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妨回首

(2014-04-16 10:46:33)
标签:

上海书展

这些年

我经历的上海书展

前言

孙颙

分类: 中外书摘最新动向

不妨回首

孙 

 

 

十年前,当组织上海书展的构想刚刚浮出水面时,我和同事们的初衷,主要是希望给经济高度繁荣起来的大都市增添一点文化的气息。我们并无雄心万丈的计划。世界著名的“法兰克福书展”,是遥远的坐标,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魅惑力,但是,我们根本没有条件按照那样的规模和形式去设计。我们想到了近一点的比照,就是香港书展。内地的人士,长期有一种偏见,认为香港经济、商贸发达,在文化方面,相对贫瘠,甚至有人认为,那里是“文化沙漠”。后来,去香港的人多了,知道那种偏见是不对的,香港的文化有了长足的进展。不过,香港的朋友也指出,很多年以前,香港在文化上确实很少建树,变化是逐步形成的,其中,创办香港书展,在改变香港文化的素质方面,功不可没。每年不过一星期左右的书展,竟然可以影响到一座大城市的文化品质,你相信吗?其实,不必惊奇。文化的滋养,历来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它不需要每天在商业大街上声嘶力竭地叫卖。孩子们,包括众多的成年人,生活中只要有一定的时间,为精彩的书籍所吸引,安静地读上几本,他们的思维与人生,就可能产生良性的演变。

 

因此,我们的基本思路,就是在日益商业化的上海,力争每年有那么短短的几天,把整座城市的目光,聚焦到阅读上面来。至于上海书展后来越办越丰富多彩,成为一个被称为“节日”的文化盛会,成为带有全国意义的出版盛会,成为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元素,那是出版界同仁与全社会共同创造的结果。

 

 

参与上海书展工作的人士,前后很多,领导和组织者,变化也相当频繁。最近的几届,我因为工作岗位的变化,基本没有参与具体事务。汪耀华先生,大概属于稀有动物之列了。他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几乎一直是书展重要的参与者和热心的推动者。他给我送来一叠书稿,是十年间撰写的工作笔记,不由让我回忆起许多渐渐远去的旧事。我感谢他的细心。现在的社会,大家脚步匆匆,很多事情,做过就丢了,忙完就忘记。像汪耀华那样,认真地做,还留下仔细的记录和深沉的思考,相当难得了。前几年,我担任了市政协文史委的主任,在研究各种史料的时候,非常感慨地发现,许多应该保留的资料,几乎难以寻找踪影。甚至距今不远的二三十年前的重要事件,由于缺乏现场的记录,后人竟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立场,说出截然不同的故事来。

 

现代商业社会,忙碌是普遍的现象。但是,我们真有那么忙吗?忙到做完事情,停下来喘口气,回味回味也没有时间了吗?

 

关于这种世相,普希金早就写下略带讽刺的诗句,可能有多种翻译,我脑子里记得的,是简短的句子:“活得匆忙,来不及感受。”

 

在汪耀华的文字里,我享受了悠闲地品尝一下过去的滋味。那是别一种感觉,比大喘气地低头赶路,舒服许多。

 

2013年10月18日

 

不妨回首

 

《这些年,我经历的上海书展》

汪耀华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4年2月版

ISBN 978-7-5535-0207-6/G.029

25.00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