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的“我考故我在”

(2009-07-21 09:25:43)
标签:

郝明义

中学生

考试

阅读

文化

分类: 中外书摘新睿版精选

中学的“我考故我在”

一个“国三”学生自杀的背后


中学的“我考故我在”

郝明义/文 来源:中外书摘(新睿版)

 

    2004年有一则新闻报道。

    有一个家庭父亲在营造业工作,母亲在当教师,“国三”的独子在学校品学兼优。一天父亲看到儿子在屋子里看小说,把他训斥一顿。儿子受不了训斥要出去,父亲不准,要他打电话给母亲。母亲在电话里说了几句,儿子在电话这头回嘴,说父母的要求太高了,为何不能让他有自己的读书方式。父亲认为小孩讲话没礼貌,打了他两个耳光。儿子随即进了屋子甩上门。等父亲听到外面“砰”的一声,儿子已经跳楼了。

    

    非要把少年人看的书分成该看的与不该看的,让一本小说闹出这种事,是个令人唏嘘的新闻。但更令人感慨的是,我们社会对待阅读的功利态度,怎么如此根深蒂固。

    过去长时间的中国历史里,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大家重视的并不是阅读,而是可以帮你通过科举考试,光宗耀祖的书籍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说的就是这个。中国文化里,总是爱把考试用的“经书”和其他的书作一一区分。在科举制度之下,“四书五经”的重要性被摆到了最高的位置。读这些“经书”的方法,也就越来越“标准化”: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这是宋朝的大儒朱熹所写的读书之道。

    “经书”被供上庙堂,同样在宋朝当过宰相的王安石研读医药之书,都要称之为“小说”,就更别提其他的书籍了。因而,我们的父母不懂得如何处理子女读的“小说”问题,其来有自。

    20世纪之后的台湾,科举没有了,可是出人头地的需求仍在,企图透过对某些书籍的特别重视,来通过考试的习惯,仍在。

    

    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从中学教育开始,不会教我们如何处理“阅读”,而只是教我们如何处理“课本”——有助于提升考试成绩的课本。

    “中研院”副院长曾志朗说:“阅读是教育的灵魂。”这句话对中学教育,应该更有特别的意义。

    所有的父母与师长都知道,进入中学的孩子,也进入了身体发育的阶段。一年前的胖冬瓜,一年后就可能挺拔俊秀;一年前的丑小鸭,一年后就可能出落得亭亭玉立。孩子的成长,充满了各种令人惊喜的可能。因此,我们万般呵护地注意他们的饮食是否均衡,吸取的营养是否足够,并以他们近乎突变的成长与茁壮而自豪。

中学的“我考故我在”    

    我们如此看重孩子身体的发育,但是对待他们心智的发育,则往往不然。

    我们很容易忘记,中学生的心智,也进入了一个发育的关键期,而阅读,又是心智发育的关键因素。这时的他们,已经脱离幼年必须父母陪伴读书的阶段,也被小学阶段提供的基本词汇充实了自行阅读的能力。如同身体的成长已经让他们渴望可以独立行使,心智也是如此。所谓少年人“血气方刚”,所谓少年人之所以会有“叛逆期”,不就是因为他们在呐喊,他们也有自己对人生、对环境、对世界的意识与思想,需要给他们一个自我探索的空间?

    

    中学阶段的教育,趁着一个少年人对自己心智力量的探索产生好奇的时候,我们本应该提醒他,阅读对他的心智力量,是多么便利又有力量的养分来源。

    我们本应该提醒他,在阅读这件事情上,教科书有作用,但,不是唯一的作用。

    我们本应该适时地提供他一些刺激,鼓励他前行——阅读有哪些花香鸟语之境,阴幽暗黑之地,总要他亲身体验过才是。

    然而,我们的中学教育,不让这些事情发生。

    如果一个少年人在他心智最重要的六年关键成长时期,只懂得用“悬梁刺股”的方法,来读他需要标准答案的考试用书,又有什么不好呢?有人会问。多少人还不是这样读了大学,走上社会,在社会上有着优秀的表现?

