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amulet
amulet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014
  • 关注人气: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融资产继续涉入的账务处理

(2014-06-30 20:46:26)
标签:

财经

  1.继续涉入的判断
  企业既
没有转移没有保留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1)放弃了对该金融资产
控制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2)未放弃对该金融资产控制的,应当按照其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程度确认有关金融资产,并相应确认有关负债。
  企业在判断是否已放弃对所转移金融资产的控制时,应当注重转入方出售该金融资产的实际能力。  
  如银行将贷款或企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售出,但是保留了部分收取利息或本金的权利,这种情况属于继续涉入的情况。
  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
程度——是指该金融资产价值变动使企业面临的风险水平。
  2.继续涉入的计量
  总体来说,按照
公允价值反映。
  拥有的继续涉入权利,按照公允价值确认为继续涉入资产;承担的继续涉入义务,通过继续涉入负债反映。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继续涉入资产和继续涉入负债是
不能相互抵消的。
  (1)企业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且未放弃对该金融资产控制的,应当按照其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程度,在充分反映保留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基础上,确认的相关金融资产,并相应确认有关负债。
  (2)通过对所转移金融资产提供
财务担保方式继续涉入的,应当在转移日按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财务担保金额两者之中的较低者,确认继续涉入形成的资产,同时按照财务担保金额和财务担保合同的公允价值(提供担保的取费)之和确认继续涉入形成的负债。
  财务担保金额——是指企业所收到的对价中,将被要求偿还的
最高金额。
  (3)在随后的会计期间,财务担保合同的初始确认金额应当在该财务担保合同期间内按照时间比例摊销,确认为各期收入。因担保形成的资产的账面价值,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
  (4)企业应当对因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形成的有关资产确认相关收入,对继续涉入形成的有关负债确认相关费用。
  【例题计算分析题】甲银行持有一组住房抵押贷款,借款方可提前偿付。20×711日,该组贷款的本金和摊余成本均为100 000 000元,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均为10%。经批准,甲银行拟将该组贷款转移给某信托机构(以下简称受让方)进行证券化。有关资料如下:
  20×711日,甲银行与受让方签订协议,将该组贷款转移给受让方,并办理有关手续。
  甲银行收到款项91 150 000元,同时保留以下权利:(1)收取本金10 000 000元以及这部分本金按10%的利率所计算确定利息的权利;(2)收取以90 000 000元为本金、以0.5%为利率所计算确定利息(超额利差)的权利。受让人取得收取该组贷款本金中的90 000 000元以及这部分本金按9.5%的利率收取利息的权利。
  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如果该组贷款被提前偿付,则偿付金额按1:9的比例在甲银行和受让人之间进行分配;但是,如该组贷款发生违约,则违约金额从甲银行拥有的10 000 000元贷款本金中扣除,直到扣完为止。
  20×711日,该组贷款的公允价值为101 000 000元,0.5%的超额利差账户的公允价值为400 000元。

 

 

  甲银行的分析及会计处理如下:
  【提示】保留的目的是为了内部信用增级,这属于次级权益。
  在交易过程中之所以甲银行还保留一部分权利,主要是为了保证将来信托公司利用这批贷款发行债券,因为甲银行的一部分权益在里面,银行的信用等级相对比其他金融机构更高一些,就会产生内部信用增级,就有利于债券的发行,因此甲银行还保留一部分权益。
  超额利差是银行承担损失的首要防线,如果真的发生损失,先抵减这部分超额利差,这是对银行自身利益的一种保护。差额理财要按照公允价值计入继续涉入资产科目。
  (1)甲银行转移了该组贷款所有权相关的部分重大风险和报酬(如重大提前偿付风险),但由于设立了次级权益(即内部信用增级),因而也保留了所有权相关的部分重大风险和报酬,并且能够对留存的该部分权益实施控制。根据金融资产转让准则,甲银行应采用
继续涉入法对该金融资产转移交易进行会计处理。
  (2)甲银行收到的91 150 000元对价,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转移的90%贷款及相关利息的对价,即90 900 000(即101 000 000×90%)元;另一部分是因为使保留的权利次级化所取得的对价250 000元。此外,由于超额利差账户的公允价值为400 000元,从而甲银行的该项金融资产转移交易的信用增级相关的对价为650 000元。
  假定甲银行无法取得所转移该组贷款的90%10%部分各自的公允价值,则甲银行所转移该组贷款的90%部分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算如表2-5
  表2-5              单位:元

