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真是一个奇怪又好玩的东西,它似乎真的有一种魔力,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例如《南都》有文章说:“香港楼盘名字和外观一样追求霸气、梦幻、高不可攀。盛世、君珀、珑门、海珏、御悦……海港城、中港城、港景峰、都会名轩、翠玉楼、泽兴楼、翠汇轩……”
又何止楼盘如此了,生活中太多这样的例子。
艺人除了本名还要取个“艺名。
例如刘德华原名
刘福荣;张国荣原名张发宗 ;成龙原名陈港生:这些明星的原名大约很有点乡土特色,明星自然要却掉土气,改后的名字靓丽多了。也有女明星原名挺雅致:关芝琳叫关家慧;叶童 叫李思思 伊能静叫吴静怡。不知道是出于随众还是潜规则或是风水,反正就改了,大约这里面是有讲究的,差不多也会成为某种产业,学问是深得很。
中文名字大约土鳖不够洋气,那么国际化的今天,自然要有个洋名。这名字至少也要什么路易、威廉、维多利亚之类有着历史贵族的名字,千万不要什么“杰克”“约翰”这样的美国大众名,太没文化,没有个贵族化的洋名千万不要出来混。
大约教育也要跟着凑热闹,不少学校也会在名字下苦下工夫。
最盛名的大约是“实验”二字,有了这二字差不多就成了“好学校”的标志与保证,大家也搞不清楚学校在实验什么,学校也未必在实验什么,倘若真要是实验什么,以我们的惯性,怕也不会轻易把孩子交给人家去实验。不过“实验”二字确实是一种“金字”般的保障,于是各地的实验学校“雨后春笋”,放眼望去,整个中国的基础教育都处在“实验”中,不过实验了半天也不知道在实验出什么结果,不过以中考、高考的标准,我们的应试教育确实做得火红。
“实验”之外的就是“外语”,这是一种“国际化”
的气度,全国还有外语学校的联盟,鉴于各种的外语学校鱼目混珠,“联盟”还有一个审查制度,一般地还进入不了这个联盟。不过,大众也不知道水是李逵,谁是李鬼。反正“外语”二字是不上税的,一个学校外语学校至多简直令人瞠目结舌的状态。于是名字叫好玩了,有了外国语学校,于是诞生第二外国语学校,第三外国语学校……整个中国学习外语(主要是英语)的热情之高,全世界少有。所以,当美国官员抱怨美国在中国的英语学院太少的时候,中国官员不以为然地反驳:我们中国中学到大学都学英语,你们美国有吗?中国官员还应该告诉美国官员:在中国大学还有等级考试,考试不合格会影响毕业证、学位证等等。没错,我们从来没有一个什么汉语学校,但是各种的外语学校真是……
第三个热词是“高级”,这词本身体现出分量就非常明显了。一所带有“高级”名称的学校,显然比那普通名字的学校要名头响亮一点。“高级”是一种姿态,一种骄傲的资本,谁敢轻易说“高级”的是差的?于是,各种高级学校也泛滥起来。有一高(第一高级中学),有二高(第二高级中学),最尴尬的怕是“三高”吧,不过倘若又幽默的心态,这三高是令人记忆深刻的。
第四个是“国际”,外语不过是走向世界的一步。而“国际”仿佛就是完全接轨,可以直接飞跃太平洋,一下子教育也WTO,“国际”确实能产生巨大的效应,学校可以征收,官员们可以什么什么的,而学员呢?至少可以回避下高考吧,像个人一样学习且快乐着。
高速公路也跟着改名,原来好好的高速公路,一夜之间就改名了。什么沈海公路!这是这么路,原来是从沈阳到海南的高速公路。好吧!那我修一条“傻逼”公路从深圳的沙头角到比利时的公路,反正叫着顺口。
中国很多当局者确实在用屁股思考,不是屁眼思考!
名字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魔力?
是我们的传统,还是我们某些方面的迷信?
其实名字背后最大的神奇的力量不过是——利益二字!
那些更改名字的学校不过是在追求一种“利益”,至于做教育或则其他,那是梦里的事情,那是口号的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