    是的,你可以说没什么不好,如果你不觉得下面这些问题有什么严重的话:

    第一,没法认清教科书与参考书的本质。

    教科书与参考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教科书,是近代有了学校体制后,对学生心智成长所提供的浓缩维生素;考试参考书,是刺激考场上肾上腺素分泌的兴奋剂。至于补习班?那不过是提供大量兴奋剂的轰趴(home party的音译,意为在家举行的小型派对)。

    兴奋剂当然有助于你冲刺考试,但,改变不了那是兴奋剂的事实与本质。

    没有父母会要自己的子女在发育成长阶段的六年时间里,只以各种维生素过活,并且以整天要他们参加提供兴奋剂的派对为乐为荣。但是在对待自己子女心智的成长上,却很容易如此。

    第二,破坏了其他阅读的时间与胃口。教科书加上应对“考试题型”的参考书,在一个中学生生活里占这么大比重之后,他很难有时间再做其他阅读的探索。即使有,也很容易摆荡到另一个极端。

    几年前,一个电视节目访问两位北一女的高中生,谈横山光辉的《三国演义》漫画。两个女学生兴高采烈地谈了她们有多喜欢之后,主持人问她们:“那你们看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吗?”

    她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考试的书都看不完了,谁还有心情再看别的文字书啊。”(你只要把横山光辉的《三国演义》漫画替换为一个网络游戏的名字,就可以知道今天的情况。)

    

    第三,破坏了他对人生的想象。

    对一个心理上刚准备探索这个世界的少年人而言,他应该明白,如果他所好奇的人生是个最大的圆,那么阅读是许多中圆里面,可能最大,也可能色彩最缤纷的。至于学校教科书,则是这个中圆里面许许多多小圆中的一个而已。

    但是现在台湾的实况是,我们在告诉少年人,最起码在他这六年中学的时间里,他人生最大的圆就是学校的教科书。这个大圆里面有很小的一个圆可以是他的课外阅读。然后小圆里又有一个更小的圆,剩下来留给他当作对未来的好奇与想象。

    当一个少年人对人生未来没有多少好奇与想象的时候,的确,阅读考试用书以外的书,对他也没有多大吸引力了。

    

    中学生的课本里,有说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但是父母和师长要他做的,却是“我考故我在”。

    

父母为什么如此想不开?

中学的“我考故我在”

    三四十年前的父母,如此看重学校的考试成绩,如此把相关课本的重要性置于一切之上,我可以理解。资源匮乏年代的时空背景,出人头地的现实需求,使得家长和老师都忙于以考试为教育重点,追猎学生书包里的课外读物为常,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今天?曾经自己身历大学联考年代的煎熬,对课本、补习、考试这些痛苦都明白的人,自己当了父母之后,为什么仍然如此热中于为这个游戏的热度加温?让多元多纲的学校考试,反而更给了教科书挤压其他阅读的理由?

    有一阵子,我很想不通。但后来找到了解释。

    因为他们自己就没体会过,教科书以外的多元阅读,到底可以给自己的人生什么有趣或有益的启发。

    自己没体会过的事情,怎么会想到可能发生在子女的身上?

中学的“我考故我在”

 

(摘自《越读者》,人民文学出版社,责任编辑:王培元)

 

更多精彩阅读请点击:

都二十几岁了还整天叽叽喳喳

只要工作时间长,就代表我很努力?

我就是那该死的小偷

时尚,不为人知的故

贵族可以穿什么?

经济危机的2009我们还能怎么省

你永远有做不完的事

多彩年代 多彩恋爱

中国人开始博傻

老婆的不同版本

70后,80后,90后的区别

做游戏揭秘你的未来异性伴侣原型

未来空心读书人?

姚明:我要穿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