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标签:
北京四中高考高三语文王占峰 |
分类: 试题 |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材料一
(取材于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
1.下列有关审美体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
C.中西美学思想的一个相通之处是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
D.审美体验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
材料二
(取材于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2.依据文意,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将内容补充完整。(2分)
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B.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
C.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
D.郑板桥认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是创作的重要原则。
材料三
(取材于顾春芳的《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4.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B.研究艺术经典,不仅要关注作品,还要关注艺术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C.中国古人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
5.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和作用。(6分)
6.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与琴、棋、书、画、诗、酒、茶……有关的雅人雅事,作者这样创作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读《史记》之后,或难为《汉书》;读《汉书》之后,且不可看他史。今古风流,惟有晋代,至读其正史,
板质冗木,如工作《瀛州学士图》【1】,面面肥皙,虽略具老少,而神情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
前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专罗晋事,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门户自开,科条另定。其中顿置不安,征传
未的,吾不能为之讳;然而小摘短拈,冷提忙点,每奏一语,几欲起王、谢、桓、刘诸人之骨,一一呵活眼前而
毫无追憾者。又说中本一俗语,经之即文;本一浅语,经之即蓄;本一嫩语,经之即辣。盖其牙室利灵,笔颠老秀,得晋人之意于言前,而因得晋人之言于舌外,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2】。嗣后孝标【3】劻注,时或以《经》配
《左》,而博赡有功;须溪贡评,亦或以郭解《庄》,而雅韵独妙。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
自弇州伯仲【4】补批以来,欲极玄畅,而续尾渐长,效颦渐失,《新语》遂不能自主。海阳张远文氏得善本于
江陵陈元植家,悉发辰翁之隐,黜陟诸公,拣披各语,注但取其疏惑,评则赏其传神,义庆几绝而复寿者,远文
之力也。而《新语》之事,又于此乎毕矣。
(取材于王思任《<</span>世说新语>序》)
注释:【1】《瀛州学士图》:唐代画家阎立本的画作,描绘了盛唐十八学士的形象。【2】徐夫人:战国时善作匕首的匠人。【3】本句中:孝标,即南朝梁文学家刘孝标。须溪,即宋末文学家刘辰翁。郭,即晋代玄学家郭象。《经》,指《春秋》;《左》指《左传》;《庄》指《庄子》。【4】弇州伯仲,即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兄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C.盖其牙室利灵/
D.注但取其疏惑/
9.下列对文中语句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
C.而续尾渐长,效颦渐失
D.此书泥沙既尽
10.文中作者说“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是对刘孝标、刘辰翁评注《世说新语》的肯定,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肯定的原因。(4分)
11.自《世说新语》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多从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等角度对其进行评点,请你也任选一个角度为下面这则故事写一段评点文字。(6分)
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王曰:
“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谢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
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6分)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
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
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
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社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请分条概括上面材料中孔子察人的方法,并选择其中一条联系现实谈谈你获得的启示。(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月夜二首
