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毛大庆
毛大庆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2,828
  • 关注人气:6,1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梦京华之我们的中秋节

(2010-09-25 07:43:04)
标签:

城关

月饼

中秋节

月亮

枣泥

杂谈

分类: 童梦京华

    今年的中秋节也许是因为和十一国庆很近,所以显得特别热闹。从一周前开始遍城区大堵车,到首体30000人热血沸腾大合唱般的“梦回1980”演唱会,映衬着这个中秋格外的热闹。

    而我回忆我们小时候的中秋,最清晰的,也是做熟悉的,就是每年中秋之夜,父母总要带我去小月河边的土城上赏月。回想那时看到的月亮真的是美啊,像一块白玉,里面酝酿着嫦娥和吴刚的故事,空气里充满着桂花的香气……每次赏月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月亮带回家”,而月亮会一直伴随着我们回家。每每走到家楼道门口,总担心上楼的时间里会把带到家门口的月亮“弄丢”。于是,狂奔上楼,冲到阳台上,当又看到明亮的月亮时,这才能放心和安稳的睡去——月亮真的跟我回家了。

    现在,为人家长的我,又在和孩子玩同样的游戏。

    那时的中秋记忆里,月饼肯定是主角:硬邦邦,但很稀罕。

    上世纪70年代初,物资实行计划供应。到了中秋节前,居民和城关农民都有粮油肉糖等方面的临时供应券,供应量有限,前者比后面在数量上要多。其中一项可到糖烟酒公司或其它副食品代购点购买月饼,那时的月饼花色很单一,个儿头也一样。绝大部分是糖果厂生产的月饼,另一部分是街道社办食品厂生产。南方来的月饼主要分“苏式”和“广式”,比北京本地的要好吃很多。

    与今天琳琅满目的各式松酥可口的月饼相比,那时的月饼只能算是土月饼。大约一两毛钱就可购到1只月饼,月饼糖分很足,咬起来硬邦邦的,吃到最后一口时粉末还在“扑扑”直掉。那时的家庭多子女,大多一户人家能购到1筒(共10只)月饼,分到每个孩子手上,顶多1只,人口更多的家庭每个成员只好分半只。
    即便能分到1只或半只月饼,孩子们仍是望眼欲穿。等到吃过中秋夜的团圆饭,才分到月饼。当作稀罕物,不是一下子把它“咔嚓”掉,如同现在的小孩子们吃多了鱼肉,腻歪了月饼,在吃法上倒有相同之处,只不过不可同日而语。家长通常会把月饼切成扇形的若干块,大家一小口一小口的吃。莲蓉、枣泥、豆沙,每样都尝一小块。

    那个年代,虽然物资匮乏,但到中秋节,无论平时如何紧衣缩食,多数家庭都会打次“牙祭”,大开洋荤,既是一次大改善伙食,又让家人大补身子,重要的是感受一场中秋“精神盛宴”。

    今年中秋我感触良多, 无论今天的社会和我们小时候有多大不同,但在中秋节那天,再忙,也赶回家吃团圆饭的习惯似乎仍然浓重。

    那个年代,不少人在外地工作或是下放劳动,每逢中秋节,这些人员开始想家了,许多人已提早回家,仍有部分人员还在赶火车坐长途车。那是没什么飞机航班,多数靠火车和长途汽车,途中经常有路阻,一阻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加上没有手机可以向家人“通风报信”。
    这样,那些等到赶回家的人往往是半夜三更了,但即使这样,一家人仍然会聚在一起,来几碗老酒,吃块儿月饼,边吃边喝,唠一唠在外头的事儿……这种迟来的中秋团圆饭,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我的小学同学里有一批是农村的孩子,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的孩子除了几分钱的糖果外,便很少有什么零食可吃,惟有节日是不受限制的,何况,还有月饼。

    我的小学住在东升公社的同学王强写道:那时,还很少有现在这样用机器制作包装好的月饼,中秋蒸月饼便是每家最热闹也是孩子最高兴的事了。每逢中秋母亲便早早的起床和发面,炒芝麻和花生粒,然后到邻家奶奶家用石臼细细地把它捣碎了,再用红塘搅拌均匀了用做月饼馅,也有用枣泥做的馅子,红红的满满的一盆,很是诱人。我们兄弟几个常常禁不住诱惑,趁母亲不注意偷偷用筷子夹上一点放在口中,有时月饼还没包,饼馅倒下去了不少,母亲见倒也不恼,只是扬起擀面杖似打非打地吓一吓我们这几个“馋猫”……母亲做的月饼远没有城里和现在做的月饼这么精致,但在我的内心里总觉得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月饼,月饼大大的圆圆的,最小的也有碗口大小,为了做的更好看些,母亲用手在月饼周边捏了一周圈花边,再一种植物八角形的种子在月饼中间印上许多花样,如繁星点点,众星拱月。每年母亲都要蒸一个很大的月饼,月饼直径有半米大小,满满的一锅,又大又圆,母亲说,这象征着全家和和睦睦、团团圆圆。月饼一层一层的如千层饼,中间夹着枣泥馅,软软的厚厚的,让人很是眼馋。我至今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的美食

    那时过的中秋节,是原始的,狂野的,跟物资丰足的今天相比,幸福是相似的,甚至更为醇厚。如同现在张泽群主持“童心回放”,回放早期的一部部黑白电影,勾联起而今已是中年的我们一个个美好的回忆。

    我觉得,七八十年代的中秋节,与物质丰富的今天比,人们感觉要幸福得多的多。

 

2010-9-25中秋假期结束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