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三重门》的出处及“重”的读音

(2012-01-31 17:11:18)
标签:

朱熹

三重门

《中庸》

《礼记》

《四书集注》

杂谈

分类: 读书札记

    孔子说过:“君子不重,则不威”;(见《论语》学而篇第一);曾子也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见《论语》泰伯篇)

    在这两句话中,“重”字读若“众”(zhong,4声)。但是,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其中的“重”,显然应该读成“重复”的“重”(chong,2声)。

    现在小学生都知道,“重”的字义不同,读音也不同,如“重要”和“重复”。近来一段公案,是关于《三重门》这个名字的出处。据作者说是来自《中庸》中的一句话:“王天下有三重焉”。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三重门》的“重”,显然该读成“重复”的“重”(chong,2声),那么,“王天下有三重焉”的“重”,是否也读成“重复“的“重”呢?

    这就要看如何解释“王天下有三重焉”这句话,读音跟随字义。“三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若是指三种重要的东西,那么它就读若“众“;要是指三层叠加的东西,那么就该读若“崇”。

    先把关系理顺:《三重门》出自“王天下有三重焉”;“王天下有三重焉”出自《中庸》;《中庸》出自《礼记》。不要小瞧《中庸》,它非同寻常,因为它后来被从《礼记》中抽出,和《大学》、《孟子》、《论语》一起构成了《四书》,因而也成为过去八九百年间读书人的启蒙乃至进阶深造读物,普天下的人长时间的研读,自然对其中大部分的释义或读音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比如,提到“王天下有三重焉”,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就没有过多解释,只是说“王”该读去声(读如“旺”);关于“三重”,他同意吕大临的解释:“三重,谓仪礼、制度、考文”。(见《四书集注》,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此处,朱熹只是提到“王”的读音,而忽视了“重”的读音,显然,他觉得“王”容易读错,而“重”,大家都知道该怎么读。

    同样,在《朱子四书语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中,朱熹又说道:“此章明白,无可商量,但三重说者多耳,吕氏以三重为仪礼制度考文,无可疑。”朱熹认为,虽然关于“三重”的说法有多种,但以吕大临所说最为清晰准确,没有任何可疑之处。经朱熹的鉴定,“三重“的意思至此明确下来,也就是指三种重要的内容:仪礼、制度、考文。那么,“重”的读音,自然也就是“重要”的“重”(zhong,4声)。

    显然,《三重门》的“三重”和《中庸》中的“三重”,不是一回事。那么,是否能据此认定《三重门》的作者引经据典时弄错了并进而来嘲讽或是指责呢?当然不能这么做。因为这本是细枝末节的问题,天下词语浩如烟海,谁能都一一识得?谁又没有用错词语的时候?况且,“三重”的字形完全一样,人家光看“三重”的字形从而创造出《三重门》也完全讲得过去。

    如果倒退到科举时代,那么一个读书人如果不知道“三重”的意思,也许会成为笑柄,因为《中庸》是普天下有志于举业者的必读书。但是到了目前废除科举、流行白话文的时代,“三重”已非读书人的必备词汇,知道它也没什么用,不知道更无可厚非。

    “三重”近乎死词,它和余秋雨所闹的“致仕”笑话不一样,后者是活词,是流畅阅读文言文的必备词汇。《三重门》的出处和余秋雨弄错“致仕”的意思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事,前者事小,后者体大。

    另一方面来说,“三重”,怎么读它并不重要,而且,读音本也没什么标准。那么多方言,都经历了几千年的流变,现在谁也分辨不出哪个是唐音,哪个又是汉音。所以,清朝的大儒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提到字在不同时期的读音时说:“虽圣人而在天子之位,亦无如之何也。”他认为,字同音,根本不可能实现。

    所以,过分纠结字的读音, 容易钻入牛角尖;理解字的意义及用法,才是阅读古籍的乐趣所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三重”,按照吕大临和朱熹的解释,也是被后世读书人普遍接受的解释,是指三种极为重要的内容,即仪礼、制度和考文。它不是“重叠”或“重复”或“多重”的意思,所以,《三重门》若说出自“王天下有三重焉”,容易引起别有用心者的注意,毕竟是个小小的瑕疵。

    重”这个字,在古代文献中的词意超过200个,读音也有三种。单单是在《礼记》里“重“就有多种用法,有的指“重要”,有的指“重复“,按照现在的发音来说,读音显然不一样。

    《三重门》的作者把出处说成是“王天下有三重焉“,这可能是随口说来,让人产生疑问;如果他说是出自“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礼记》),或者是出自“大飨,君三重席而酢焉。”(《礼记》),这样,就肯定不会再有人说三道四了。

   

    以我自己的观点,“王天下有三重焉”之“重”,未必如吕大临、朱熹的解释,我觉得更契合的词义,是“难”,“难于做某事”的“难”,这是“重”众多词义中的一个,秦汉典籍中也屡见不鲜——关于这个字,还是留待日后慢慢纠缠以消磨时间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