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的信:怎样看一部“平淡”的电影不昏昏欲睡
标签:
杂谈给孩子的信教育 |
外中的小朋友:
这周我们从周五看的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说起。
老实说周五看这部纪录片快睡着的同学请举手。想必在观看时昏昏沉沉的人不少。可以理解,一来劳累了一周,二来这部纪录片并没有紧张、曲折的情节,并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也没有帅气、靓丽的明星,就像平常的生活,没有被修饰,没有被夸张,像每日司空见惯的潮起潮落,怎么能吸引我们呢?
不错,我们都喜欢刺激,或者说“刺激”的东西能让我们兴奋,但是生活不是做过山车,不是看恐怖片,倘若每天每刻都在惊声尖叫与怦然心动中流转,小心脏怕是早就爆裂了。更多的时候生活是平淡的,像一碗寡淡的汤,像清晨淡淡的雾气,像每日我们见惯不惊的光影,像我们已经惯觉的饭菜……
很多时候课堂学习也是这样,从最初的惊奇、变成日常的平淡,于是在这样夜以继日地学习中,我们也难免出现走神、分心、昏昏欲睡,心猿意马,身在曹营心在汉……
那么,如何在平淡中去发现惊奇?如何在日常中去发现不寻常呢?如何在这样缓慢的节奏中不昏昏欲睡呢?
首先,带着计划去学习(观影)
想想自己在这样的活动中想获得什么,自己需要做什么准备
第二、带着任务去学习(观影)。
你说看一部电影也带着任务,这不累吗?的确!我承认带着任务去做某件事肯定不如心无牵挂地做一件事让人感到轻松。很多时候,休闲是一种情调,闲适是一种状态,没有目的的自然状态让我们感到舒畅。我希望大家有这样的状态,但是,我讲过,我们做事都有目的,不同的目的要求我们运用不同的手段与方式。如果,我观影的目的就是娱乐或者干脆就是吹眠,那么就让缓慢的画面柔和地抚摸我们的双眼,我们慢慢地睡去,这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我常常感到在看电视时候睡去是一件挺美的事。但是,反过来,你要是想从中学习点什么,不想由此就睡去,那么最好就着点任务去观看。
就像阅读一篇文章一样,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些简单的任务:这部电影在讲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这部电影想表达什么(导演用电影中的哪些片段、情节来支撑他想表达的观点);我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什么,学到什么(我用哪些片段与情节来支撑我的观点)……带着这样的任务观影,你的大脑就启动了,你在思考,睡意就远离了,当然这样不轻松,轻松的事未必都是有意义、正确的事。
第三、带着问题去学习(观影)
伟大的苏格拉底认为学习最为重要的问题就在与提问。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问是思考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人不会提问也就可以说他不会思考。我们看到的众多学霸,他们有很多共性,其中喜欢提问、善于提问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我不知道,你们在看这部电影时想到什么问题。不同的问题代表着思考水平的不同。子俊向我提了一个问题,我觉得颇好。他问我:电影中反复出现了猫用意如何?
我为什么觉得这个问题不错呢?
1、子俊看到了反复出现的内容 2、子俊看到了细节的东西
3、子俊问了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
我们在学写中就会学到,细节的描写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没有紧张的、起伏变化的情节的散文或影视作品来说,细节描写是提升作品品味的关键性要素。我们在学习中也学习到“结构”上的反复出现造成的“呼应”,“呼应”让文章有了更多的链接。当然,反复出现的东西多半还会在内容有所表现。我们看这部纪录片是要记录在故宫修文物的这些工匠,我们都知道故宫过去是帝王生活的地方,后来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博物院。故宫给人的感觉是庞大的、威严的、肃穆的、辉煌的,怎么来记录我们生活中的小人物平凡的人在这样的具有历史丰韵、历史沧桑的巨大空间的工作呢?如果也用“大”来展示他们的工作,这种“大”可能被“拔高”,可能会被“故宫”更大的气场给淹没下去,让你觉得庄严有余,温情不足。这时候,选择猫,给巨大的故宫,给这些在这里工作的人的工作带来一写日常“烟火”的味道,仿佛从“天上”回到了“人间”,让人感亲切。原来,具有神秘气息的文物修改匠人也是我们中的普通人与我们一样有着人间的各类喜好。
这样反复出现的细节还有鹦鹉,你想严肃的故宫有了鹦鹉一下多了生机,这是人间的味道;还有反复出现的是阳光,是树林,是透过树枝、穿过树叶落下的光影,明晃晃的阳光,照在已经有几百年岁月的故宫的房屋间,这样的阳光
几百年前也是如此,只是屋子的主人换了对象,物是人非,岁月唏嘘,几百年后,这样的阳光还会依时落下,那时又是谁在这个空间感受时光的秘密呢?
于是,如果你有丰富的阅读量,你会想起黛玉“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想起李煜“落花流水天上人间”想起”无可赖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想起孔子说的“逝者如斯乎”,时间的洪流会冲击的神经,赶走你的疲劳,你会想起某年某月的有一天,想起当年的种种往事……于是联想让我们延伸出众多的内容,众多的情感汇集,我们怎么会昏昏睡去呢?