王守仁【1】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史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2】!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3】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注释:【1】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致良知”。这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2】撄(yn) :干扰。【3】钧天:指天上的音乐。【4】朱仲晦,即南宋理学家朱熹。下句中的郑康成,即东汉经学家郑玄。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诗首联都写到中秋之月,第一首意在描写富于变幻的山中月色,第二首作者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两诗颈联均通过议论来说理,第一首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C.两诗尾联各具特色,第一首描写作者月夜狂歌,歌声惊天动地,第二首作者引曾皙为同道,借典故明志。
D.两诗均熔说理、抒情于一炉。作者用自然流畅、富有气势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以及对弟子的期望。
14.“肯信”“须怜”这两个词语颇具表现力,请结合诗歌内容,分别加以赏析。(4分)
15.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6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内容。(7分)
(2)《礼记》上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用韩愈《师说》中的话来说,“经师”是“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这个“毅”字很重要
宗璞
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首身分离是古来一句常用的话,用具体的形象表示死。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屈原在《离骚》中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靠这点精神。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有的版本作‘子魂魄兮为鬼雄’,这样一来就差一些,还是‘魂魄毅兮为鬼雄好’,这个‘毅’字很重要。”
江昉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上面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他毫不觉得,只管讲述,同学们也视而不见。写完板书,他就捏着粉笔站着讲,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嵋想到了“面目枯槁、衣衫褴褛”这几个字,好像有人这样形容屈原,他用生命的膏汁点燃丰富的思想,把自己烧尽。他的死如同琴弦的崩裂,如同夜空中耀眼的闪电,留下滚滚雷鸣,响彻古今。先生们也是这样,会不会?大概那也是值得的。
无因在后面接着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看着年轻的教员,只觉得他很像一个士兵。
母亲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他们说我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同学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注释: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悬改,标题为选者所拟。《西征记》是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
17.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随即是肃静
C.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
D.碧初也已泪光莹然
18.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小说通过描写“急雪”烘托了孟嵋在与庄无因对话时内心的愤愤不平。
C.缝手套的细节表现了碧初复杂的心情,其中有对女儿的理解,亦有不舍。
19.有人说“教育是国之命脉,先生是教育之魂魄”,小说中的江昉就是这样的先生,请概括其形象特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20.小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孟嵋的心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孟嵋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运用(5分)
(1)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两种修改方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给你一刀”与“给你一把刀”的意思虽然在汉语中完全不同,但是在缺乏量词的语言中,却被认为是一样的。
B.虽然“给你一刀”与“给你一把刀”的意思在汉语中完全不同,但是在缺乏量词的语言中,却认为是一样的。
22.微写作(10分)
23.作文(50分)
近些年,为给广大学子上好大学“第一课”,各学校越来越重视录取通知书的设计。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要求:思想健康;自选角度;可议论,可叙述,文体不限;语言得体。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1.(3分)D2.(2分)参考答案:艺术体验
3.(3分)B4.(3分)C
5.(6分)参考答案:含义:通过实践获得的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亦指通过实践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作用: 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评分标准】含义,3分;作用,3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6.(5分)答案示例:作者描写雅人雅事,旨在用文字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出一个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如饮酒行令本是古人宴席之常,而宝玉生日时湘云要求行令中有古文、古诗、曲牌名等,使得酒令得以展现人物才思,在娱乐活动中蕴含审美情趣,使得小说有别于人生本来之庸常,呈现出诗意的趣味和雅致的格调。
【评分标准】创作用意1分;结合《红楼梦》中“雅人雅事”的相关情节分析4分,按照理解程度分层赋分。言之成理即可。
7.(3分)D8.(3分)B
9.(3分)D
