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人生之路》

标签:
杂谈人生之路.观后感.乡村.恶习. |
分类: 平淡生活 |
我看《人生之路》
电视剧《人生之路》引起观众的热议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其跌宕起伏的剧情,更在于不同人生的刻画,还有就是真实的内容情节,让观众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
刘巧珍靠着自己的顽强毅力和拼博及勤劳,注释了人生的坚韧和励志。
对于我来说,有别于他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自《人生之路》开播以来,我就一节没拉的坚持跟剧,随着剧情的深入,越来越被剧中的人物事件所吸引,直让我有置身其境之感觉。在这里我得首先要感谢编剧,剧中所列事例,就好像就在我眼前。诸如:高中毕业后的工作分配,张克南分配在供销社,高加林后来被分在县通讯报道组,民办教师转正,高考冒名顶替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一下子将我带入到那个年代现实生活中,好像这些事就发生在我的三哥
,我的小弟身上.........
我们家是个多孩子的家庭。七十年代初期,当时我们家弟兄四人,三兄弟上学,全靠我母亲一人务农维持着我们衣食住行,还得供我们三人上学。当时我三哥读高中,我读初中,小弟读小学。在这期间,我们放学回来,还要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好在我们兄弟几人都还懂事,比较励志,在校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也省了母亲的不少心事。
七零年那年,我三哥面临着高中毕业,我初中毕业。由于我从小就有一颗崇拜军人的心灵,立志要当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后来我的梦想终于实现,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三哥也在那年高中毕业,据学校反映,三哥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在班上是名列前茅,没人可比。在当年那个历史时期,农村能读高中的也是为数不多,更不说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了。
当时在农村各个领域也需要有文化知识的青年人才。那时在农村首当其中的就是公社的供销社,在我们农村人看来,工作不仅体面,风不吹雨不打的,而且能与丰富的物资打交道,是令人羡慕的头等美差,而更主要是吃商品粮的,能分在供销社工作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当时三哥的同学就有分配在供销社的,让我母亲好不眼馋,十分羡慕。时儿还向三哥唠叨几句:"你说你成绩好,为什么就没有分配你呢"?每当遇到曾经教过他的老师,难免会问上几句,得到的答案总是几句宽慰我母亲的话语,“放心吧,你孩子学习好会分配的........”
在这段时间里,听三哥说感到心里很是苦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突然有一天,县里来人到我们生产队里了解我三哥情况,直接去了生产队的队长、会计那里,由于我母亲正在地里干活,家里没人
在家,会计就将来人打发走了,后来中午时分母亲收工回来,碰到村里的一好心人,告诉我母亲,说是县里来人找我三哥,没见着就走了,母亲听到此消息,挽着的裤腿都未放下,光着脚就去了公社询问此事,后来才得知确有此事。
三哥去县委宣传部报道组工作后,由于三哥工作勤奋,成绩显著,作品、稿件见报率较高,收到了领导和省市媒体的好评,经常会寄一些资料和书籍给他,往往这些都很难收到。因为农村的邮件到了后,邮递员第一时间都是放在生产队会计处,往往第一时间就到不了收件人手中,很多书籍往往会给第一收件人处理了。
再后来,由于在报到组工作,一时难以解决三哥根本性问题,同时三哥也不满足于当时现状,经历几番辗转,终于考取了广州中山大学,后又考取了北京大学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批北大哲学系张岱年导师的研究生。
至于民办教师转正之事,充分体现在小弟身上。小弟受几个哥哥的影响,在校学习成绩逐步提高,如愿考取高中,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由于当地学校教师紧缺,后来小弟就当了一名小学民办教师。随着形势的发展,时代进入发展时期,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农村的学校需要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各地学校每年都有部分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机会,这对于每名民办教师来说,转与不转可是关乎到人生大事,谁都想赶上头班船,作为小弟来说,年轻、勤奋、教学认真,理应作为转正对象,可现实偏偏就轮不上他。
在一次偶然的际遇,小弟正在田间劳作,开手扶拖拉机耕田,碰上了村支书,我母亲就向支书问起了小弟转正之事,没想到村支书就大言不惭的说什么,你家几个儿子都出去了,谁还在地里干活呀?当时母亲就回答道:我家几个儿子出去,又不是靠你们呀?作为农村妇女,又没文化,只不过说了句大实话,没想到就是这句话,触犯了天颜,得罪了支书大人,再后来小弟的事就甭提了。
由于形势发展很快,“四人帮”倒台,改革开放后,七七年率先恢复了高考制度,一时间让有志青年无不欢欣鼓舞,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尽管全国形势发展很快,高考政策彻底放开,大张旗鼓的在宣扬,但在农村照样消息闭塞,老套依旧。
那年高考前,我正好探亲在家,动员小弟参加高考,小弟也做好了应试的一些准备。问题是首先得去报名,当时政策尚未吃透,仍旧按照老套路,先去生产队盖章,再到大队盖章,所谓的三级证明。让人没想到的是,去生产队会计家盖章时,会计死活不同意盖章,当时我十分气愤,就与小弟一同去公社找到分管教育的赵书记(女)如实反映了遇到的情况,赵书记听了我们的叙说,并同意我们去报名,此时我和小弟心存疑虑,怀疑此话是否是真,就想让赵书记写个纸条给村支书,后来赵书记说不必要了。“不然的话,他们又会说你们拿上面领导压他们呢”,你们回去名照报不误!
此事,若干年后,我曾问过生产队会计,当时你为什么不同意盖章?他回答我说,若同意了,万一你考上了呢?听到此话真让我哭笑不得..........
至于,农村高考冒名顶替的事,不仅在那个时代,就是现在也有极少数这类情况发生,好在现在预防措施要健全了许多。
在农村往往存在着一种恶习,就是看不得别人比他好,尤其是农村的一些基层干部,由于农村的条件有限,一遇到机会,就会把手中握有的那一点芝麻粒大权力施展到极限,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不用说像《人生之路》的陕北农村偏远山区,就连我们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苏北地区的农村,也好不到哪儿去..........
《人生之路》即进尾声,片中的各种人物的命运也有了归宿,我看这部电视大作的体会,不在于受到教育多深,更在于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回忆,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记忆,不是吗?
但愿,今后文化产品的创作,多一些按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要求,与实际多靠近一些,即使神木演绎戏说也不能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脱离生活,如果这样,尽管演员阵容再豪华,场景多么宏大,同样也会离观众越远,这就是我看《人生之路》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