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一句传世名言:婚姻是一双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鞋最重要的是舒适性,它一定不能磕你的脚,应该顺应你美丽双脚的造型,让你爽歪歪。且慢,舒适是选鞋的唯一标准吗?显然不是。否则镣铐一样的高跟鞋有何德何能踢遍古今中外,经久不衰?昨天下午,我们帮女演员王雅捷拍杂志专题,她在冰箱上做抱膝这个姿势时,就下意识地脱了高跟鞋。赤脚的她在这个初夏的午后,同样显得清新美丽。
世上本没有鞋,穿的人多了,也便有了鞋。鞋的功能不尽相同,每个人对鞋的需求也不一样。选老公同样如此。鞋就是那双鞋,但穿的人想法会变。今天你穿鞋是为了御寒,明天是为了运动,后天出席重要场合则要美观,甚至某一天,你还想穿着它去登山。所以婚姻制度实在是对人性的巨大摧残,每个人应该有不止一双鞋(此段言论纯属个人臆想,请飞速略过并瞬间遗忘)。
我们每个人只能期望一双鞋,这双鞋要穿到老、穿到死,换一次都要伤筋动骨。在这个大前提下,鞋子当然是功能越多、可塑性越强越好,于是柜台边出现了很多挑花眼的人。所以,首先请在成千上万双鞋中,选出那些穿着舒适的。如果不舒服,再漂亮也要忍痛舍弃(犯贱者和受虐狂请忽略此条)。第二步,在穿着舒适的鞋中,舍弃那些面目可憎的。穿一辈子的鞋,仅仅合脚与舒适是不够的,否则人人都穿一双拖鞋漫步人生了。人存在的价值除了自我认同还有社会认同,如果这双鞋合脚却有碍市容,穿一天两天大可不在乎,但终有一天你会把别人对你的不重视、社会对你的不尊重归咎到这双鞋上,当你恍然大悟原来它配不上你时,悲伤、怨愤、不平衡感就会油然而生。
剩下的鞋子,只能看运气选一双你觉得最顺眼的了。记得用心去穿它,感受它的好,忽略它的不足,常换鞋垫,在有阳光的下午晒一下,通通风,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去钉个鞋掌包个软皮什么的,豁口了还可以学学鞋匠练练手艺,否则再好的鞋也会被你嫌弃。同理,选择与你相处融洽、能包容你的男人;放弃人品太差、不孝顺、自私懒惰、毫无潜力的男人;在剩下的男人中选一个最符合你审美观的男人,然后,接受他的缺陷,包括相貌平平、暂时贫穷、偶尔唠叨……来日方长,慢慢改造。如果日后不满,你还可以像鞋匠一样举起你的小锤子,对,就是敲他。
婚姻的鞋有点小感情,它会发烧感冒,甚至懂得报复。试过别人再去找它,要么它已经被别人穿走,要么它照死挤兑你。你既然已经决定放弃,以后的脚步,或许健步如飞,或许脱了新鞋子坐在房间的角落里生闷气,这谁都说不准。这个世界,很多东西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吾友苏格拉底就反对唯物论哲学家研究客观世界发现其规律的做法,他不承认一般是从特殊中抽象而来,而把一般看成是先于而且高于特殊的东西。在爱情和婚姻上,尤其这样。
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是什么是爱情?老苏叫他到麦田走一次,不许回头,在途中要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小柏充满信心地出去,结果垂头丧气地空手而回:“看见一株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只好继续往前走。走到尽头时,才发觉错过了许多。”小柏又问老师什么是婚姻,老苏叫他到衫树林再走一次,条件和上次一样。小柏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怕再错过,就拿回来了。”这就是婚姻。一双合适的婚姻鞋,连香港脚都能包容。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女人不愿意穿鞋子,一个是婴儿,一个是赤脚大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