项 目

估计公允价值

百分比

分配后的账面金额

已转移部分

90 900 000

90%

90 000 000

仍保留部分

10 100 000

10%

10 000 000

小 计

101 000 000

100%

100 000 000

  甲银行该项金融资产转移形成的利得=90 900 00090 000 000900 000(元)
  (3)甲银行仍保留贷款部分的账面价值为10 000 000元。
  (4)甲银行因继续涉入而确认资产的金额,按双方协议约定的、因信用增级使甲银行不能收到的现金流入量最大值10 000 000元;另外,超额利差形成的资产400 000元本质上也是继续涉入形成的资产。
  因继续涉入而确认负债的金额,按因信用增级使用银行不能收到的现金流入最大值10 000 000元和信用增级的公允价值总额650 000元,两项合计为10 650 000元。
  分步处理提示:
  确认转移贷款部分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存放同业          90 900 000
              (101 000 000×90%
    贷:贷款            90 000 000
      其他业务收入          900 000
  分步处理提示:
  对于因为使保留的权利次级化所取得的对价250 000元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该确认为负债。因为可能按照19的比例分担,这个分担金额就包括250 000元。所以需要确认为继续涉入负债。
  借:存放同业           250 000
    贷:继续涉入负债         250 000
  分步处理提示:
  超额利差的公允价值为400 000元,属于信用增级的部分。这个400 000元甲银行有这个权利,同时也负担相应的义务,所以既应该确认为一项资产,同时也应该确认为一项负债。
  借:继续涉入资产         400 000
    贷:继续涉入负债         400 000
  分步处理提示:
  保留了10 000 000元的本金,以后违约的时候也可能扣除出去,所以这部分也属于权利和义务对等。
  借:继续涉入资产       10 000 000
    贷:继续涉入负债       10 000 000
  据此,甲银行在金融资产转移日应作如下账务处理:(合并分录)
  借:存放同业         91 150 000
    继续涉入资产次级权益  10 000 000
          超额账户    400 000
    贷:贷款           90 000 000
      继续涉入负债       10 650 000
      其他业务收入         900 000
  进一步处理提示:
  信用增级的公允价值有三个部分,一个是10 000 000元,一个是10 000 000×10%,还有一个是90 000 000×0.5%。前两个的公允价值是250 000元,第三个的公允价值是400 000元。
  信用增级的公允价值一共650 000元,全部计入继续涉入负债,在后续计量的时候,在每一个会计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收入,
  借:继续涉入负债
    贷:其他业务收入
  (5)甲银行还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已确认资产确认可能发生的减值损失。比如,在20×71231日,已转移贷款发生信用损失3 000 000元,则甲银行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       3 000 000
    贷:贷款损失准备次级权益  3 000 000
  借:继续涉入负债       3 000 000
    贷:继续涉入资产次级权益  3 000 000

 



  【例题多项选择题】下列事项中,应终止确认的金融资产有( )。
  A.企业以不附追索权方式出售金融资产
  B.企业采用附追索权方式出售金融资产
  C.贷款整体转移并对该贷款可能发生的信用损失进行全额补偿等
  D.企业将金融资产出售,同时与买入方签订协议,在约定期限结束时按当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回购
  E.企业将金融资产出售,同时与买入方签订协议,在约定期限结束时按固定价格将该金融资产回购

 

 

『正确答案』A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