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木乃伊却成为木乃伊

(2011-11-03 11:17:03)
标签:

设计

原研哉

随笔

杂谈

寻找木乃伊却成为木乃伊


 [日] 原研哉 著   潘力 译  来源:《中外书摘》

 

    作为享誉全球的设计大师,原研哉将日本的生活美学和设计理念带给了全球的读者,我们也许看到过大师精彩的设计作品以及以他的理念持续策划的一系列展览,并对其对设计的理解和呈现拍案叫绝。在这本书中,原研哉为读者呈现的是设计的背后,他对生活的思考,设计来源于生活,那些短小的文章,闪念的随想,才是这位大师很多设计的起点。设计的私语,也许会带给读者更多对生活的感悟,对细节的追索。

 

曾被当作废物的木乃伊

寻找木乃伊却成为木乃伊

    埃及的木乃伊曾被作为废物利用的资源。

    有这样一句谚语:“寻找木乃伊却成为木乃伊。”意即搜救者反而成为遇难者,也被用作形容试图说服别人反而被对方说服。但是,“寻找木乃伊”意味着什么呢?也许大多数人会认为是描述敬业的考古人员吧,但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埃及的木乃伊曾经不是作为考古学的资料,而是因为作为埋藏资源而遭到大肆挖掘,目标是包裹木乃伊的“亚麻布”。这是开发出以洋麻为材料的造纸技术的农学博士原启志先生讲述的故事。在木乃伊被大量盗挖的19世纪中期,欧洲的造纸原料是棉花和亚麻布碎片。将废旧棉布粉碎,将纤维在水中搅拌、过滤之后生产出纸张。但是,随着纸张需求量的增加,原材料开始供不应求。于是,目光投向了包裹着亚麻布的大量沉睡的木乃伊,天方夜谭般地被盗挖之后取下包裹布。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大部分木乃伊被作为埃及国内蒸汽机车的“燃料”。根据原启志博士对文献记录的调查,埃及铁路在19世纪中期的大约十年间,竟然是靠燃烧木乃伊行驶的。搜寻木乃伊的是将其作为再生资源利用的木乃伊筹措者们。

    虽然这是对异文化极度不敬的故事,但我的本意不仅是批判这件事。在当今这个时代,虽然废物利用很重要,但具体做法要引起注意。

    当然,我们希望的是合理的废物利用。例如日本的旧报纸,现在几乎都被用作再生纸的原料,以及纸盒、缓冲材料等适材适所的物尽其用,在这方面有许多很好的例子。但是,若将所有纸张都视为废物利用的材料就有些过度。纸张是由多种植物纤维搭配、形态丰富的纤细制品。那种认为只要是纤维就什么都可以的风潮是对造纸文化的破坏。而且,要将市面上的废旧纸张制成“白纸”,必须投入药物漂白,这又导致要对大量污水进行处理,提高了纸张成本。这是本末倒置。

    目前,供应纸张原料的北美等地正在推进有计划的林木采伐,如何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显得十分重要。从环境的角度看,如果废物利用对自然和文化造成破坏,那就失去意义,正可谓“寻找木乃伊却成为木乃伊”。

 

通心粉的孔洞之谜

   寻找木乃伊却成为木乃伊

    通心粉为什么要有孔洞?我认为有三个理由。

    首先,通心粉需要用水煮。如果没有孔洞,中间部分就很难煮透。

    其次,通心粉本身无味,要附着大量调味酱方可食用。因此,必须有足够的表面积让调味酱驻留,孔洞正是为了使内部也形成表面。部分通心粉还有凹槽条纹,这也是增加表面积,使调味酱更容易附着在上面的窍门。

    第三,通心粉作为工业制品,重要的是在形状上要便于生产。通心粉的横切面形状像是用粗线笔画的圆形孔洞,只要将原料推挤出去就能成形。

    当然,让人看上去能产生食欲,长期食用也不至于厌倦的简洁性也很重要,有孔洞的通心粉满足所有这些要求。如此看来,简单的通心粉实际上是深思熟虑的设计成果。事实上,意大利的著名建筑家和设计师都有在设计通心粉。贝壳、飘带、涡旋、拉丁字母等等,变化的丰富性已经为我们所熟知。在通心粉的生产过程中,当小麦制成粉末原料之后,必须形成某种形状,总之任何形状都是可能的。因此,可以想见在通心粉的历史上经历过无数形状的试验。

    说到我自己,曾召集许多日本建筑家和设计师进行通心粉设计竞赛,并在米兰举办“通心粉展”。但遗憾的是,我们设计的通心粉还无法进入一般家庭的餐桌。可想而知,目前能够在市场上留存下来的通心粉,都是相应地得到餐桌认可的设计杰作。意大利人追求美味食物的朗朗热情使通心粉不断优化,这是令人尊敬的。回头看日本料理,条状的杰作当属乌冬面和荞麦面。意大利虽然也有实心面,但乌冬面和荞麦面的简洁性更具东方特色。最后经菜刀加工完成的方形横切面正是为了便于使用筷子。浸泡汤汁后发出声音地吸食,是出于在食用过程中调节面量和汤汁量的平衡。如果慢吞吞的话,汤汁就不能足够地附着在面条上。因此,吃法也有技巧,“哧哧”地发出声音才是正确的。

