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在颐和路上

(2022-12-17 10:30:38)
标签:

杂谈

民国.街区.历史.呈现.

枫杨.颐和路

分类: 平淡生活



行走在颐和路上

行走在颐和路上

行走在颐和路上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这句话很好的概括总结了颐和路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地位。历经风雨后留下的建筑是历史最好的见证,呈现出时光沉淀之美。

颐和路位于南京鼓楼区,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这曾是民国时期名流权贵的聚集地,有着200多幢不同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一直完好地保留至今。

在这里徜徉,能找到许多名人旧居,比如说:陈布雷、黄仁霖、薛岳等。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充满了法式浪漫,那是蒋介石为其夫人宋美龄种下的满城爱意,秋天的时候,黄墙落叶老建筑,梧桐树相映之下骑行或漫步,偶尔停下脚步打量,很容易联想到那个遥远的年代。

暮秋冬临,特意来颐和路上走走。暮秋时分两旁的风杨树仍是一树浓绿。

行走在颐和路上

行走在颐和路上

行走在颐和路上

树龄不下于百年,最粗的直径有一米,成人拥抱也得两人相拥,斑驳的树干上中年长满绿苔,充分说明这里的阳光湿度丰富,也证明了时代的变迁。南京满城的法国梧桐树丛中,拥有一条枫杨树路更显得另类与超然。



边走边看,淡黄的院墙一路伸展,家家院门紧闭,视线越过围墙顶,再透过树梢方能窥见式样各异的屋 宇上层。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规划为公馆、使馆区以来,这里始终守着一份宁静与矜持。

颐和路15号,原菲律宾驻民国政府大使馆。一座积木般的小楼,当年竟是外国领地。
行走在颐和路上


行走在颐和路上




29号,原苏联大使馆,32号原澳大利亚大使馆,同样都是小楼一座。



行走在颐和路上


再走过去是45号,原墨西哥大使馆,现为中国以色列文化交流中心。86岁的民国建筑与犹太文化的巧妙组合,感叹“时间与空间的穿越”


行走在颐和路上




颐和路38号汪精卫故居。一个曾经舍命反清的热血义士,最终沦落为千夫所指的民族罪人,其人生蜕变历程,想有不少隐藏在这些窗户的后面吧。


行走在颐和路上


行走在颐和路上

在小巧精致的公馆建筑群中,独有这幢楼显出王者之气,门牌8号,阎锡山故居,真不愧为山西王。



行走在颐和路上



6号,陈布雷故居,(当时编号为颐和路4号)

行走在颐和路上


后来陈布雷一家人从这里搬到近在咫尺的江苏路15号(现编号)

画面江苏路上



1948年11月12日,陈布雷就在15号这座楼的某个房间内,服下了100多颗安眠药。临终前,他最丢不下的就是女儿陈琏,直念“怜儿,怜儿”(女儿乳名),但陈布雷之死未知,女儿是与他不同信仰的中共地下党员。


颐和路9号,戳落有致的坡屋顶最吸引人的目光,门口的文物牌显示,,当年这是实业家李起化私宅。
1927年李起化曾任职于孙中山葬事筹委会。


行走在颐和路上



23号“中国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博士故居。毛浙东层赞其为"中国人民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 。1934年他在南京创建的永利亚厂(现为南化公司前身)是当年“远东最大的工厂”。


行走在颐和路上



紧邻的21号,是原妄为“特工总部南京区”所在地。由于上海大名鼎鼎的特工总部”76“号齐名。这个魔窟也只是简称为”21号“。今日貌似寻常院落,当年确实南京人民可是为之色变啊!

行走在颐和路上




行至一家,居然半开着半扇院门,在门口对内张望一下。门口的文物牌显示,14号,民国实业家任仲琅7旧居。在只见围墙只见树木整条街上,这半开的院门,总算让行走者探到了一点大门内的“别有洞天的”景色。

行走在颐和路上



一家内的藤蔓爬出了墙外,布满墙面,略似一幅天然的苍莽山水图。




行走在颐和路上

一家名为“红宫馆艺文空间”的小店,招牌是“公馆咖啡”。点名、橱窗、布置都不俗。


行走在颐和路上

行走在颐和路上

18号邹鲁故居。邹鲁,民国早期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国立广东大学(现为中山大学)首任校长。


行走在颐和路上


34号,顾祝同公馆。院墙内但见桐木森森个,难窥层宇。据介绍院广宅大,气派非凡。占地2252平方米,建筑921平方米。顾祝同客死台湾时年94岁,是颐和路过往的名人里的长寿者。


行走在颐和路上


颐和路北段,街心岛中央,一幢半圆形的四层楼房。曾是侵日军宪兵司令部,非常年代曾经是是公检法专案组所在地。

行走在颐和路上

行走在颐和路上
行走在颐和路上


现在这里是“颐和书馆”。南京著名书店“先锋书店”的分部,内部设计、布置出自著名设计师之手。
随意翻本书坐在沙发椅子上,读累了就点咖啡品尝。透过一圈户型落地玻璃窗望一下颐和路的绿荫,路上的行人也可以玻璃窗扫视一眼满排的书籍。在这座“文艺入骨”的书管馆里,八十年前日酉的痕迹岂能再现。




行走在颐和路上
行走在颐和路上

1940年时这座楼的街景,图右侧墙上贴着的标语是“黄种肇兴,提携亲善”。

此次未见



这条长不过一公里的颐和路,是这一公馆片区的主干路,以它为骨架,四周延伸出许多小路,路名多为“咯咖”、“宁隐”、“普陀”、赤壁、“天竺”、“牯岭”、“琅琊”,一寸山水,胜景汇集于此。



离开主干路,到这些小路上走走,可以遇见更多的民国人物的名字:于右任、陈诚、汤恩伯、薛岳、蒋纬国、黄仁森个、周志柔、钮永健、马鸿逵、杭立武.........这些人物曾经是叱咤风云,而今化成了一个个名字,留在了座座院落大门一侧的石碑上。



走出颐和路片区,一街之隔,有翻身回到古城老街。身后的民国风文艺范,至此戛然而止。
不远处就是鼓楼区区政府机关所在地。

最终又将回归到烟火气,市井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六悟一生
后一篇:这一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