备好的其它原料统统扔到锅里加点水炖制(菠菜用开水焯过后快出锅时放)。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仅是省时省力,更重要的是在保留了各类蔬菜营养的同时,还大大减小了食用油的用量。过多的食用油的摄入也是导致肥胖、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等一系列富贵病的元凶。据专家介绍,一般情况下健康成年人每天的食用油摄入量不宜超过25克。所以这多菜一炖的确值得推崇,它不但有效的降低了食用油的用量,同时还把我们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让我们有更多亲子时间,可以选择陪孩子户外活动、也可以陪孩子讲讲故事、做做游戏、做做手工等,真是一举多得啊!

再者做菜时也要控制盐的用量,6克是一人一天盐的最高摄入量,过多的摄入盐分不但会增加肾脏的负担,也会增加患高血压的机会。

        多菜一炖,多粮一煮里的健康(健康)

             今天的早餐:面条卧鸡蛋;炖冬瓜、木耳、豆腐、肉末、蒜黄末

 

再说多粮一煮,就是把几种或十几种粮食放在一起做成粥。人不要吃得太精,多吃粗粮杂粮才能更好的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身体才会更健康。通常我们每天晚上都会做一锅多宝粥作为主食。之所以叫它多宝粥是因为我们放的原料的确对的起这个“多”字,大米、小米、黑米、玉米、黄豆、红豆、绿豆、豇豆、花生、红枣、芝麻、枸杞是必放的,地瓜、南瓜等买到好的也会适量放上一些。这么做出的多宝粥不禁营养丰富,也是甜滑可口(不需要放糖,谷物里本身的糖分已足够),一碗喝下去,整个胃肠都是说不出的受用。

记得几个月前刚做多宝粥时,两个孩子很是抗拒,特别是女儿抿个小嘴就是不喝。我也不逼她,给她倒碗白开水,装作没事般跟老公说:“粥里的红豆、花生、红枣可以补血,喝了咱就更有劲了。”“绿豆可以解毒。”“黄豆里有丰富的蛋白质。”“南瓜防癌还保护视力。”“五谷杂粮的外皮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可以保护皮肤粘膜”“枸杞补肾,让人冬天也不怕冷。”“吃了芝麻人不但头发黑还会更聪明”...我一边说,老公一边附和着:“对对”“有道理”“我多喝点”等。这么几次下来,儿子、女儿就主动要求喝多宝粥了,并且每人每次都能喝上一小碗(约6两)。想来孩子还小,他们的饮食观念都靠大人的正确引导。家长的身体力行会深深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身为父母的我们就要自己力求做得好些再好些!

           多菜一炖,多粮一煮里的健康(健康)

            

另外在三餐的营养上也要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古训。为了孩子上午有充沛的精力学习咱们有充沛的精力工作,早餐的食物我尽量做到多样化,让谷物、蔬菜、蛋白质等俱全。我家的早餐通常是面条卧荷包蛋加一款包含了肉、青菜、豆腐、菇类的菜。就算有时为了偷懒吃馄饨,馄饨馅里我也会放上肉、青菜、木耳等,煮时再卧个鸡蛋,让营养尽量全面。

生活中还有一些要注意的小常识,如:早上的第一盆水要倒掉(可以用来冲马桶),因为里面含有大量的细菌军团,长期饮用会导致头痛。炒菜时油不可以过热,油温过高时,本来极富营养的不饱和脂肪酸就转化为对身体有害的反式脂肪酸,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呵呵,今天想到的就这么多了,为了健康,让我们学习再学习,交流再交流,进步再进步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