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破坏王拉尔夫存活在一个80年代出品的低精度游戏中。他的设定身份是一个反派,每天的生活就是在游戏《快手阿修》中大搞破坏,其后由玩家操作的英雄人物快手阿修会及时赶到进行修补,赢得奖牌,包揽一切荣耀。

拉尔夫厌倦了自己的角色,特别是厌倦每天一个人生活在垃圾山,没有朋友,没有娱乐,没有欢乐。
他渴望得到认同!
但是,他的身份、角色是一个反派,他的使命是破坏而非被人认同。
他被告知除非他获得一个奖牌才会被大家接受,而在游戏的世界里只有好人、英雄才能获得奖牌,而一个反派人物怎能获得奖牌呢?就像一个差生怎能考到第一名呢?
拉尔夫走出了自己的游戏角色,他混进入了《英雄使命》这个游戏世界,并且阴差阳错地获得了一枚奖牌,但是在“逃离”的时候,他却带走了游戏中极具危险的“虫子”,来到了另一个游戏“蜜糖充斥”中。
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古怪精灵的女孩——云妮。

云妮是这个游戏中的一个程序漏洞,她的存在可能会威胁到这个游戏世界的“平衡”。因此,她被孤立起来。云妮虽然被孤立起来,但是她总觉得自己是一名出色的“赛车手”,她总是想方设法地参加比赛。而参加比赛需要金币,云妮碰巧获得了拉尔夫的奖牌,她凭借这个奖牌有了参赛的资格。
拉尔夫失去了奖牌,也失去了被他游戏世界的人认同的机会,他不甘心放弃,他唯一的机会是帮助云妮获得比赛冠军,这样云妮可以获得一个奖牌。
于是,两个在自己游戏世界被孤立起来的人走到了一块,两颗孤单的心得到了彼此的慰藉。
但是,就在参赛前。拉尔夫被糖果国王告知:云妮不能参加比赛。如果她参加比赛,程序会出现漏洞,现实世界的玩家会以为机器出了问题,游戏机器的电源会被拔掉,游戏世界的成员将无家可归,而作为程序漏洞的云妮也就随游戏的结束一块死去。
于是为了保护云妮和整个游戏世界的生命,拉尔夫不得不毁坏了云妮的赛车,这也狠狠地伤了云妮的心。
不过,很快拉尔夫发现这一切都是唐国国王的阴谋,于是拉尔夫重新站了出来,帮助“战士”打击“英雄使命”跑来的虫子,也帮助云妮获得了冠军,恢复了云妮本来的身份——她是一名公主而非一个程序的漏洞。




好莱坞是制造电影的世界工厂,也是制造梦想的工厂,它向世界输出电影,也向世界输出它的价值观。民族主义者会觉得这是一种新的“侵略”,但是,倘若输出的价值是一种优秀的、普世的价值,让大众在娱乐中普及一些常识,获得一些教育,这不也是一种功德吗?
好莱坞的动画电影说来类型是固定的,它总是离不开这样一些“母主题”:成长、亲情、价值、爱情、寻找自我……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现实世界必须面对的话题,只不过好莱坞、梦工厂用电影这种方式来表达、传递其中的内涵。
《无敌破坏王》也有这样的“母题”——寻找自我,成长,寻找人生的价值。
好莱坞的厉害在于这里的编剧能够打造出富有想象力的故事,能从不同的视角去挖掘我们早就熟悉的主题。
像这部电影他从一个被绑定的反派角色——无敌破坏王入手。“反派坏蛋”的角色是游戏的需要而赋予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工作”,就像拍电影的演坏蛋的演员,生活中他们不一定就是坏蛋,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人又容易标签化,久而久之我们也会觉得一个常演坏蛋的人现实中也是一个坏蛋,而电影中演好人的人现实中也是好人,特别是在二元对立思维的教育中更容易产生这样的思想。
而一个拥有多元思想,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社会,它的角度是多样的。因此,在这个故事中,反派坏蛋“拉尔夫”不满意自己,不满意自己在工作之后还被游戏中的人物当做坏蛋,不满意自己被孤立起来。
他渴望融合到主流的社会,“主流社会”给了他一个机会(而这个机会是他们认为拉尔夫不可能完成的),让他获得一个奖牌。
于是,拉尔夫走上了寻找奖牌的道路上,走上了寻找自我的道路上。
其实,这个母题的故事早在希腊神话的故事中就得到了展示,“寻找金羊毛”的故事,不正是这样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吗?
这样的故事大约故事也是有一定套路的:主人公生活不如意,主人公最开始寻找的是一种外在的认可。拉尔夫一开始寻找的是那枚他认为可以带给他认同的“奖牌”,但是,当他获得奖牌之后,发现他并没有得到认可,那些外在的形式的东西不过是一些借口,纵然你满足了外在的条件,但是并不代表你得到了真正的认可。
一个人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的。例如现在的中国,我们的物质改革已经很不错了,取得了举世的成功,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被世界认可了,我们的道路还很长。
在这样的寻找的过程中,往往还会遇到一两个命运相似的人物。这个动画中是云妮。



