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的生活哲理
(2009-03-02 15:24:44)
标签:
教育随感杂谈 |
分类: 教育随笔 |
这节课上得比较舒服,上一节舒服的课,可能是对这繁忙的工作一种很好的慰藉。
这篇课文是大家熟悉的《丑小鸭》。
我一直觉得安徒生的童话是很有深意的,是非常经典的,脱离了那个时代,我们依然能在这些童话中找到各样的信息,各样的注脚,各样的生活的感悟。
例如《皇帝的新装》那些说假话的官员,那些在强权下沉默的老百姓不正是现在我们生活的反映吗?
我现在,应该说我一直这样感觉,我自我感觉上得好的课都是那种,课堂思想自由,学生灵动的课,而且这样的课基本上是与考试无关的,但是这些课都渗透着人生的经验,人生的体会,在这样的课上,连那些平素最调皮的学生似乎也比较积极。
我从来是害怕结构性的、机械性的分析课文,如同解剖一具冰冷的僵尸。
我一直认为,不能给学生提供人生感悟,人生经验的语文课只是坐而论道的虚空的课程,对于学生是无多少意义的。
《丑小鸭》这一课,我没有去分析什么所谓的结构,老实说,我不会,不擅长,也不想。
我只提了一个问: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天鹅?
机灵的学生一下说: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天鹅。
我喜欢这个答案。
因为,首先,我觉得学生聪明。很多人是没有看到这个层次的,至少教参也没有这样分析,只是强调丑小鸭如何追求美好事物,如何坚持不懈。
我接着问:它本身就是一只天鹅,这说明什么?
学生说:说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我说:好,有没有什么疑问,金子总会发光吗?
一个学生说:我有疑问,我觉得是金子不一定总会发光,我跟我妈妈讨论过这个问题,她说在以前这个论题似乎成立,现在就不一定了,金子不被人挖掘,不包装,不宣传,一样只会埋在底层,埋在底层也就发不了光了。
学生说的很好。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我喜欢这个说法的原因,倒不是这句话是多么的有道理,而是我觉得学生在思考,有自己的主见,不是人云亦云,我始终害怕教出人云亦云的学生,我始终告诉学生要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想法,有主见,有思想的人。
我接着问:那金子要发光,鹅蛋成为天鹅是有定条件的,什么样的条件呢?
大家开始讨论。
最后我给学生总结为:天时、地理、人和。外加了一个“己和”
结合学生的情况,我给他们讲解。
天时:学生们家境都很好,没有出生在贫困的山区,脑子也好使,没有白痴、脑残的,这就是天时,你们的先天条件都很好。
地利:你们住家环境好,你们生活的深圳也很好,你们上的学校也是好学校,校园环境相当好,这就是地利。
人和:你要取得好成绩,你要跟周围的人搞好关系,不然会影响你的情绪,例如你的室友,你的同学,班级要搞好,也需要人和,大家要和气,大家要团结,个人才能高兴,班级才能进步团结。人和还有一点,就是一个人要成功需要高人指导。我给学生讲了伯乐的故事:一次,伯乐的一位朋友拉着一匹普通马到集市上卖,无人问津。于是他找到了伯乐,请伯乐前去帮忙,伯乐依计做了,结果此人的马立刻身价十倍。人需要高人指点的,我们看金庸的小说,那些武林高手几乎都是有高人指点的,连天资拙笨的郭靖经过高人指点都能成为一代大侠。
己和:这不是我说的,而是2年前听阎崇年说的,这个说法很好,自己要有实力,自己要努力,才能把外在的条件利用好成就自己。
我又提了一个问:“丑小鸭”本身就是一只天鹅,它才能变成天鹅,也就是一只鸭子是变不成天鹅的,那么如果你就是一直鸭子怎么办呢?
学生说:就安心做一只鸭子。
这个说法不错,从人生的哲学上来看,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人都要给自己定位,如果你真是一个鸭子,你却非要成为一只天鹅,这样必然会带来人生的痛苦。人生的痛苦之一,可能就是在于人生的欲望太多,人太不安心了。
安心,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人生课题。
很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这样的观点,孔子认为社会是不平等的,是分为等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各人安心,各人守在自己地位上,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样的观点有合理性,当然也有它的弊端,我是农民,就一辈子当一个贫穷的农民?改变命运是新时代的一个主题。
而在欲望都市里挣扎、游走的人如何安心又是另一个主题。
贫困的、困顿的要改变,富有的、欲望的要安心。
又有学生说:我做不了一只天鹅,但是我可以追求接近天鹅,做一只鸭子里的天鹅。
这个说法也很好。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最好的自己”
我开玩笑说:做不了天鹅,就做一只鸭、一只鸡,一只公鸡中的战斗机。
大家笑!
我们接着讨论:鸭子如何成为天鹅的?
一个学生说:鸭子经历了苦难:它被人嘲笑(不,应该是被鸭子嘲笑,被排挤,受打击),磨难成就了它,让它从鸭子变成了天鹅。
这是一个新的话题。
磨难(或则苦难)成就人生?
我一直怀疑这个话题。不过,好像书上都这么说,以前老师也这么讲,我倒是从来疑心,磨难(苦难)一定成就人生吗?
学生说:不一定。
“例如?”
“例如汶川大地震,你全家都死了,你独自活着,你可能受不了这样的打击。要是、你残废了,你更受不了,因此有很多人自杀,这些都是磨难,但是没有成就他们。要是这磨难结束了你的生命,更谈不上成就人生了,鸭子都当不成,成了烤鸭了,还当什么天鹅?”
“那么,磨难(苦难)成就人生是一句骗人的话?”
“不”,学生说。
“看来,这句话的成立有一定的条件,任何事件成立都要一定条件。那么磨难怎么才能成就人生呢?“
“适当的磨难!”学生回答到。
“不错,适当的磨难可以成就人生。”
“我要补充。”一个学生发言,“磨难成就人生,也要分不同的人,适应力强的人,磨难可以帮助他从磨难中走出来,变得更强大;承受力小的人,磨难可能会摧毁他,磨难是成就不了他的。”
“那,磨难只能让坚强的人更见,脆弱的人更加脆弱,这样看来磨难不是太好的东西,对于脆弱的人它无用甚至是有害的?”我问学生这个问题。
“不”,一个学生说“适当磨难可以让脆弱的人变得坚强,是坚强的人更加坚强。”
“看来,关键是自身的承受力以及如何把它转化为自身的动力了”
……
时间真的很短,一节课很快就过去,我喜欢这样的课堂,不知道学生也是否喜欢,不过课堂至少还是热闹的,学生从中学到了多少,我不太明晓,很多东西毕竟不是考试的分数可以陈显的,不管是我一厢情愿也好,还是这真是一节实在的热闹,我在这节课中还是得到了自我满足,那天下课,我暗自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