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1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标签:
高考高三语文北京四中王占峰 |
分类: 试题 |
丰台区2021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
本试卷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制作美食短视频的网红博主李子柒,从国内红到国外,热度持续攀升。在短视频中,李子柒身着中式服装,制作精美物品,打理田园生活,如用青梅制作各种美味佳肴,手工打造笔墨纸砚等等,富于中国传统韵味。李子柒的短视频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短视频要把故事讲好,既需要素材生动有内涵,也需要精心构思、剪辑,向受众传递信息、情感、思想。综观李子柒的短视频作品,几类元素——美食、风景、乡村生活、传统技艺等得到充分展现。喜欢美食的人可以看到种子种下到食物出锅的全过程;倾心风景的人可以在她忙碌身影间发现远处的山丘和雨雾;对手工制作感兴趣的人可以一睹纯手工打造精品的过程……聚合了丰富的元素,感染了不同的受众群体,使人观后有感可发、有话想说。而且在不同元素之上,有一个“田园生活”的中华传统审美意象统领,所以观看起来具体又不失雅致,简短又不失深刻。在讲求“用户定制”的互联网时代,李子柒的短视频是具有明确用户意识的互联网产品。
李子柒的走红,再次证明短视频若要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力,其创作不仅要有意思,还要有意味,更要有意义。
有意思,是吸引观众的“敲门砖”。在“手指做出选择”的今天,引发点击才能把内容呈现给受众。但只追求有意思,不想花工夫打磨作品,是当前一些短视频创作的症结所在。不少短视频创作者只追求“眼球经济”,求奇求险、低俗、空洞,秀段子的人多,讲好故事的人少,受众大多只是哄笑一番,一“刷”而过。发挥短视频的视听艺术优势,不仅需要剪辑等技术,更需要叙事的技巧——叙事节奏无论舒缓还是紧凑,贴近生活、直抵人心的作品才有意味。通过知识的可视化表达和故事场景快速切换,传递具有新鲜感的科学常识,从发现问题到逐步探索,让人体味生活的意趣。
通过有意思、有意味的内容带给人意义,是短视频讲好故事的更高标准。意思和意味吸引受众,意义引人进一步思考,让人内心有所触动甚至有所升华。在生活中发现世界、寻找感动、获得启迪,才能赋予短视频深刻的内涵。再现传统乡村生活面貌,展现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正是李子柒在海内外受到欢迎的原因所在。
(取材于张明瑟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李子柒短视频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较之内容生动有内涵,李子柒的短视频更加注重精心构思和剪辑故事。
B.用户定位的意识明确,所以这些短视频雅致、具体且具有深刻的内涵。
C.传递具有新鲜感的科学常识,让人们了解相关知识和故事场景的转换。
D.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这是她的短视频受大众欢迎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短视频若要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既要有意思、有意味、有意义。
B.作者认为短视频的创作者需关注视频内容,没必要求奇求险。
C.短视频需要综合运用剪辑技术和叙事技巧,丰富其中的意味。
D.有意思的短视频吸引人,有意义的短视频更能引发人的思考。
材料二
如今,短视频以其个性化、碎片化、高黏度的特点,成为网民广泛应用的视频媒体之一。下班路上“刷一刷”,等电梯时“抖一抖”,吃美食前“拍一拍”……各类短视频应用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大家记录生活和自我表达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与此同时,短视频也造成了不少网友的过度沉迷。
短视频的沉迷者,包含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他们在低头中感到“时间知觉麻木”,在虚拟世界里“沉醉不知归路”。短视频何以具有令人沉迷的用户黏性?研究显示,人类存在“生动性偏好”,更易被视觉性显著的信息吸引。短视频因其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很容易传播扩散。此外,传播参与者既有围观心态,也有自我表露诉求,而短视频能够实现双重满足。短小便捷的传播形态,适应信息消费场景的碎片化;垂直深耕、算法推荐,实现了精准对接用户需求。