刘辰翁:评论文雅有韵致,见解独到精妙。【评分标准】每条2分。概括不完整酌情扣分。
11.(6分)答案要点:
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可以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及对比描写等方面,结合内容,对人物做出评价。
从情节设计的角度,可以从虽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起伏跌宕等方面,结合内容,分析其效果。
答案示例:
本则故事塑造了谢安的形象,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多方面对其进行细致传神的刻画。谢安在危机前从容讽咏,大义凛然,其镇定的神色、坚定的语言,如在读者眼前耳畔。描写看似信手拈来,而人物风骨气度毕现。同时,作者又善用对比手法,王谢二人本齐名,在危机面前,惊惶失措、面露恐状的王坦之,与震摄桓温、化解晋室危机的谢安,形成鲜明对比,越发衬托出谢安的从容、淡定、睿智,展示了其过人的胆识与气度。
【评分标准】围绕所选角度进行分析,2分;结合文段相关内容,1分;对文段内容做出评价,2分;语言表达体现“评点”特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选择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12.(6分)
第一问(3分)参考答案:察人方法:从评价者品行的角度来察人;从言行一致的角度来察人;
从社会贡献的角度来察人。【评分标准】察人方法每点1分,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问(3分)答案示例:
第二则的启示:察人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启示我们在现实中观察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看他是否能做到言语与实践统一到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从外而内地去了解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如在线学习中,承诺了按时提交作业,就要说到做到。生活中我们也要追求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
【评分标准】启示要求观点明确,并联系现实加以分析;共3分,按理解程度分层赋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3.(3分)D14.(4分)答案示例:“肯信”的意思是坚定地相信,“肯”加强了语气,有强调作用,突出了诗人对“良知”的坚守和对自己学说的自信。
【评分标准】赏析每词2分(表达效果,1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1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
15.(6分)答案要点:
自信、狂放的形象:表现在作者对自己学说的坚信,和对朱熹、郑玄等儒学大家的不屑上。
有使命感,具有担当精神的形象:表现在作者拥有“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和对曾皙之志的追慕、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上。【评分标准】每点3分,其中形象概括1分,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
16.(7分)参考答案: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绕船月明江水寒
【评分标准】7分,每句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7.(3分)C18.(3分)B
19.(6分)答案要点:学术功底扎实;教学魅力独特;有传统士大夫安贫乐道的风范;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形象特点概括1分,结合小说内容分析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0.(6分)参考答案:
心理变化:由对打胜仗的渴望,对抗战长期没有胜利的埋怨、烦闷;到有了从军的想法;到最后坚定了从军的决心。
原因:孟嵋听到同学“打胜仗”的小声哼唱,引发了她的心理活动;
孟嵋受到江昉先生授课内容的影响,与庄无因关于国难当头青年人社会责任的讨论,推动了她的心理变化;
孟嵋听到父亲送别参军学生后的感喟,坚定了她从军报国的心理。
【评分标准】概括心理变化3分,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心理变化原因3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5分)(1)(2分)A(2)(3分)答案示例:丝(缕)片
附录:文言文译文
读过《史记》之后,也许再创作《汉书》就觉得难了;而读过《汉书》之后,恐怕就不愿意再读其他的史书了。今古风流,只有晋代,等到去读晋代的正史时,却感到死板冗长乏味,就像工匠仿作的《瀛洲学士图》,每个人面部都很丰腴,虽大约有些年龄老少的分别,但他们的神情意态,十八个人却没有多大的不同。
南北朝宋刘义庆撰写的《世说新语》,专门搜罗晋代人的轶事,并且连带着写到了汉魏间十几个人的事迹。自开门户,另外设定写作的体例、方法。其中有些条目归类不够恰当,征引、解说不够准确,这些内容我当然不能替他掩饰。然而书中作者顺手拈来,随意评点,每每在只言片语之间,便活画出王、谢、桓、刘这些晋代名士的风骨、神态来,仿佛把他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丝毫没有让人觉得有遗憾的地方。再者,书中本是一句俗语,经作者表达出来就显得文雅;本是一句浅显的话,经作者表达出来就有了意蕴;本是一句稚嫩的话,经作者表达出来就成为老辣之言。大概是因为作者语言犀利、灵巧,笔尖文字老到、隽秀,在写作之前已尽得晋人的意趣,因而能充分表现出晋人的语言情趣,这本书真是杂述野史中如徐夫人的匕首那样犀利、灵巧的传神之作。随后有刘孝标为之作注,当人有人认为他的注解就像《左传》为《春秋》作解释一样,注释内容丰富,十分有用;刘辰翁为《世说新语》作评,也有人认为像郭象注释《庄子》一样,评论文雅,独具韵致。刘义庆的这部著作,到此时已经很完满了。
自从弇州王世贞兄弟补批《世说新语》以来,人们想穷极此书的玄妙之处,但是像东施效颦一样的续貂之作越来越多,使《世说新语》渐失原有的魅力,失去了原来的面目。海阳张远文在江陵陈元植家得到了《世说新语》善本,便尽现刘辰翁评语的深意,评价《世说新语》诸评注家的高下,从大量评语中挑选精华,只是挑选疑惑之处加以注解,选取传神的评语加以赏析,使几乎窒息的刘义庆又苏醒过来,这是张远文的功劳。有关《世说新语》一书的事,至此又圆满无憾了。
哎!兰苕翡翠,虽然不如碧海鲲鲸那样有气势,然而那肥脂大肉,吃上三天必定会餍足而弃去。若是见了精美珍稀的小菜,吃起来就总怕这样的美味不能延续。这本书中的泥沙既已除尽,其清幽的韵味自然会悠悠而出。每天用它配合着《史记》《汉书》那样的盛馔一起品味,浓淡最为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