    

协和号与新干线

    寻找木乃伊却成为木乃伊

    协和号超音速飞机的空难事故令我感到震惊,因为不久前我刚乘过协和号。有时预定从纽约飞往伦敦的机票发生问题,就会有工作人员提议:“乘协和号吗?只要一半的时间就能到达,还来得及在伦敦用晚餐。”这种情况我遇到过四次,每次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Yes”。

    协和号飞机造型优美。相形之下,总觉得普通大型客机有些愚钝,与其说是步入飞机不如说是进入建筑物,某种体现在造型差异上的紧张感不足。曾经流行过“机能美”的理念,协和号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两倍于音速,比地球的自转还快,有时降落的时间甚至早于起飞的时间,类似时光机器。由于空气的摩擦,机体外部温度高达100℃左右,触摸舷窗都能感觉到热度。这简直像半个宇宙飞船。大角度起飞的感觉很特别。

    但是,仅仅为了让享受着鱼子酱和香槟酒的百名乘客(平均四十人)能稍微快一些横渡大西洋,却不断地对大气层造成损害,因此,使用过多燃料的协和号前景黯淡。虽然查明事故原因并重新开始飞行,但随着剩余十五架飞机的机体老化,还是避免不了最终退役的宿命。仅仅二十余年的飞行历程,可谓是令人叹息的短暂美丽。

    与协和号相比,日本新干线的速度也许慢了许多,但新干线基于自身体系在设计上的不断完善,令人欣慰。虽然常听说海外的车辆设计如何先进,但我依旧认为,力争世界最高速的新干线有着独创性的车体设计,尤其是有着鸭喙般车头的700型。虽然第一次看见时对这奇异的造型感到惊讶,但这不仅可以减少高速行驶中的空气阻力,也是为了缓和以三百公里的时速驶出隧道口时产生的强烈冲击音。为了更快更稳定的行驶,于是新干线有了这样奇异的造型。

    新型新干线出人意料地受欢迎,孩子们尤其喜欢乘坐。当然,较之旧型,成年人打心眼里也想乘坐新型。由于座位也稍微宽敞了一些,对于体形开始走样的我来说更加高兴,但无论如何,成年人还是应当体验一下。

    

表面张力的美学

    

    我到德国和瑞士等地旅行时,见到许多有计量刻度的啤酒杯和葡萄酒杯。当时不由得对这些刻度的作用感到诧异。后来终于明白,为了在售酒时必须达到一定的量,这些刻度正是用来检查容量的标记。确实,我有时买葡萄酒会感到似乎分量不够。反之,如果满满地斟来,就会对店家的大方感到愉悦。若是啤酒,如果泡沫的量太多的话,客人肯定也会感到不满。于是就有了这些计量刻度。

    但这毕竟显得小气。关于这个话题,我想说说日本的斟酒方式。大众居酒屋出售日本酒时,会在酒杯下面垫一个碟子,不仅满满地斟上一杯,最后还总是要溢出来并充满下面的碟子。当然,放这个碟子绝不是为了防止无意间洒出来的酒,而是故意让酒溢出来的精心设计。

    用木樽斟酒时也是如此,总是要倒到满满地溢出来为止。酒在桧木酒樽的宽厚边缘上,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而漂亮地微微隆起并摇晃着,等待着客人的第一口。作为客人,对于膨胀的光滑透明液体,总是尽量不让它溢出来而小心翼翼地将嘴凑上去。就是这人与即将溢出的酒的呼应,成就了日本酒的境界。相对于刻在玻璃杯上的生硬线条,这体现着日本式的美学观。无论是葡萄酒还是酒保,将这些欧洲的习惯强加于人还是最近的事情。但是在日本,大众水准的斟酒方式由来已久。

    说到表面张力,我想起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野口勇雕塑《水石》。在黑色石块的中央雕琢出类似洗手盆的凹槽,底部有让水微弱渗溢出来的装置。巨大的石块表面研磨得十分平整,渗溢出石面的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最大限度地隆起,然后静静地沿着石块边缘流下。由于水总是从各个方向均匀地流下,因此石块始终处于潮湿状态。这是日本式的美,这个美术馆的细腻雕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表面张力与日本,野口勇与溢出的酒,必然地存在着某种共通性,但过分言说也许就显得多余了。

    

(摘自《设计私语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责任编辑:王罕历,定价:29.80元)

 

更多精彩博文请点击:

日本畅销商品的奥秘

香港很少堵车?

中国人为什么非要买房?

香水里的爱情密码

时尚,不为人知的故事

看上去很美——最易被“误读”的职业排行榜

大学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