据统计,2018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5.01亿人;2019年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超8.2亿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人。无处不在的传播场景、持续增长的用户规模、超乎想象的惊人流量,彰显着短视频旺盛的生命力。但也应看到,短视频在“急速生长”的背后,难免存在种种乱象,视频拍摄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短视频侵权成为知识产权问题的新表现;“移花接木”的剪辑手段制造“拼接真实”;把公共场所当成取景地,公众成了“群众演员”,影响到公共秩序;未经过滤的劣质内容引发社会担忧……今天,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影响下,传播业态加速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更新,如果疏于治理,短视频平台将面临更多风险挑战。
可喜的是,近年来有一批优秀短视频创作者正在用不同方式讲述着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美好。尽管审美风格不同,讲述方式各异,有的精致、有的粗放,有的安静、有的热闹,但都鲜活蓬勃。与社交媒体时代“负面内容更吸睛”不同,短视频时代更看重“记录美好生活”——点赞风雨中坚守岗位的交警,记录消防员逆行的“最美背影”,歌唱普通人的亲情与爱情……时代需要更多把中国故事讲得有意思、有意味、有意义的“拍客”,用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作品向世界展现一个朝气蓬勃的中国。
(取材于牛梦笛等的相关文章)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短视频的特点和问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短视频具有“碎片化”的特点,用户可以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进行观看。
B. 短视频的沉迷者主要是青少年,其原因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机制和传播机制。
C. 文中的具体数据说明,短视频的用户规模不断增长,已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D. 短视频拍摄存在的侵犯知识产权、影响公共秩序等问题,引发了社会担忧。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聚合多样的元素,贴近人们生活,是短视频吸引观众的重要条件。
B.内容是否蕴含丰富的含义且生动有趣,是评价短视频的重要标准。
C.短视频发展迅速,生命力旺盛,但其未来的发展仍面临更多挑战。
D.短视频是一种新媒体,为讲好中国故事,不呈现吸睛的负面内容。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为短视频今后的发展提几条建议。(6分)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24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1 题。(共18分)
风俗之变,圣人为之也。圣人因风俗之变而用其权。圣人之权用于当世,而风俗之变益甚,以至于不可复反。幸而又有圣人焉,承其后而维之,则天下可以复治;不幸其后无圣人,其变穷而无所复入,则已矣。昔者,吾尝欲观古之变而不可得也,于《诗》见商与周焉而不详。及观《书》【1】,然后见尧舜之时与三代之相变,如此之亟也。自尧而至于商,其变也皆得圣人而承之,故无忧。至于周,而天下之变穷矣。忠之变而入于质,质之变而入于文,其势便也。及夫文之变而又欲反之于忠也,是犹欲移江河而行之山也。人之喜文而恶质与忠也,犹水之不肯避下而就高也。彼其始未尝文焉,故忠质而不辞。今吾日食之以太牢,而欲使之复茹其菽哉?呜呼!其后无圣人,其变穷而无所复入,则已矣。周之后而无王焉,固也。其始之制其风俗也,固不容为其后者计也,而又适不值乎圣人,固也,后之无王者也。
当尧之时,举天下而授之舜,舜得尧之天下,而又授之禹。方尧之未授天下于舜也,天下未尝闻有如此之事也。度其当时之民,莫不以为大怪也。然而舜与禹也,受而居之,安然若天下固其所有,而其祖宗既已为之累数十世者,未尝与其民道其所以当得天下之故也,又未尝悦之以利,而开之以丹朱、商均【2】之不肖也。其意以为天下之民以我为当在此位也,则亦不俟乎援天以神之,誉己以固之也。
汤之伐桀也,嚣嚣然数其罪而以告人,如曰:彼有罪,我伐之宜也。既又惧天下之民不己悦也,则又嚣嚣然以言柔之,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如曰:我如是而为尔之君,尔可以许我焉耳。吁!亦既薄矣。至于武王,而又自言其先祖父偕有显功,既已受命而死,其大业不克终。今我奉承其志,举兵而东伐。而东国之士女,束帛以迎我。纣之兵,倒戈以纳我。吁!又甚矣。如曰:吾家之当为天子久矣,如此乎民之欲我速入商也。伊尹之在商也,如周公之在周也。伊尹摄位三年,而无一言以自解。周公为之,纷纷乎急于自疏其非篡也。
夫固由风俗之变,而后用其权,权用而风俗成,吾安坐而镇之,夫孰知夫风俗之变而不复反也?
