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此刻的中国处于一种巨大的变化中。这种巨大的变化带个身处这个时代的人们兴奋、焦虑、迷惘……各种挑战神经道德的事情层出不穷,似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在问:这个社会怎么呢?
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在最激烈的言辞、热议后,我们几乎会得出这样的答案:这是一个操蛋的社会,但是你又能怎样呢?你要么改变,要么适应。
于是,我们只是期待着社会的改变,我们几乎从没有想过自己去做点什么,带给社会半点或则全无的改变。
阅读美国的历史,你会发觉这个国家的强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无数个平凡、甚至卑微的个体在对抗着他们认为必须改变的强大的势力,他们一点点的付出,一点点努力,最终星火变燎原。
作为一名教师,,我最关心的还是教育问题。中国的教育问题跟中国的社会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者以及牵连、涉及到的千家万户似乎都对中国的目前的教育是不满意的。
按照上面的逻辑,我们依然可以轻易地咆哮出一大堆各种的怨言。
这样的怨言,我们已经听得太多。倘若作为启蒙的思想,这些怨言是颇为合理的;但是,如果仅仅是作为个人利益地求而未得的抱怨,只是不恨贪官,而恨贪官不是我爹,这样的思维言语还是少点。
因此,现在,我更关心怎么去每天做出一点点沧海一粟的微小的努力,我相信当大多数人都在做出这样的努力后,这些沧海一粟的浪花就会汇集成惊天骇浪,改变就真的开始了。
那么,现在我想写点什么呢?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的各样困境。我们的培养模式是大而全的:有理想、有道德、世界观、人生观……这样的方向好不好呢?当然好。只是,教育的大事,最终没有变成教育的小事和细节,那些理想化的东西就似乎永远在地平线,看得着,走不到。
于是,我们看到的这个躁动社会下躁动的教育躁动的学生。
有些问题是每个时代的都有的:青春期、挫折、亲自关系、师生关系……但是这些时代的共性的东西在这个喧哗与骚动的年代又变成了令无数人不安的因素、特点。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学生越难越管了。
是今天的学生不如先前了,也如鲁迅所言:一代不如一代。
我不相信。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只是在模仿,模仿成人的社会与行为。
倘若你说孩子们堕落了,首先是成人堕落了。
要改变孩子,要塑造孩子,首先,从我们做起。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的成人,最通俗的说法他们是未来的希望,那么我们真该做点什么,救救成人,救救孩子。
我只是一个卑微的老师。拿不出惊天宏伟的方案。
我只是明白教育是从细节入手并由此反思、坚持不断改进然后取得成效的。我同时,深切体会我们一些教育方法的空洞性,把教育变成说教,你指望孩子信你吗?
为什么没有轻松又好玩一点的方式呢?
我想到了电影。为什么不看一场电影,在观看之后做一次热烈的讨论,问题也许还会在那里,但是也许它的效果不一样了,在娱乐中接受教育,你会拒绝吗?
于是,我想写一些列的《看电影、学教育,悟生活》,其实,这也是我一开始工作就带给学生的。我会每周给学生看一部电影,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当然,你不要指望学生看了这样的电影,他就清纯得像天使。
我只是明白,这样的行为也许是埋下了一颗种子,也埋下了一次希望。我不断对自己说,我在等待:石破天惊的质变并不一定在此时,聚集的改变总会在我们默默地付出与坚持下产生变化,有时它的名字叫奇迹。
好吧,期待着你的阅读,期待着你从这些电影中找到一些灵感,获得一些感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