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产权诉讼中国品牌专利技术成年礼自主品牌 |
4月24日下午在人大参加了中关村自主品牌创新发展协会关于品牌战略和知识产权的座谈会,感受颇深。中国品牌在走向国际化的这几年当中,似乎遇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仪式,跨国公司动用知识产权对中国企业的系列斩首行动,对刚刚进入全球化、还不熟悉国际游戏规则的中国品牌而言无疑是一门新的课程,如早年的337电池案、思科诉华为、珠海炬力及去年337墨盒诉讼案等。虽然中国企业在这些行业标志性的知识产权诉讼中不同程度地遭受经济的重创,但是从长期发展战略来看未必是坏事。Brandman品牌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原华为全球品牌总监傅军说:“上世纪日本富士通就是在与IBM长期的知识产权诉讼官司中坚持主张自己权利,而成长为国际化品牌,知识产权诉讼是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成年礼”
如何面对中国品牌的海外知识产权诉讼,刚从硝烟还未散尽的诉讼官司回来的汉王科技邹晓明副总裁认为,一定要有“干货”,占有实实在在的专利技术,有了专利技术就有了底气。详细的记录好每项专利开发的过程,对未来的知识产权诉讼有一个预案,可以从容应对。另外要了解海外的游戏规则,做好法律、专家队伍,财力,公关宣传、客户关系及政府关系各个层面的准备。再有就是要有血性,要敢于主张自己,把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祸兮福所依,实际上海外知识产权诉讼还是中国品牌提升品牌知晓度,建立品牌美誉度的一个绝好机会。海外知识产权讼诉往往都是国际知名品牌先发制人,之所以要动用知识产权,无非是在市场竞争中打不过你,如外电评“中国华为等公司的崛起,无疑是跨国公司的灾难”,从而通过知识产权的国际制裁巩固其独占性的优势地位,打击竞争对手。虽然表面上是直接的对立阵营,但是显然这样的竞争把中国品牌推向了全球“食物链”的最顶端,英文有个词很形象叫“piggyback”(小孩骑在大人肩上)”,与国际知名品牌同台竞技的高曝光率为中国品牌可以带来广泛的知晓度,这种知晓度在开始的时候虽然是负向的关联和联想,但是只要坚持以实在的专利技术为基础,将逐渐获得翻盘的机会,并通过持续深入地公关策略逐渐获得行业、政府、客户包括大众层面对品牌的认同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