(取材于苏洵《嘉祐集·书论》)
注释:【1】《书》,指《尚书》。本文专论《尚书》。【2】丹朱,相传为尧之子,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丹朱;商均,相传为舜之子,禹封之于商,故号商均。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欲使之复茹其菽哉
B.而又适不值乎圣人
C.度其当时之民
D.我伐之宜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幸而又有圣人焉
B.昔者,吾尝欲观古之变而不可得也
C.于《诗》见商与周焉而不详
D.则亦不俟乎援天以神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变穷而无所复入
B.人之喜文而恶质与忠也
C.而其祖宗既已为之累数十世者
D.既又惧天下之民不己悦也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洵认为《尚书》详尽地呈现了夏、商、周的更迭,这对研究风俗与圣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B.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禹,这种举天下而授之的方式,在最初的时候被人们看成一件怪事。
C.苏洵列举尧、舜、禹和汤、武王的事例,说明风俗的改变是由圣人实现的,也与权力密不可分。
D.此文表达苏洵阅读《尚书》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苏洵崇尚圣人、顺应民意、反对天命的思想。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则又嚣嚣然以言柔之
11.明代学者茅坤评本文时说:“此篇识见好,而行文法度亦胜。”
(1)“识见”意即见解。找出最能表现作者“识见”的语句。(1分)
(2)“行文法度”意即章法。请你从文章结构角度谈谈本文的章法。(3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6分)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季氏》)
(1)请解释“一言以蔽之”与“鲤趋而过庭”。(2分)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重视学习《诗经》的理由。(4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5题。(共12分)
念奴娇
秦观
满天风雪,向行人、做出征途模样。回首家山才咫尺,便有许多离况。少岁交游,当时风景,喜得重相傍。一樽谈旧,骊驹【1】门外休唱。
自笑二十年来,扁舟来往,惭愧湖头浪。献策彤庭【2】身渐老,惟有丹心增壮。玉洞【3】花光,金城柳眼【4】,何用生凄怆。为君起舞,惊看豪气千丈。
注释:【1】骊驹:这里指告别歌。【2】彤庭:指皇宫。【3】玉洞:岩洞的美称,亦指仙道或隐者的住所。【4】柳眼:形容初生的柳叶细长柔嫩。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先写秦观离开家乡,踏上征途,“满天风雪”也喻仕途艰难。
B.上阕后写秦观喜逢好友,劝酒叙旧,以休唱“骊驹”故作洒脱。
C.下阕表现秦观忠心朝廷,壮心不已,而没有丝毫的气馁与凄怆。
D.秦观是一位婉约派词人,而本词的语言却体现出了豪放的特点。
14.这首词中的“金城柳”,借“桓公叹柳”典故,慨叹光阴易逝,年华易老。下列写柳的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最接近一项是(3分)
A.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唐·罗隐《柳》)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C.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宋·曾巩《咏柳》)
D.颜色鲜明能几时,未辞黄叶已辞枝。都缘爱管闲离别,多恨多愁故早衰。(宋·李静独《柳》)
15.词中秦观的“自笑”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赏析。(6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陆游《书愤》中,与秦观“献策彤庭身渐老”思想情感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以声衬静,写乡村宁静和谐的自然之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广开言路,兼听则明,是历史留下的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群臣进谏,门庭若市”,从而呈现出“_____________”的局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建议道:“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察纳雅言。”
(4)你的同学在寒假自主学习期间,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效果欠佳,你可以用《荀子·劝学》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勉励他。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题。(共18分)
宋代风雪
祝勇
(取材于祝勇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独到的艺术见解和深刻的历史思考汇于笔端,用典雅的文字描绘“宋代风雪”中的人文古韵。
B.文章多次写林冲与宋徽宗,均以独特的视角,将人物的命运与雪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构思的匠心。
C.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