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信:谈谈文学
标签:
杂谈写给孩子的信 |
分类: 教育随笔 |
外中的小朋友:
这周,我们聊聊文学。
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蒋勋的四本书《蒋勋说文学》(上下),《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由于要跟你们讨论,我也跟着大家重读了这4本书;由于要向你们传递知识、交流情感,我也进行了更为深入地学习、思考。跟我初读这几本书的时候相比,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我也有一种他傲与自豪。因为,你们在初二的这个年纪,在我的“逼迫”下读完了这几本部有点大部头的书,我想这在深圳,乃至全国是少有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阅读还在不断继续,我们的目标是初中结束前能读50——80本书,并且能从里面真正地吸收营养,让大家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成为独立思考有品位的人,倘若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我绝对应该为你们以及我自己感到骄傲与自豪。
蒋勋的书,从专业的角度看,好像不算非常专业,但是,他的书能够踢给我们很多思考。其中一个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谈的文学。
文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似乎降到一个很低的位置,大众对文学的关心远远低于对经济的关心,人们谈论房子、股票、汽车、明星的时候远远比谈论文学的时候多,这也正常,经济是话语权,经济决定其他。
不过,在我们经济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我们现在很多人并不太差钱,但是,我们还是很少去关注这个文字的空间,这个巨大的空间似乎还是不能很好提起大家的兴趣。
我们在讨论《蒋勋说文学》的时候,我问过大家的感受。不少同学直言,这书吧,有点“无聊”,我问大家什么书”有聊“,大家说喜欢有故事的,喜欢小说。我说这小说就是文学的一种形式,看来大家不是不喜欢文学,而是不谈喜欢这种讲”文学史“的书。例如假期我们看的金庸的小说,阿西莫夫的小说
,刘慈欣的小说
,曹文轩的小说,之前看的《追风筝的人》,大家还是饶有兴趣的,这说明,文学至少可以带给我们一个娱乐、休闲的功能。
我很看重文学的这个功能,我一直觉得一个好的东西多多少少有应该是有点趣味的东西,完全没有趣味,不好玩,我多半不会去接触。
阅读应该是好玩的,文学应该是有趣的。很多人问我给学生看什么书,我的回答:首先看好玩的,童话、小说首选。
大家喜欢看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这说明文学可以是好玩的,有趣的,可以带给我们娱乐的快感。
娱乐在很多时候被看作有点‘低下”的东西,尼尔
· 波兹曼写本书叫《娱乐至死》,批判社会一切话题逐渐娱乐化现实社会,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
思想家在担心娱乐的副作用,娱乐本质是带给我们欢乐,这点无可厚非,我们需要快乐。而欢乐还是有层次的,有一时的欢乐,有长久的欢乐,有深一点的欢乐,有浅一点的欢乐。从生物学上看,这种欢乐倒是都差不多,因为都是一种叫多巴胺的东西开始分泌,这种东西分泌后,我们的紧张就会放松,我们就会有一种轻松感,满足感,甚而是归宿感,成就感。浅层次的欢乐,也就是你的多巴胺分泌的少,你的欢乐主要集中中感官上,实效也短,你要不断增强刺激,你才能维持,例如你喝冰镇可乐很爽,但是,口渴的问题解决后,那种爽快不会维持很久;深层次的快乐则带给我们安全感、满足感,归宿感、成就感……
有没有体验过这种这种感觉?一部精彩的电影后,你迟迟不愿意离开影院,你的头脑中闪烁着电影的画面;一首好听的音乐结束后,这音乐余音绕耳,你感慨叹息;一部小说结束后,你合上书本,但是,你的精神还保留在书中的情节中,书中的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依然激荡你的胸膛。
文学、艺术都有这样的作用,带给我们欢乐,留给我们愉悦,高兴的事,为何我们不去做呢?