过程往往是一波三折的,往往是经过巨大的努力在靠近成功的时候功亏一篑,不过接着又会因为机缘巧合柳暗花明。
最后的收获,主人公有了一种成佛的领悟,终于从外在的认同走向了内心的认同,这种内心的肯定也就是发现自我的过程。
这一类型的电影都在告诉我们:成功就是发现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你可以不断超越自己。
当然,这是一个理念,你要把这个理念变成最终的结构,你要做的必须是行动,行动才能改变命运,行动才能塑造未来。
游戏世界中并不只有拉尔夫一个反派角色,其他反派角色也有着拉尔夫类似的苦恼,但是只有拉尔夫一个人用行动去解决自己的苦恼。
那么,为什么拉尔夫具有这样的行动,而其他人物不具有呢?在现实中为什么有些孩子能通过行动去改变、塑造自己的未来,而有些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呢?
说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写成一本书都绰绰有余。简单说来,我认为首先是一种“自我意识”,拉尔夫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且不想只是作为反叛人物角色被孤立地存在,他在自我体验中冒发出自我认同,不仅是自己的认同,也需要他人的认同。
自我意识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却不是每个人都顺利的。与自我意识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格”,人格有可以分成:气质、性格等。气质是天生的,通常就是我们说的外向的、内向的。心理学上还有更为专业的分类。气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的,但是也不是不能后天改变的。而性格确实后天培养的。
因此,我们去除掉先天的因素。无疑,后天的成长坏境和教育是决定孩子这方面的重要原因。电影里面并没有讲述为什么拉尔夫能具有行动,但是现实中你的小孩缺乏这方面的行动力,跟你小孩的成长环境,接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例如家长的教养方式:你是采用专制式的方式,还是溺爱的方式,还是民主的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行为模式也是不一样的,例如专制的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一般比较懦弱,而溺爱下的孩子比较放纵。
又如教师的教育方式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用专制方式来管理孩子,孩子往往只会被动接受,而用民主的方式,孩子则比较主动,善于自我去解决问题。
而应试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就在于这种教育忽视了孩子主动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更多的去训练孩子的一种接受能力接受这种方式,接种在这种方式中去找到自己的坐标,它很少教学生去发现自我,找到自我的方式,更好少去教孩子学会改变,因此,现实中的绝大多数人就像电影中的”坏蛋联盟”里的角色里一样适应了自己的角色,只不过有些人的角色是所谓的“好角色”罢了。
而改变孩子,则首先从教育的方式开始。学校的理念当然要改变,老师的方式要改,但是作为家长你不要指望学校、教师的改变从而改变你的小孩,作为家长你们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甚至是最为重要的老师,专业的教师教授专业知识,而作为教育方式、学习模式则不一定非来自学校的教师。
家长改变了,孩子的改变就不难了。(不要错过关键的时期,错了关键期,即便家长改变了,孩子也难以改变了。)




电影中拉尔夫的反面角色是游戏设计时设定的,而现实中孩子的“角色”最主要的则是来自孩子的自我表现。好的教育是相信孩子的表现是一个动态的,也就不轻易给孩子断定一个盖棺定论的“角色”,但是,现实中好的教育总是离我们有距离的,现实中,特别是应试教育中,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耐心,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等待孩子的变化,应试教育是一种很功利的教育,它的眼光着眼在分数(分数的背后实际上是利益)。
于是,孩子的一段时间的表现就把定位在某个“角色”中了,这种角色的好坏主要是以“分数”来划分的,于是所谓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分化也就出来了。在一个充斥着用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教育中,被分数变准断定为差生的那部分学生,一方面一些学生可能被压抑,他们受不到关注,这也不能轻易地去指责学校,因为评价的标准在那里,当分数是主要的标准的时候,学校关心的就落脚在分数上,而对分数的关注也有它的规则,这就是常说的更多的关注优生,优生的成绩上来了,有亮点,整体的分数也可以被平均得不错,所以“差生‘常常是被忽略。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在可能走向叛逆的道路,叛逆的不对,得不到认同于是又可能走向了道德、品质下滑的恶路上了。这些分数“落后”的学生也在寻求认同,当主流方式,主流团体无法很好的认同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就有了自己的团体,通俗的说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于是,差生更容易聚集在一起,他们聚在一起彼此能感同对方的那种苦闷,他们彼此之间也获得了一种认同。就像拉尔夫在云妮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遭遇,他们在这样的群体中得到了某种安慰,某种认同,他们也就不在乎这个团体的一些破坏性的行为了,这就是破罐子破摔了。





说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又是一个大话题。
我给家长的意见是多跟老师交流,多让自己的孩子跟上进的孩子在一起,感受、模仿他们的行为。当然,你能到一个好学校,遇见一位好老师那是你的幸运,如果幸运不能选择的话,那么只能反身求己了,尽量让自己的孩子不要落入那种“陷阱”中,当然,你也也要鼓励自己的孩子,角色、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电影中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云妮。
云妮的故事可以说是另一个丑小鸭的故事。
“丑小鸭”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坚持梦想,你的梦想就可以实现?
丑小鸭最终成为天鹅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忽略了:丑小鸭她本来就是只天鹅,它不是从鸭子变成天鹅的,它是从一只被“隐藏”
的天鹅最终变成最终的天鹅的。
云妮也是这样的,她本来就是一个公主,她不是从一个灰姑娘变成一个公主的。
那么这么说来,你想告我们的是不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我就是鸭子,我变不成天鹅。如果你生来就是鸭子,你确实变不成天鹅,那么你就要接受、享受鸭子的乐趣,这一点对于家长来说,你要接受、承受孩子的先天素质,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它告诉我们:如果你是天鹅,你也要努力才能成为展翅的天鹅。
金子总是要亮的,但是金子也不总是无缘无故的亮的。

所以,讲到这,又回到了最开始的主题:你要做的还是不断的发现自己,是鸭子还是天鹅,是漏洞还是公主,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宿命还可以改变的命运,一部电影不是人生的道路指南,更为重要的还是你的思考,你的行动,这样无论你是金子还是银子都会闪亮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