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王阳明龙场悟道:他到底想到了些什么?

标签:
转载 |
分类: 生活杂谈 |
![[转载]王阳明龙场悟道:他到底想到了些什么? [转载]王阳明龙场悟道:他到底想到了些什么?](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王阳明龙场悟道:他到底想到了些什么? [转载]王阳明龙场悟道:他到底想到了些什么?](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阳明此时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此来贵州虽已抱定必死之心,但近来因常与学生们在一起,情绪忽而乐观起来,倒有了些偷生的念头,不能全身心投入于讲学之业。
当他听闻说刘瑾对自己余怒未消,慨然应对之余,于是便提前做了一副石棺,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
他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
一天,阳明夜半无法入睡,遂不禁想道:“圣人处此,亦复何道?”
假使圣人处在我的这种境遇,他又该做何感受、做何反应呢?难道圣人也会患得患失吗?绝对不会!坦然面对,我王阳明也不是不能面对——那么我王阳明又算不算圣人呢?如果不算,我的差距又在哪里呢?
圣人必要有所立、有所建树,才配称圣人;假使一个人只是因为生命长度不够,难道他就一辈子成就不了圣贤之业了吗?按照朱子的理论,“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著逐一件与他理会过。”而圣人又是做人的极致,那么一物不格也就成为不了圣人;而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物又未有穷尽,那么按照朱子的理论,人也就永远无法成为圣人了。
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按照孟子的说法,一个人无论得不得志,只要他能始终一贯地秉持着圣贤应有的念头,那么他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终能成为一位圣人;即如孔子,一生失意坎坷,却能立身行道,便没人怀疑他不是一位圣人。
那么,圣贤之道是人本身所固有的呢?还是人向外求得的?如果是人向外求得的,那么按照朱子的理论,人穷尽一生也是无法求来的——这样看来,朱子的说法就是有问题的!
孟子说:告子这个人是不懂义的,因为他把它看作心外之物;其实义是人内心所固有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不政矣。”“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那么也就是说,圣贤的品质是人所固有的,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圣人坯子”,而根本不需要向外界求取。那么,为什么不是人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呢?这是因为外物将人的本心予以遮蔽,从而令人纠缠于各种物欲之中,无法认清以及遵从自己的本心行事。
那么,又究竟该如何让人见到自己的本心,从而为善去恶,终成圣贤呢?这应该便需要依靠格物致知的功夫了——那么也就是说,人“格物致知”的对象不应该像朱子所讲的那样在于外物,而应该针对于自己的内心(为善去恶是格物)……
想到这里,阳明有如天启一般,仿佛什么都明白了,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乃至从者皆惊!阳明得此顿悟,实在是兴奋异常!
阳明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于是他又将自己所悟的这番道理,一一求证于《五经》之言,居然莫不吻合,由此阳明乃乘兴而作《五经臆说》。阳明在其序言中道:
龙场居南夷万山中,书卷不可携,日坐石穴,默记旧所读书而录之,意有所得,辄为之训释。期有七月而五经之旨略遍,名之曰臆说。盖不必尽合于先贤,聊写其胸臆之见,而因以娱情养性焉耳……
后来,阳明在向人追述自己当时在龙场的这番悟道情形时,乃道:“瘴疠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然而居之泰然,未尝以动中者,诚知生死有命,不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终身之忧也。”
为此,孟子解释道: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没有一朝之患。君子的忧虑就在于,舜是人,我也是人,“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那么怎样才能解除我的这种唯恐落于人后的忧虑呢?不过是向舜学习、以求达到他的那种做人境界而已!“若夫君子所患则亡(无)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王阳明终生忧虑的也是不能成为舜那样的圣人,那么我又应该怎样向舜学习呢?如果我的生命短暂怎么办?
孟子又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把善良的本心(良知良能)尽量发挥,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以此也就懂得了天命;保持了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短命也好,长命也好,我都不三心二意,只是培养身心,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又解释说:“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君子只是依法度而行,去等待天命罢了。这样子的话,我始终一贯地遵从自己的本心,从而实现了“内圣”,也即是立德;只要我再有机会实现泽被天下的重任,立功或者立言,那么“外王”的目的也就自然地达到了——而只要人达成了“内圣”,“外王”的目的也就不难达成了!
只要当下的每一刻都尽心尽力地做好了,那么还会忧虑自己成不了禹那样的圣人吗?
不过还有或许还有一个问题,如王安石之辈,可谓立德、立言之士,只是在立功上有些瑕疵,那么他究竟算不算一位圣人呢?如果说他算,但他毕竟又给国家、社稷造成了极大的祸患,由于激化了党争可谓加速了北宋的灭亡,尽管这不是他想看到的,尽管其他人也有责任;如果说他不算,那又过分强调其功业之成败了,何况对于其功业的成败人们迄无定论。
可见努力的结果是人很难预知的,只要在德性上立住了,人才算入了圣人之门——然后多读书,多在事儿上磨砺,培养经济之才,以便于成功——至于最终的结果嘛,还要在于上天的成全与否了。又或者,是否王安石的德行还不足?恐怕也有这种嫌疑,所以他的功业有亏并非偶然。
曾子说得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出,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学至圣贤,的确是一辈子的事。
如此一来,阳明心底愈加透彻了。过去困扰他的那些疑惑,纠缠于烦琐的道理,长期的自我怀疑,尤其那种不知何日能格尽天下之物的焦虑感,一朝尽皆涣然冰释……
后来他便跟自己的学生倾吐心得道:“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答陆原静书》)
再后来,阳明也认识到,即便是圣人其实也是有差别的:如尧舜算是十成的圣人,周文王、孔子等是九成,大禹、商汤、周武王算是七八成,伯夷、伊尹算四五成。但是他们所以为圣人,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而阳明便认为:虽平常人而肯为学、向善,使此心纯乎天理,也一样可以做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就是这个意思。
经过这番顿悟之后,阳明在思想倾向上也开始有了显著的变化。先前,他也接触过陆九渊之学,如耳闻湛若水的大力宣扬,但领会毕竟不深;此番竟感觉与此息息相通,于是他便也开始大力推崇起陆氏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