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时间被各种作业占据,学业压力非常大,有了休闲的时间,我们更愿意去做一点简单的事。沫沫阿姨就是这样的,回到家,看电视,不是因为电视节目好看,而是因为累,她需要放松。
成人已经定型,孩子们还在塑造。
我前面讲了文学可以带给我们悦乐,但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不愿意用这种方式来悦乐呢?那是因为,阅读文学作品是一个体力活,也是一个智力活,它需要付出“精力”,是体力和脑力的付出,而电视的娱乐节目,你基本上不需要付出智商,你被动接受就是了,说简单点,这种“娱乐”简单、轻松,不付出智力成本。
我不能说简单、轻松的就是不好的。毕竟真理是朴素的,大道至简。但是,我却要说很多娱乐方式是简单而缺乏营养的,没有智商的参与,只有浅薄的搞笑,这样获得的快乐是短暂的。
有没有这种感觉,你去爬山,走上去或是坐缆车上山顶,你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前者,你到了山顶,你的自豪感、愉悦感会比后一种方式强烈很多,因为你付出了,付出得到的收获更容易刺激分泌多巴胺,量多,时效长。那么进行文学阅读是一种体力与脑力的付出,当你用你的精力与智力阅读完一本书,与作者共鸣,体会到其中的情感,感悟出某种道理,那种醍醐灌顶的快乐,无法用言语述说。当你有了这种快乐,你再去看那些低层次的快乐,你会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当然,我不是让大家只去体会高级的“愉悦”而不去触碰“低端“的愉悦,每一种层次你都要拥有,但是,关键看你拥有哪一种更多级别的”快乐“。
这种促进你智商,带给你更高、更深的体会快乐的方式值得你拥有。
我刚才说,因为学业压力非常大,工作压力非常大,因为现实中还有很多伧俗的事情,我们很多时候选择”简单而无聊“的内容来”逃避“现实,有没有想过,我们可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方法来抵抗生活中的压力与庸俗,甚至是对抗“命运”这样的方法肯定是多样的,我想文学绝对是一个有力的武器。
司马迁遭受宫刑后,一度想结束生命,但是他有一种使命感,他要写完自己没有写完的《诗记》,他用写作去抵抗命运,他用《史记》去洗刷自己的受到的侮辱,用一本“史家之绝唱,文学之离骚”的书去证明自己,也成就了自己。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在当代作家史铁生身上看到,文学创作(司马迁的作品你可以说是史书,可以说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成为拯救他们的一种强大的武器;我们读唐诗、宋词,读那么多诗人的作品,无论是春愁、秋悲、生离、死别,还是悲欢、失意、贬谪、等待、希望、失望……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安抚了自己的情绪,获得了精神的慰藉;我们读刘禹锡的《陋室铭》,读周敦颐的《爱莲说》也能分明感受到作者通过文学创作去抵抗世俗恶流。在作家那里,文学创作是一种宣言,述说自己的喜怒哀乐,宣告自己的情操品质;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我们则在文学的阅读中接受了一次次的”情感教育“”品德教育“
北岛说”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的墓志铭“你选择卑鄙还是高尚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我想跟你选择娱乐的方式,阅读的书本有关。阅读是一种教育,选择什么样的阅读可以说就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文学教育是一种高尚的教育,在不断阅读文学作品后,很多人是可以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是可以保留底线的,是可以选择高尚的,是可以拥有优雅与尊严的。
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选择情调,选择高尚呢?很多时候,情调太装,高尚太累,我为何需要?
我觉得你不必一定要成为一个有所谓情调的人,你也不必一定要成为一个太高尚的人,像道德家一样。但是,我觉得你首先应该成为你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这样的话,你听得太多,什么是最好的自己,你是谁?这可不是简单的问题。这个哲学上的深刻问题,我们先不讨论,我想你应该想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青春期的你,注意外表了,爱好打扮了,喜欢出风头了,为何?你长大了,你成长意味着你拥有更多的独立意识,但是,你怎样成长,你会长成什么样的一个人,这又是一个大问题。年轻人喜欢新奇,我也曾经如此,我们渴望有个性,但是,真正有个性的人太少,太多人朝着社会平庸的众人发展。
圣埃克絮佩里这样写道:“我再也不能理解那些乘坐郊区火车的芸芸众生,他们自以为是人,然而他们却因承受着某种他们感觉不到的压力而沦为像蚂蚁一样的虫豸。当他们空闲的时候,他们用什么来填满他们那些荒唐而短促的礼拜日呢?”生活中虫豸一般生活的人太多,他们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他们没有思考,只有集体的乐与怒,他们混在人群,你根本分不出差别,如同流水线上的机器。汪峰曾经唱过这样一首歌《李建国》
他有一份稳定的好工作
