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上午10点去北京世纪坛医院参加了“梁从诫先生告别会”。北京最美的深秋的早晨去向我崇拜的长者告别。走进世纪坛医院,我想问金色的银杏,你们可知你们最亲的伙伴已经悄然离去?
告别会肃穆、雅致、环保,前来送别梁先生的有亲朋,有好友,有同学,有NGO同仁,有志愿者。人们怀着对先生无比崇敬的心情,身带绿叶映衬的“悼念”丝质小白花,手执一支或白或黄的鲜菊,安静地排着队,依次为梁先生送上最后一程。告别室外,北京万科用白幛布制作的万科公益基金会“自然失良友,人间从诫声”及王石“护佑生灵,应与山川同不朽。直指人心,已见大道是当然。”的两幅挽联被挂放在了最前方的位置。铺天盖地的挽联,表达着人们对这位受人尊敬老人的怀念。
这是我见过的最简单的告别室,甚至没有花圈、更没有鲜花花篮,昭示着一个环保主义者彻底的信念。告别室内,正前方是梁先生生前照,慈祥而亲切;梁先生安详地躺在洁白、素雅的屋中央。人们送上的鲜花将他老人家环绕,人们静静地向这位敬爱的老人深深地三鞠躬。我来到梁先生夫人方老师跟前,向方老师及亲属表达了万科公益基金会及王石先生本人亲切慰问,并请方老师节哀顺变,多多保重!
梁先生的一生是追求知识分子良知的一生,花甲之年创建“自然之友”,全身心投入民间环保活动。在环保方面,他不遗余力,简单生活,真心实意,身体力行,随身带着“环保筷”,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他捡起同行者扔掉的瓶子回收;他骑自行车去参加全国政协的会议;他参与保护藏羚羊;他的身影出现在多个高校环保讲演台上;“自然之友”渐渐深入民间,成为民间NGO组织的一面旗帜,影响了成千上万人的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成为“自然之友”,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
1992-1995年,摄影爱好者奚志农积极参与云南白马雪山地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生态研究项目,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赢得了国内外很多大奖。在他眼中,总数不到1500只的滇金丝猴比孔雀和大象更能代表云南。云南德钦县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决定砍伐100公里的森林,这片森林里有200只滇金丝猴。奚志农四处求助无门,梁先生始终鼓励着他,“你要坚持,北京的我们是你的后盾。只要有我一口饭吃,就有你的。”,随后“自然之友”给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写信,很快,宋健等做了批示,这片森林得以留存。美国《新闻周刊》将此事视为中国环保运动由官方向民间转移的分水岭。2010年上海世博会,“2049”万科馆讲述了四个故事,其中“雪山精灵”厅讲述的也正是以奚志农、梁先生为代表的环保人士及NGO挽救“雪山精灵”滇金丝猴栖息地的故事。
前来参加梁先生告别会的同仁络绎不绝。我们回头看看,现在植根于大地上,为这“无告的自然”努力的人们,已然不止于公共知识分子,更多的专业“做”事的人们在出现,他们做研究、做规划、做项目、做评估、做宣传、做教育、做行动、做政策、做资助,等等。当年那些公共知识分子们的期冀似乎已经带来了另外一个时代,从呼唤和请命,到有耐心有专业。上海世博会上万科馆“尊重的可能”厅更让我们看到奚志农、梁丛诫、马军以及阿拉善SEE等每一个个人、组织的力量汇聚成中国的民间环保行动的更多故事,人们已经在为拯救这个地球而行动。
在梁先生家中的墙上,有一张他很喜欢的照片,那是一扇微微开启透进亮光的门。他和他的父辈们,一直在努力开启着这扇门,希望让更多的亮光透进房屋。穿过他们打开的那扇大门,许许多多的人们已经在一片泥泞中用脚踩出一条隐隐约约的小路。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梁从诫,每一个机构都可以成为“自然之友”,替“无告的自然”代言。这也正是梁从诫们所期冀的。
这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得有如大自然从未被玷污的泥土,纯粹得对得起他母亲为他而作的那首《人间四月天》。
http://s12/middle/51d52c87t946433ee1bab&690
http://s13/middle/51d52c87t946434681dec&690
http://s9/middle/51d52c87t94643515f7a8&690
http://s12/middle/51d52c87t946435ae9d9b&690
http://s15/middle/51d52c87t9464365f30de&690
http://s13/middle/51d52c87t946436e8902c&690
2010-11-6追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