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内第一集”
标签:
旅游抚宁县记忆芳香 |
分类: 行摄 |

南戴河这地方,夏天凉快冬天也不太冷,所以有一半住户是外地迁入到此的(东北人居多),他们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我问“天天都开吗”?
答“阴历二、五、八、十开,明天正好有集”~
明天?明天是阴历初几?我们八人面面相觑——退休以后早就不知日历翻片的事,阳历都不知道是几号,更甭说阴历了,回来看台历才知那天是阴历九月廿二。听大姐的,明天去逛“关内第一集”!
“第一集”离我们的住地不过5公里,开车一会儿就到了。这大集实在是太大了,太热闹了,居然没地方停车!
我内心有一种“赶集”情结——那是在胶东插队时种下的,估计这辈子挥之不去了。因为插队时没赶过几次集,所以现在非常喜欢赶集,到了哪里一听说有“集”可以“赶”,就非去看看不可(要补回来哦)。
插队时没空赶集,干一天农活已经累趴下了,再说手头也没多少零花钱。有时是必须去——买干活用的农具,或是赶上下雪、队里没活干,才随着姐妹们出山赶集。我插队的地方周围都是大山,赶个集要翻越三座山走18里路,一个来回就是一天过去了。
正是因为寥寥几次赶集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时候我买的少,看的多——爱看人们在集上的笑脸,总觉得赶集的人,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都喜盈盈的。文革时期,虽然穷的锅底朝天,但老百姓那种期盼过上好日子的心情在“集”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农民兄弟推着独轮车翻山越岭,将自家辛苦洒汗种的大葱、白菜……拿到集上换点油盐钱,有时奢侈一回、换点肉打个牙祭;大姑娘小媳妇尽量打扮的干干净净靓一点,买些自己喜欢的用品……交易的时候都是低声细语,很和气。
现在……

现在赶集的人更应该喜气洋洋,手头有钱了嘛!
“关内第一集”不愧是大集,从针头线脑到铁锹锄镐,吃的用的一应俱全~
腌一缸?现在真吃不动了;馋了买两棵雪里蕻、酸菜尝尝就得了。但味道终究不如自己做的。
我今年实在心痒、手痒,一周前买了一捆雪里蕻腌上了,为了不发黄,天天在家翻腾

这是我腌好的雪里蕻,绿莹莹的,绝对环保无色素。但是非常不出数,买时一大捆,腌完只剩3小把。
如今已经吃了两次——肉末雪里蕻炒小豆腐,香啊!
一应俱全的“大集”!
以前的人勤俭持家,以前大街上都有“换锅底嘞”的吆喝声……
远看以为这老师傅在打烟筒,

近看才知他做的是“水汆儿”。这是北方冬天住平房的居民必备的一种物件,对于如今50岁以上的京城人来说,应该很熟悉了。将水汆儿里面灌上水,插在炉子火上,既暖了屋子又能喝上开水~
如今很多人搬进了楼房,电水壶、热水器也已普及,而使用水汆儿的时代也就成为上年纪人的一种记忆。
今天,我又在“关内第一大集”上见到它了!
看见农具,我走不动了(好像我要买似的)。我是爱看——想当年,去赶集主要就是买农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