第四、带着“专业”的角度去思考
例如,我会注重看这部电影怎么开头的。我们看到一开头是一个员工给故宫的这些房间开门的画面,导演为什么用这个镜头开头?这个其实不难,从开门开始,一天从这里开始,很容易理解。我们在后面还发现有关门的画面,繁复的开门、关门,这是呼应,你们有发现没有,这些开关门的锁都是那种比较传统的锁,没有用现在的电子锁,而这些门也是老旧的门,从门的缝隙中可以窥见里面的情景。古老的故宫在现代化中还保留着传统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打动着我们。我们说,我们很容易理解用开锁的镜头作为电影的开头,但是为什么不用关门的镜头作为结尾呢?这样不是很好的呼应吗?为什么用一只鸟啄食,而且是长镜头(长时间)来展现,然后小鸟飞走,电影就嘎然而止呢?用意如何?大家是不是可以比较一下两种方式结尾的优劣?是不是可以思考如何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

我的理解是:用关门的镜头作为结尾当然可以,有呼应不错,但是这个太常规,很俗套,一眼就知道导演的意图了。一个好的结尾是有“韵味”的,什么是“韵味”呢?我觉得要留有余地,给人回味,不要把什么都说完了。一只小鸟落下,啃噬落下的黄杏。我们前面讲细节,我们说猫、鹦鹉、阳光都是细节。这些匠人打成熟的杏子也是细节,成熟的杏子落地也是细节,落下的黄杏成为鸟的食物,你看顺利成章地连起来了。我们都读过这个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落寻常百姓家”,这样的小鸟在一百多年前,还是帝王家的“贵鸟”,外人是看不到了,现在故宫早就没了帝王家,普通常人次第到这里参观,一样的风景也是不一样的风景,是不是有一种历史的味道在里面。历史波诡云谲,自然潮起潮落,一只鸟儿吃完早餐呢,飞走了。我想起泰戈尔的诗句:天空划过飞鸟却没有飞翔的痕迹。大历史、小人物,在历史面前我们是渺小的,在时间面前历史又是渺小的。鸟儿飞走,日子继续,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在宏大的历史中?在岁月的光影中?更在我们日常的细节中。我觉得这样的结尾更有一种冲淡的意味,像一杯淡茶,不浓烈,需要时间慢慢的品味,需要“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需要无心中的有心,也像衣服传统的国画,那些留白的空间可能才是我们精彩的所在。
当我们这样思考的时候,哪里还有困意?
第四、带着寻找“哲理”的追思去学习(观影)
前面讲了,最基本的任务是搞清楚在讲什么,想表达什么。这部电影展现的是故宫博物院的这些匠人的日常工作。我们今日问你将来想做什么,很多人会说:当商人、做明星,很少有人说我想去修文物的吧。前者有巨大的金钱诱惑,镁光灯聚焦,有粉丝的呐喊,后者我们怕是都不知道有这个职业。我们也不知道这个职业的待遇怎样,我们也不能说只求商人、明星就怎么的,但是有一点,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看出,这个职业需要守住寂寞。片中人说:干这事,不能烦。
“不能烦”这三个字有意思,我们现在做很多事是“烦得很”,因为我们是被动地做,无奈地干。我想这些人选择这些行业多半还是有着某种“兴趣”在里面的,当兴趣支撑着热情时,我们做事可能就“少些烦”,但是做事不能只靠兴趣,“不能烦”更是要求我们要“心平气和”地做事,学习很多时候是枯燥的,很多时候是“烦人”的,倘若我们能尽量做到“不能烦”,我们就能深入到细节,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
我前面推测这些匠人为何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影片中一个匠人说:中国有句话叫“格物”物品是没有生命的,但是人赋予了它意义,于是它又变得似乎有生命了,在这个过程中,人通过观察、联系这个事物反观自己、反省自己,人在这个过程中就升华了。在美学上这叫“移情”,最典型的是中国的“玉石”文化,是“梅兰竹菊”这样的君子文化,儒家文化很强调内省,在这样的内省过程中,我们逐渐感觉自己融入到自然中,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力量。
这样说还是玄虚,我觉得更为现实的是他们在修复中体会到了一种创作的快感。当那些破损的文物经过他们的修理后恢复了机能,接近了原貌,被游人参观、赞叹,这种创造的力量是很容易带给人快乐的。因此,我们常说,学习带给我们快乐,成功带给我们快乐,成功才是成功它妈妈。因此,我希望大家在学习中不断地去创造,体会创造的力量,体会成功的快乐。
倘若这样,我们的困意是不是又少了一些?
第五、选出一些自己最难的画面内容,进行思考
选择一些自己难忘的内容进行思考与回忆有利于我们保持清醒。例如,这部电影开头一个工作人员骑着单车穿越故宫,我不知道平常他们是否也是这样的,这个画面很美,硕大的太和殿作为背景,一个平凡的工作人员骑着单车穿过历史久远的宫殿,很有意思;还有他们的办公房屋,那种四合院的建筑很是让我喜欢,一个带院子的房子一直是我的梦想,这样的画面还有不少,我们选出这些东西,留存下来,也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库。
好的!一部电影,我们还可以挖掘出很多东西来。今天,我们就先谈到这里。
肖涛
2018年10月28日

前一篇:写给孩子的信:谈谈挨打
后一篇:写给孩子的信:半期之后谈谈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