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随想
(2010-01-07 14:28:52)
标签:
感恩随笔、圣诞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深圳是没有这样集体的活动,似乎比起成都那种声势浩大的不加修饰的、原始的狂欢,深圳的圣诞的雅致的,当然这样的雅致,红酒、西餐、鲜花是需要成本的。
商家们利用节日,宣传着噱头,制造着买点,人们利用一个所谓的节日给自己找点乐子,各取所需。
圣诞的本意,却是我们很多人不了解的。
这本来就不是我们的节日,我们当然不了解。
基督代表着什么,基督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着付出、爱的奉献。圣诞节应该是一种传递爱、分享爱的节日。
在平安夜这天,我看见外教都跑到教堂去,我当然不能确定在中国的老外都往教堂跑,我也不是说要咱们中国人也我往那里跑,咱不是信徒,自然不需要去接受基督的教诲。
不过,在我们纵情狂欢,或者度过一个雅致的夜晚之后,是否也能去追寻一点这个节日背后的精神?
当然,这样的提法,对那些在这个城市每天辗转、奔波或生存的人们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不解决生存权,其他都是奢侈,何以谈发展?
说到传递“爱”,分享爱。
圣诞节有一个传统就是送礼物。
送礼在中国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
我们自诩为礼仪之邦,认为这是我们的传统,甚至好像是自己的专利一般。
说来也是,我们是讲究送礼的,戴圣《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L
做事总是有目的的。我送你礼并非是因为“情”,而是维持一种关系,这当然也无可厚非,关系的背后是什么?是“利益”,我送你东西是我要求你帮我做事情,我有求于你我才送东西给你,不然我为什么要给你、凭什么要给你?
利益的关系取代了情感的链接,大家都明白,但是大家也无奈。
在我们知道的西方文化中,西方人也送礼,西方人当让送礼也不能完全逃脱“利益”二字,这是人的本性,社会关系学的本性。
不过,我们看到西方日常生活中的礼物它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就是传递爱。
圣诞节西方人也狂欢,跟我们春节一样,他们也送礼物,跟我们给压岁钱一样。我们现在多给钱,觉得这钱最实惠,别人送我东西,我也在潜意识中期望着是金钱,我们很少看到西方的圣诞节,派送礼物有直接送金钱的。
礼物传达的情感是大于金钱的。
算来,我们已经多久没有送过或者受到礼物了?
这话看得我笑,看来她语文学得不错。
本想让大家来分享一下他们的留言,但是城市的孩子习惯了隐私,以隐私作为理由,义正言辞地拒绝,我只是遗憾,遗憾他们如此理性的理由。
不过,我还是喜欢他们互相赠送贺卡,卡不值钱,但是情无价。
教室似乎都弥漫在圣诞贺卡的温馨的祝福着。
同学间彼此都收到了贺卡。
唯独没有老师的。
我是多么自作多情,竟然期望在一个所谓的这样舶来的几日收到学生的贺卡,准确来说我也不是一张都没有收到,但是,看来我比较贪心,竟然企图有更多的学生惦记着自己。
很多深圳的老师都说,跟学生什么都可以谈,就是不要谈感情。
佛说:有求必苦。
你觉得你付出了真情,你期望得到学生的回报,甚而是那种浓烈的,因为你觉得你付出的是浓情,像寒日里滚烫的咖啡,你收到只是冷冷的白水,于是你失望了,这个城市大家都学会了现实,就像你不知道你的邻居是何人一样,大家彼此的联系就是“利益”二字。
那个时刻你真的有些难受和尴尬,都过了30岁的人了,还如小孩一样期待一份纯真的情感。
要得太纯粹,必然很苦痛。
可能是自我觉得付出了很多了,总在潜意识中期待有所回报。
凡人求利,圣人还求名。
我自然是期待有所回报的。
我求的是情,这东西在现在真的不好得。
对于一个老师期待的回报,说得矫情点,自然是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不过,在这个硕大的城市中,这个好像是最奢侈的想法。大家什么都可以谈,就是不要谈感情。
深圳的孩子跟成都的孩子是绝然不同的。
为什么,我们总感觉他们缺乏感恩的心呢?
有人说,我们对他们太好了,什么都帮他们安排的井井有条,他们已经习惯了索要了。有的说是这个城市竞争太厉害,大家太现实。有人说,成人太功利,孩子怎么能不现实呢?
孩子说,我们是懂得感恩的;我们只是没有表达出来。
有时候,爱是不是需要说出口?
也许,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跟上这点。
我还是相信孩子们的。
他们齐刷刷地跟我说“圣诞快乐”,弄得我蛮不好意思,怀疑自己是否太矫情?其实那刻,我真的很感动,也许这一直是我寻找,但是未果的东西。
爱真的需要适当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