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文学杂烩>“臭”味也奇香

(2009-03-23 11:00:40)
标签:

烹饪

人生

调侃

感受

杂谈

文学

文化

分类: 文学杂烩

<文学杂烩>“臭”味也奇香

文军2009·3·23

     提出这个问题,大概不少看客说我有毛病。甜酸苦辣咸构成了烹调之主味,品起人生味道也大致如此。怎么“臭”也上了台面?可以大惑不解,但不可以不承认这个事实。

     北京的“臭豆腐”、南方的“炸臭豆腐”你有印象吗?行走街头,总会有一股臭不可闻的味道侵蚀、霸占你的嗅觉。炸臭豆腐的小摊,就是靠奇臭招揽南来北往客。对此,有人说:这臭气熏天大煞风景;也有人说:能品到正宗的臭味那是人生之乐;真是见仁见智。你可以嗤之以鼻、避而远之,你可以趋之若鹜、锲而不舍。“英雄所见不同”嘛!江苏霉腐乳,安徽臭鳜鱼,北京馊豆汁,街上煎炸的臭鸡蛋------各有所好,就有投其所好。

    除了常见的几种味道之外,但凡刺激人的奇味都能“招惹”出人们的喜好。川陕云贵之于辣椒那是流传甚广;湘桂粤之于苦瓜更是健身模范;巴渝之于麻椒也是到处招摇;西北新疆之于孜然大有泛滥之势;南方各地的腊肉腊肠飘扬四海;-----其妙处全在于那辣、那苦、那麻、那辛、那腊香气上。如此说来:臭,就不是“臭不可闻”了。兴许,有它一席之地。

中国祖宗原本提倡吃新鲜食物,孔夫子就有“鱼馁而肉败不食”的圣道。在现实生活之中,“霉”、“臭”都不是什么好词儿,尤其是食物发霉发臭,就只能弃之不用。也有专家说了,用发霉发酵的方法做出异味食品,咱可是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

     北京的臭豆腐都说是一个叫王致和的举人发明的,考试落第、等待复考。习间重操起磨豆腐的生意,以小本经营维持生计。做多了卖不了,又切成块腌制做腐乳。一心研读,忘了这事。想起来,再瞅再闻:绿色且奇臭无比!舍不得扔,捏鼻子吃。这一吃,吃出来个人生关键时刻惊鸿一现的“转身”。如果考上了名次,大不了谋个七品以上的差事,或者当皇上的伺者,没人会记得后世恩德。无心插柳成了事业,“王致和”:几百年的招牌,还与时俱进啦!

    “黑如墨,香如醇,嫩如酥,软如绒。”文人骚客吃臭豆腐吃美了,形容起来咬文嚼字。色呈青黑、其貌不扬;外焦内嫩、绵柔细嫩,既有白豆腐的滑润兼有臭豆腐的奇香。这都是对臭豆腐的美溢之言。

     做人做出了滋味,也可以突发奇想。“遗臭万年”的事情可不少,吃老祖宗的“臭”训遗传也是致富之道。以臭为美的事情大有人在:放开了揭自己风流的“潜规则”;挖空心思整点“色与戒”;使了大劲儿编织招眼球的“红与黑”;设计故意把身子的几点弄成“绯闻焦点”;借着旁人的板砖往自己脑袋上跩成“血色浪漫”。说白了,就不怕自己“臭”自己。其实“臭”得其所,臭大发了,真成焦点,经济效益就来了。“不怕有人臭,就怕没人理。”现在的观点与老年间的老理儿:真像牛蹄子,各分两半。

     对臭味的体验,我还是停留在固执的传统的理解概念上。不十分排斥,绝不刻意追捧。对以“臭”闻名天下的各界奇“香”之人,还是避而远之。当然,人家不缺吃香喝辣、香坊靓车、狗仔跟包,谁在乎一介草民的指手画脚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