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之五十二:“着清服”这样的形式不要也罢
 (2009-09-11 13:59:59)
	
			
					(2009-09-11 13:59:59)		|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着清服”这样的形式不要也罢
 
杭州一所小学,其前身是紫阳书院,创建于1703年,像这样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校,自有其厚重的校园文化。今年秋季学期开校,这所学校就急着亮出了自己的看家本事,别出心裁地举行什么古礼入学仪式。学校让本校的90余名新生统一穿上清朝时期的学士服,这些学士服,大概是这所学校特意为这一大群新生量身定做的古装吧,实在是煞费苦心。颇费思量的是,学校还让这些懵懂新生端着《三字经》卷轴道具,参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自己完全莫明其意的《三字经》集体诵读;并且,学生的胸前还赫然地绣上“孝亲尊师”四个大字,在学校地统一指挥下向老师行古礼。如此花样翻新的场面,给人的感觉如同是在上演清宫外戏。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学校究竟要做什么了?
以笔者的愚见,学校让新生着清朝学士服,其目的是要建立两个“始”的观念,一是肇始观念,即要通过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来昭示世人,学校不是新办的学校,是有值得荣耀的历史沉淀的,即,肇始于清朝,且是一所学风浓厚的学校;二是要把学校是紫阳书院的概念牢固地建立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希望新同学们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能萌发立志有为、奋发学习的观念,即学习今日始。倘若如此,是不是校方有一点操之过急呢?操之过急的还不止于此,让学生集体诵读《三字经》,似乎只是受了一点国学热的影响,而未必真的入了国学的堂奥;过去出了一些着长衫讲古文的例子,似乎是这种情况还嫌不够,还非得把娃娃弄进这个行列来不可,让原本识字不多或根本就不曾要求识字的幼儿园刚刚毕业、初入小学门槛的小朋友们排云列阵诵读,其场面倒是壮观,满足了校方的欲望,但像这样的学生来诵读,对于学生又会有什么益处呢?如果耗了时而又无益,是不是有点多余呢?同样的情况,要求孩子们以古礼来表示对于老师的尊敬,不仅繁琐,而且不实用,若是有意推广,可能会不合时宜,还有强人所难的意味,只缘尊重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须得长期培养,自然流露。尽管孩子们遵照校方的指示,是毕恭毕敬地做了,却未必做到心里去了,结果是徒有其表。这是不是一样的多余呢?
出现这种现象,就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企图借用一下时下演艺界十分流行的作秀和炒作的风气,来改善校园的安静气氛,为学校增添一点他们认为的活力,从而达到遐迩闻名、天下知晓的目的。与其要了一个这样的涂于表面的名声,倒不如不去闻名的好,默默无闻地做一点对于学生成长有益的实事,譬如,把学校制作清朝学士服的钱,用来添置一些课外读物,为学校图书室增添精神食粮。把捧读《三字经》道具,变成捧读的不是道具,而是货真价实的《三字经》,而且不仅仅只有《三字经》,是更加丰富多彩的名家名著,不必强求整齐划一,让学生随着自己的性情去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一句话,学校应多研究一些实事,少去研究作秀,脚踏实地地为学生服好务。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