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就是我们所说的红薯。回想文革时期,乡亲们饥一顿饱一顿,成天发愁吃穿。当时,我插队的村子接上级指示,农作物必须种产量高的地瓜。乡亲们就开始了一年到头与地瓜、地瓜面打交道的日子,也就发生了许多关于地瓜的故事------
这是两则笑不出来的笑话
一、
地瓜吃多了会浮肿。经过乡亲们总结:地瓜必须与萝卜搭配吃,就不至于浮肿。其实当时也根本没别的可吃,冬、夏、秋三季还有菜能应付;唯独到了春天就只能吃萝卜腌的咸菜了。
前院吕大叔的儿子小民吃腻了地瓜面做的饼子,更不爱吃咸菜,天天吵着要吃白馍、炖肉。吕大叔看孩子可怜,想了个办法——既安慰自己、又糊弄孩子,他编了几句顺口溜“吃鱼上火,吃肉上痰,地瓜就咸菜,百病不犯”,轻声细语说给小民听,可怜的孩子似懂非懂,点点头不再吵了。5岁的小民学会了顺口溜,在街上和小朋友玩耍时就念叨这几句,一会儿就传遍小小村庄。没想到这顺口溜挺实用,大家都照搬,而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乡亲们听了有的苦笑、有的皱眉、还有的什么也没说,乡亲们心酸啊,像倒了五味瓶------明明是吃不着鱼、肉,还得用这来搪塞孩子;明明大米白面少得可怜,还假装不吃,心里能好受吗?!

(那天在香山看到一植物,好眼熟!这不是我们当年晾晒熟地瓜干用的杜梨吗?
当年我们就是把小个的地瓜整个蒸熟,再挂到上面的刺上,风吹日晒几天就OK了。当零食吃)
二、还有一个笑话讲的是张二叔家的小华。张二叔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孩,叫素梅,早早下地帮助家里挣工分;儿子小华正念小学,聪明刻苦、成绩优秀,深得老师的喜爱。读完五年级,该转到临村读6年级时,父母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让他下地挣工分,因为姐姐的嫁妆还没有着落呢!再说读完6年级,“得寸进尺”再读初中、高中------谁供得起呢!
这孩子有主意,他把林老师“搬来”说服爹妈,小华是林老师的得意弟子,老师可不舍得这么好的孩子辍学。经林老师几顾茅庐,再三劝说,终使小华的爹妈点头同意了,但条件是“每天一背草”。尽管这条件如此苛刻,孩子却认为来之不易,恨不能给林老师跪地磕头谢恩!看出他对读书是多么执著!从此,每天早饭时刻就会看见小华已经从山上割草回来了,那小小的身躯扛着大捆的草,像被埋在里面,吭哧吭哧地往家走,到家顾不上吃饭,洗把脸,背上书包直奔3里地外的高小学校.
那是发生在初春的一件事。春天带的干粮一般都是地瓜面饽饽(黑乎乎的颜色,吃时别品滋味,越品越无法下咽)。这天,小华母亲将几根咸菜条夹进刚蒸熟的两个黑饽饽里——这就是早饭和午饭了,再用毛巾裹起、塞进小华的书包。孩子从山上背草回来,拿上书包一溜烟地跑了,怕迟到啊!路上不知怎地书包散口了,到学校想吃时,那黑饽饽却没了踪影,急得孩子一脑门汗,赶紧往回跑,见远处地上有圆圆的黑乎乎的形似地瓜面饽饽的物什,手感硬硬的。小华以为天冷把干粮冻硬了,捡起来跑回学校没来得及吃,先上课。待课间拿出来一看——竟然是牛粪饼(冻硬的牛粪)!同学们笑啊------好笑吗?小华却笑不出来。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乡亲们听说了,只是苦水往肚里咽。而小华的好学、小华在十里八乡出类拔萃的学习成绩才是乡亲们伸大拇指的。1996年我又来到村里时,乡亲们生活都富裕了,又把这笑话提起,用以讽刺当年的窘迫日子-----而那小华不辱地瓜面饼子赋予的“历史使命”,早从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
回京后,每当看到周围的孩子们上学是那样轻松、幸福,我就会想起小华。农村的孩子上学多么不易,小小年纪要用劳动力去交换学习机会。而城里的孩子根本不用背负小华那样沉重的包袱,却反而不好好学习,身在福中不知福,如果也能尝尝农村孩子的滋味就好了。

如今,我仍喜欢吃地瓜——烤地瓜、蒸地瓜,不是为了忆苦思甜,而是为了解馋。我吃地瓜现在配的是烤笋,已与咸菜无缘。
加载中,请稍候......