他有一个美满的好生活
有老婆有孩子却很寂寞
亲戚多朋友多却很失落
你一定在那儿见过他
他的名字叫李建国
他爱喝冰镇的可口可乐
他爱穿时髦的便宜货
他喜欢看七点钟的新闻联播
他喜欢听邓丽君的流行歌
你一定在那儿见过他
他的名字叫李建国
如果你问他是谁
他就是我们每个人
他很忙他很累却没有结果
他很怕他很担心两手空空
他说他总感觉他无所适从
他说他总找不到去幸福的路
他已经习惯了说谎话
他已经无所谓真或假
他走在那大街上那么潇洒
他站在镜子前觉得是自己那么傻
你一定在那儿见过他
他的名字叫李建国
如果你问他是谁
他就是我们每个人
平常的、平淡的生活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的所谓平常生活大多变成了平庸的生活,这种平痛的生活缺乏趣味,潇洒,失落,时常感到空虚,这种没经审视的人生,没有追求的人生有多大意义呢? 我给八九班同学听崔健的歌,我们讨论为何《一无所有》在八十年代震惊中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歌词里面提到的自由,选择,出走等关键词震动了曾经封闭的没有个性的国人的心。我们在《花房奴娘》里听到,“我”遇见了一个“好姑娘”,在花房里闻到了花的密香,但是这个爱情让“让我”变成“跟他们一样”,我还是选择了“大海的方向”
选择了去做“假行僧”从南走到北,从白走到黑;那天,我们听大乔小乔的《别亦难》歌词有“ 我柔情万种,他去志更坚”女儿国女国王只想得到唐僧的爱情,而唐僧则要追求自己的信仰,女儿国女国王只要今生的幸福,唐僧则要找到解决万物轮回之苦的方法,我无意说平常的生活,日常的爱情不如远方,信仰重要,我也对孩子们说,我会选择沫沫阿姨。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如果你的整个生活没有一丝的波澜,我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没意思。就像《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整个青春都不知道自己家有一个如此漂亮的后花园,没到过春园,不知道春色几许,过着被规定的生活,没有自我,只有宿命,这样的人生意义何在?


我们在蒋勋的作品中多次看到“出走”这个词,生命是要一些“出走”的,我们看陶渊明有这样的出走,回到自然中,让生命变得纯澈;我们看到李白有这样的出走,我们被他的豪气、热情、自由、勇气、叛逆所感动;我们看到唐寅、徐渭、张岱有这样的“出走”,感受到了真气与深情。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晚宴上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我曾经给大家写过一封信,讲“有用”和“无用”,无用有时是大用。我真的希望,大家不要太功利,不要只看考试书,生活如此广阔,远非只有分数,我希望大家在文学阅读中感受生活的真善美,寻找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在某个生命的时刻,那些文学作品的片段、言语跟自己的故事再次相遇,我们开怀、感伤、追忆、怀念……一切的意义与美好在那个时刻在你的头脑中重现,你情动于中,你情深意重,你终于明白所有的付出就是等待着生命中的快乐与幸福,我们曾经这样阅读,我们一直这样真诚的生活,我们用文学作品去抵制生活的庸俗,我们热爱这个美丽而残缺的世界!
肖涛
有老婆有孩子却很寂寞
亲戚多朋友多却很失落
你一定在那儿见过他
他的名字叫李建国
他爱喝冰镇的可口可乐
他爱穿时髦的便宜货
他喜欢看七点钟的新闻联播
他喜欢听邓丽君的流行歌
你一定在那儿见过他
他的名字叫李建国
如果你问他是谁
他就是我们每个人
他很忙他很累却没有结果
他很怕他很担心两手空空
他说他总感觉他无所适从
他说他总找不到去幸福的路
他已经习惯了说谎话
他已经无所谓真或假
他走在那大街上那么潇洒
他站在镜子前觉得是自己那么傻
你一定在那儿见过他
他的名字叫李建国
如果你问他是谁
他就是我们每个人


我们在蒋勋的作品中多次看到“出走”这个词,生命是要一些“出走”的,我们看陶渊明有这样的出走,回到自然中,让生命变得纯澈;我们看到李白有这样的出走,我们被他的豪气、热情、自由、勇气、叛逆所感动;我们看到唐寅、徐渭、张岱有这样的“出走”,感受到了真气与深情。
从这个意义上文学创作,阅读文学作品是一次自我拯救,是一次灵魂呼唤。电影《巴尔克与小裁缝》山区的姑娘靠文学冲出了封闭的大山,过上了另一种生活。我常常觉得文学是可以改变我们生活的。当然,我们大可不必一定要去做轰轰烈烈的大事,我们的生活很可能是平常、平淡的,但是,我们必须拥有一种坦诚,一种真情,一种自由,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立,这些都可以从文学中给予力量。
教育界经常说这么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个推动的原动力🈶️很多,我觉得文学绝对是一个重要的推手。你在文学作品中看到故事,品味诗歌,观看戏剧,欣赏散文,你通过文学作品体验的是是这个世界,感悟的是人的本质——那是与灵魂有关的东西。人跟动物🈶️很多区别,进行文学创作、欣赏文学作品绝对是一个重要区别。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让我们有了人的真正属性,完全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他丧失了作为人的某种高贵。
前一篇:写给外中家长的信
后一篇:给家长的信 谈谈家教补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